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的版本流变
1
作者 谢辉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41,共10页
刘剡所编《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被多次刊刻和改编,并远传欧洲,为明代通俗史书中影响较广者。约在明宣德四年,本书由建阳翠岩精舍刘文寿初次刊刻,分三十卷。现存诸本中属于此初刻本系统者,包括双桂书堂本、善敬书堂本与司礼监本。其后... 刘剡所编《通鉴节要续编》,在明代被多次刊刻和改编,并远传欧洲,为明代通俗史书中影响较广者。约在明宣德四年,本书由建阳翠岩精舍刘文寿初次刊刻,分三十卷。现存诸本中属于此初刻本系统者,包括双桂书堂本、善敬书堂本与司礼监本。其后出现大量添加字音字义类注释的版本,较早者为宣德九年尊德书堂刻本,后世流传不广,而弘治年间集中出现的一批带有“释义”的版本,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后期诸本的面貌,但其卷数仍为三十卷。约在明嘉靖年间,又相继出现了二十一卷本与二十卷本两种版本。前者曾经官方刊刻,以吉澄福建刻本为代表,后者则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中国历史类典籍之一。二者都与弘治年间出现的“释义”本有密切关系,并都衍生出了改换书名与作者之本。弘治年间为本书文本变化的关键点,而嘉靖年间则是卷数变化的关键点。随着史学风气的转换与纲鉴类史书的兴起,本书在清代迅速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节要续编》 通俗史书 史学风气 版本
下载PDF
略论毛奇龄的史学精神与治史之风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贺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38-43,共6页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 明末清初备受争议的著名学者毛奇龄,以经学研究闻名于世,同时对史学研究也相当重视。他参与《明史》编修,为后世留下丰富的史著;他重视史料的考据与辨伪,体现了史家"求真"的史学精神;此外,他反对宋儒"史断"、批驳道学,有功于清初"弃虚蹈实"的治史之风开启。因而,毛奇龄在清代史学史上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奇龄 清初史学 史学精神 史学风气
下载PDF
晚清史学风气之转移与结胎
3
作者 张克兰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 具有“百学之本”的史学,一直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一重镇在晚清时代,因为西方学术思潮的冲激、新的治学方式的初步输入,开始在古典史学领域出现新的学术趋向。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虽然在学者中有不在主流的继承、发挥,但遭受的批评比较直接也很尖锐;提倡民史、新史学,组织史学会,创办新学术杂志,倡导史学理论即所谓“史科”、史学方法,成为晚清史学的新风气、新思潮,这就为民国史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学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史学 学术转移 史学风气
下载PDF
唐初史学风气之转变与影响
4
作者 武宝宁 陈晓锋 《前沿》 CSSCI 2008年第10期169-172,共4页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术风气。唐代史学风气为之一变,继而对隋代史学成就形成贬抑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风气 转变 贬抑
原文传递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界风气的转变与抗战史学的兴起
5
作者 杜学霞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4期72-76,共5页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开始转变。以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的实证派史家在爱国心的驱使下,逐渐改变治史旨趣和研究方向,提倡起经世史学来。伴随着学术界主流学派学风的转变,中国史学再次奏响了高亢的经世之音,抗战史学由此而兴起。“七七”事变后,中国史学家与全国各界一道,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他们以身树史,以史抗战,肩负起了中国史家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史学界的风气进一步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以史学抗战,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界的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风气 转变 抗战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