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被引量:260
1
作者 严文明 《文物》 1987年第3期38-50,共13页
现代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并结合着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既有主体、又有众多兄弟,既是统一的、又保持各民族特色的社会格局,乃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这一历史根基的探索和认识... 现代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并结合着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既有主体、又有众多兄弟,既是统一的、又保持各民族特色的社会格局,乃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它的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这一历史根基的探索和认识,是近年来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统一性 多样性 文化影响 文化 中原地区 新石器时代早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自然地理条件 遗址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被引量:63
2
作者 苏秉琦 《东南文化》 1988年第5期1-7,共7页
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澄清文化史和文明史两个不同 的概念.原始文化即史前文化可以上溯到 100多万年前;而文明史则是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历史. 通常说,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 一样,是具有5000年... 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澄清文化史和文明史两个不同 的概念.原始文化即史前文化可以上溯到 100多万年前;而文明史则是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历史. 通常说,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 一样,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 是在辽西考古新发现之前,按着历史编 年,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 史的考古证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 纪》所记载的商以前的历史,由于缺乏确切的考古资料,始终是个传说,而其他文 明古国早在19世纪到本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史前文化 司马迁 文化 考古资料 文明古国 原始文化 辽西 社会发展 史记
下载PDF
中国的史前基础——再论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 被引量:58
3
作者 赵辉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0-54,共5页
关键词 历史趋势 史前文化 中国 “多元一体” 考古学文化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文化
原文传递
东夷文化的探索 被引量:53
4
作者 严文明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1-12,共12页
《文物》自1950年创刊以来,随着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十九个年头,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已经是第四百期。按照传统,我们用编发论文专辑的方式,来纪念前进道路上一整段里程的结束和新的里程的开始。为《文物》第四百期撰写论文... 《文物》自1950年创刊以来,随着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十九个年头,现在奉献给读者的已经是第四百期。按照传统,我们用编发论文专辑的方式,来纪念前进道路上一整段里程的结束和新的里程的开始。为《文物》第四百期撰写论文的学者(以姓氏笔画为序)有:王素、田昌五、卢兆荫、孙机、严文明、张正明、张光直、汪宁生、李学勤、杨泓、杨新、吴荣曾、吴焯、吴震、陈文华、林甘泉、姜伯勤、徐苹芳、宿白、曹婉如、冀淑英。由于篇幅的限制,同时为了版面的整齐,论文在本期和随后几期连续刊出。我们谨向各位作者致谢。借此机会,也向文物考古界、学术界热情关心、支持《文物》的所有同志,表示由衷的感激之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夷文化 岳石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史前文化 东夷族 山东西部 陶器 仰韶文化 先商文化 中原地区
原文传递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 被引量:45
5
作者 严文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6,共7页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严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这一看似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不但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想了解个究竟。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考古学取得了巨... 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严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这一看似距离现实生活非常遥远的问题,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关心的热门话题。不但中国人在研究,外国人也想了解个究竟。其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研究的进步,特别是考古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我们有可能得到一些比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明起源 龙山时代 新石器文化 史前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发展水平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 公元前
原文传递
中国民间艺术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32
6
作者 靳之林 《美术研究》 1988年第4期60-64,共5页
纵观历史,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的艺术,这是由前者派... 纵观历史,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人类艺术以两个大系平行向前发展,一个是亿万劳动群众创造的民间艺术,这是人类本源艺术的发展延续;另一个是职业艺术家和画院学院的艺术,这是由前者派生的。由此形成人类两大艺术体系和两大文化艺术遗产,前者是从史前文化开始的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文化艺术遗产,后者是以个体出现的职业艺术家创造的文化艺术遗产,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的主体,就是由这两个部分和两个体系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文化艺术遗产 史前文化 艺术家 中华民族 生活用具 哲学基础 体系组成 劳动群众 劳动工具
原文传递
试论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与古文化的发展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青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5-74,共10页
关于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问题,可以说有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但由于证据不多且涉及多种学科,而无法深入探讨。笔者近年来接触到一些地质资料,并在检讨了相关地区的考古资料后。发现这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关键问题都可能与地质... 关于史前黄河下游的改道问题,可以说有许多学者都已注意到,但由于证据不多且涉及多种学科,而无法深入探讨。笔者近年来接触到一些地质资料,并在检讨了相关地区的考古资料后。发现这些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关键问题都可能与地质资料所反映的同期黄河下游改道有直接联系。以下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粗浅认识,提出来抛砖引玉,以期展开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地质部门多年来对渤海、黄海海域地貌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已清楚地显示出来在这两海域海底有多条古河道存在。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起始于今渤海湾西岸天津外海底、横贯黄海北部和南部的大河道(图一)。研究者认为,这是在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龙山文化 文化 仰韶文化 史前文化 岳石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坟口文化 二里头文化 考古资料 聊城地区
