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的版本流变
1
作者
谢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刘剡所编《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被多次刊刻和改编,并远传欧洲,为明代通俗史书中影响较广者。约在明宣德四年,本书由建阳翠岩精舍刘文寿初次刊刻,分三十卷。现存诸本中属于此初刻本系统者,包括双桂书堂本、善敬书堂本与司礼监本。其后...
刘剡所编《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被多次刊刻和改编,并远传欧洲,为明代通俗史书中影响较广者。约在明宣德四年,本书由建阳翠岩精舍刘文寿初次刊刻,分三十卷。现存诸本中属于此初刻本系统者,包括双桂书堂本、善敬书堂本与司礼监本。其后出现大量添加字音字义类注释的版本,较早者为宣德九年尊德书堂刻本,后世流传不广,而弘治年间集中出现的一批带有“释义”的版本,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诸本的面貌,但其卷数仍为三十卷。约在明嘉靖年间,又相继出现了二十一卷本与二十卷本两种版本。前者曾经官方刊刻,以吉澄福建刻本为代表,后者则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历史类典籍之一。二者都与弘治年间出现的“释义”本有密切关系,并都衍生出了改换书名与作者之本。弘治年间为本书文本变化的关键点,而嘉靖年间则是卷数变化的关键点。随着史学风气的转换与纲鉴类史书的兴起,本书在清代迅速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节要续编》
通俗史书
史学
风气
版本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贺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8-43,共6页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清初
史学
史学
精神
史学
风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晚清史学风气之转移与结胎
3
作者
张克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接也很尖锐;提倡民史、新史学,组织史学会,创办新学术杂志,倡导史学理论即所谓“史科”、史学方法,成为晚清史学的新风气、新思潮,这就为民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史学
学术转移
史学
风气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唐初史学风气之转变与影响
4
作者
武宝宁
陈晓锋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0期169-172,共4页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术风气。唐代史学风气为之一变,继而对隋代史学成就形成贬抑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风气
转变
贬抑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
5
作者
杜学霞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72-76,共5页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亢的经世之音,抗战史学由此而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国史学家与全国各界一道,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以身树史,以史抗战,肩负起了中国史家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史学界的风气进一步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以史学抗战,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界
风气
转变
抗战
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的版本流变
1
作者
谢辉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出处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基金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整理与研究”(21YJA770013)成果。
文摘
刘剡所编《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被多次刊刻和改编,并远传欧洲,为明代通俗史书中影响较广者。约在明宣德四年,本书由建阳翠岩精舍刘文寿初次刊刻,分三十卷。现存诸本中属于此初刻本系统者,包括双桂书堂本、善敬书堂本与司礼监本。其后出现大量添加字音字义类注释的版本,较早者为宣德九年尊德书堂刻本,后世流传不广,而弘治年间集中出现的一批带有“释义”的版本,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诸本的面貌,但其卷数仍为三十卷。约在明嘉靖年间,又相继出现了二十一卷本与二十卷本两种版本。前者曾经官方刊刻,以吉澄福建刻本为代表,后者则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历史类典籍之一。二者都与弘治年间出现的“释义”本有密切关系,并都衍生出了改换书名与作者之本。弘治年间为本书文本变化的关键点,而嘉靖年间则是卷数变化的关键点。随着史学风气的转换与纲鉴类史书的兴起,本书在清代迅速消亡。
关键词
《通鉴节要续编》
通俗史书
史学
风气
版本
Keywords
Tongjian Jieyao Xubian
popular historical books
historical atmosphere
edition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
G256.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贺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8-43,共6页
文摘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毛奇龄
清初
史学
史学
精神
史学
风气
Keywords
Mao Qiling
Early Qing'historical study
Spirit of history
Vogue of history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晚清史学风气之转移与结胎
3
作者
张克兰
机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文摘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接也很尖锐;提倡民史、新史学,组织史学会,创办新学术杂志,倡导史学理论即所谓“史科”、史学方法,成为晚清史学的新风气、新思潮,这就为民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关键词
晚清
史学
学术转移
史学
风气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historical science
academic shift
general tendency of historical science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唐初史学风气之转变与影响
4
作者
武宝宁
陈晓锋
机构
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出处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0期169-172,共4页
文摘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术风气。唐代史学风气为之一变,继而对隋代史学成就形成贬抑之势。
关键词
史学
风气
转变
贬抑
分类号
K20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
5
作者
杜学霞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72-76,共5页
文摘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亢的经世之音,抗战史学由此而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国史学家与全国各界一道,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以身树史,以史抗战,肩负起了中国史家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史学界的风气进一步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以史学抗战,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
关键词
史学
界
风气
转变
抗战
史学
分类号
K092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的版本流变
谢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
张贺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晚清史学风气之转移与结胎
张克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唐初史学风气之转变与影响
武宝宁
陈晓锋
《前沿》
CSSCI
2008
0
原文传递
5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
杜学霞
《重庆社会科学》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