原文传递
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8
作者 刘峰贵 侯光良 +4 位作者 张镱锂 张忠孝 许长军 周强 张海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3-741,共9页
青海东北部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且本区史前文化发达、序列完整、遗迹丰富。因此本区是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典型区域。利用气候和考古研究结果,采用GIS和数学分析方法,发现:4kaBP本区气候向干冷化突变,齐家文化在3.... 青海东北部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且本区史前文化发达、序列完整、遗迹丰富。因此本区是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典型区域。利用气候和考古研究结果,采用GIS和数学分析方法,发现:4kaBP本区气候向干冷化突变,齐家文化在3.9kaBP突然衰弱,在干冷形势基本稳定的3.6kaBP,出现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址数猛增;齐家文化是农耕文化,辛店文化继承了齐家文化的生产活动,其地域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和向东部的低山丘陵、河谷、沟谷地带退缩;而卡约文化在适应气候突变后,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方式——畜牧业,并向西和更高海拔的中山地、高山地等扩展,地域范围达到史前文化最大。因此气候突变,史前居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气候突变是本区史前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分异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本区大型聚落难以维系,文明进程受挫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突变 青海东北部 史前文化 地域分布 史前文化 气候突变 东北部 中全新世 青海 数学分析方法 齐家文化 全球变化 自然环境
下载PDF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齐乌云 梁中合 +4 位作者 高立兵 贾笑冰 王树芝 王金霞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88,共9页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其中人骨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以小米等C4植物为主。借助G IS,SPSS软件所建立的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表明,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坡度越大,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小;遗址距离大河流越远,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越小,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大;遗址距离中等河流的垂直距离、小河流的水平垂直距离越大,人类不便于利用水资源,遗址存在的概率就越小。区域地质地貌考察及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古气候有温和偏湿—温凉偏湿—冷凉干旱—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古植被主要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存在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来回摆动的情况。暖湿时期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冷干时期人类聚落也随水从高处往低处迁移。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早期阶段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化晚期及岳石文化初期出现的冷干气候事件有可能对龙山文化的结束和岳石文化发展进入一个低谷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沭河上游 史前文化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山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1
10
作者 伍人 《文物》 1982年第10期44-56,共13页
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从五十多年前龙山文化的发现开始的。其后发掘曾一度中断。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工作成果,使我们能以科学的资料建立起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并对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历史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本文... 山东地区史前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从五十多年前龙山文化的发现开始的。其后发掘曾一度中断。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工作成果,使我们能以科学的资料建立起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并对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历史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本文将首先概述山东史前考古的发展进程,由此来阐明我们对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最基本的认识,并提出几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与同志们讨论。一我们的工作历程山东地区的考古工作是由不同系统的几个业务单位分别开展的,由于彼此能很好地协作,及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对山东史前文化的探讨,步调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龙山文化 史前文化 山东地区 发展序列 遗址 文化 大坟口文化 烟台地区 太湖地区 文化遗存
原文传递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3
11
作者 吴立 朱诚 +9 位作者 郑朝贵 李枫 马春梅 孙伟 李溯源 水涛 王鑫浩 邵仕训 周曜 何婷婷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03-916,共14页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4000cal.a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 对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分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4000cal.aBP前本区史前文化遗址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一次发生在马家浜—河姆渡文化时期,另一次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同时以河流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西向东不断向沿海扩展。4000cal.aBP后,以马桥文化为代表的各史前文化地域明显收缩,东向沿海扩散的趋势终止,同时伴随有南北两种不同模式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转变。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分布与全新世海面波动有显著的关系,尤其是杭州湾两岸的史前文化遗址分布与海面变化的关系最密切,7000cal.aBP以来的低海面—海退成陆过程为史前居民提供了广阔的陆地生存空间。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变迁与环境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对比天目山千亩田泥炭和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的环境演变记录表明,4000cal.aBP前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东向地域扩展是在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背景下进行的,是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作用下的扩展和延伸;而4000cal.aBP后史前文化的地域收缩是在气候干冷和沿海海洋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以上初步证明浙江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和收缩与环境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气候环境变化正是引起上述这种变化以及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气候环境成为浙江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影响因子,其对文化的分布、传播、扩展和演变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地区 环境演变 史前文化 全新世
原文传递
简论晋南地区龙山时代的玉器 被引量:25
12
作者 栾丰实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45,55,共10页
关键词 玉器 龙山时代 晋南地区 中国古代文明 简论 文化遗存 史前文化 史前时期
原文传递
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13
作者 侯光良 刘峰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1-846,共6页
对青海东部史前文化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史前文化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同时以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东向西不断扩展。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分布与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尤其是与日平均气温≥10oC... 对青海东部史前文化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史前文化在空间上不断扩大,较为显著的扩大曾发生过两次;同时以黄河谷地和湟水谷地为通道,史前文化从东向西不断扩展。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分布与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尤其是与日平均气温≥10oC期间的积温关系最密切;且史前文化变迁与气候变化在时相上具有一致性。初步证明了史前文化的发展、扩张与气候变化呈显著的相关性,而气候变化是引起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因此气候成为青海史前文化变迁的重要激发因子,它对文明的分布、传播、扩展、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东部 扩大 黄河谷地 深层原因 变迁 发展 史前文化 明史 文明
下载PDF
长江下游史前文化对海东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安志敏 《考古》 1984年第5期439-448,共10页
一1983年9月5日,在日本京都第三十一届国际亚洲、北非人文科学会议讨论会上(Seminar A-2),作者曾以《关于河姆渡文化》为题,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及其概貌,最后指出:"以河姆渡及其后续者为代表的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的若干因素... 一1983年9月5日,在日本京都第三十一届国际亚洲、北非人文科学会议讨论会上(Seminar A-2),作者曾以《关于河姆渡文化》为题,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及其概貌,最后指出:"以河姆渡及其后续者为代表的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的若干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史前日本。如绳文时代的玉玦、漆器以及稻作的萌芽,弥生时代及其以后的干兰式建筑,都可从长江下游找到渊源关系。河姆渡遗址发现木桨和陶船模型,同时沿海的舟山群岛也有同类遗址的分布,至少证实当时具有一定的航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稻作农耕 河姆渡文化 史前文化 新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学 河姆渡遗址 弥生文化 新石器文化 日本列岛
原文传递
说盐 被引量:25
15
作者 任乃强 《盐业史研究》 1988年第1期3-13,共11页
一、盐在考古学上应有的位置 今世考古学所注意者,主要是石器、陶器、人兽骨骼、金属器物、葬制与殉葬物品;及于文字、图象,则已是有史之考古矣。对于史前文化之研探,所能资藉之方面犹少。雅博诸家,则能于石器、陶器、骨骼诸主要条件外... 一、盐在考古学上应有的位置 今世考古学所注意者,主要是石器、陶器、人兽骨骼、金属器物、葬制与殉葬物品;及于文字、图象,则已是有史之考古矣。对于史前文化之研探,所能资藉之方面犹少。雅博诸家,则能于石器、陶器、骨骼诸主要条件外,更参验于所在地之地质、气候、植被、水泉、土壤等生活相关之多种条件,而综合分析之,故所判断能至极精。然,迄今尚未闻有注意于食盐供应之条件者,是则未得为能全面分析问题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葬制 煮盐 夙沙氏 解池 氏族部落 巴人 益州郡 临江县 华夏文化
下载PDF
史前居室葬俗的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星灿 《华夏考古》 1989年第2期93-99,共7页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 史前宗教是史前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前者便不能完整地把握后者。在史前宗教中,葬俗尤其受到学者们的青睐。事实上,有关葬俗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不过,对于居室葬(即在居住面地下埋葬死者,使生者与死者同“居”一处)的研究文章还不多见。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我国很少发现居室葬;另一方面是我国古代绝少这种野蛮的葬俗,从而造成了我们对它的忽视。假如对居室葬进行历史的考察,我们将发现它是人类最古老葬俗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室葬 死者 赤铁矿粉 史前人类 葬俗 史前文化 宗教意识 旧石器时代晚期 骨架 人骨
原文传递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 被引量:22
17
作者 陈胜前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共22页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 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是考古学研究上有特殊意义的地区。其地处蒙古高原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河流域北部、滦河下游为其南区域,滦河上游、大小凌河、辽河上游地区为其北区域。我国400毫米降水分界线即位于此,也是北方干旱区与半干旱-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就地貌来说,这个区域主要由黄土丘陵、黄土阶地和坡地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区 史前文化 长城 燕山 变迁 黄土丘陵 考古学研究 华北平原
原文传递
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21
18
作者 宋承钧 史明 《东岳论丛》 1984年第1期84-87,共4页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可以断言.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胶东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以后,他们逐步向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向西,他们与鲁中南、鲁...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可以断言.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胶东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以后,他们逐步向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向西,他们与鲁中南、鲁西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形成了较大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对中原夏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向北,渡过渤海湾给辽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的.龙山文化以后,又有承接的东岳石文化,直至商和西周初期,胶东地区文化灿烂,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它是源不是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是卓越的.因此,探讨和弄清胶东古代民族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胶东半岛 胶东地区 中华民族文化 岳石文化 辽东半岛 历史悠久 巨大影响 下层文化
下载PDF
论含山凌家滩玉龟、玉版 被引量:20
19
作者 李学勤 《中国文化》 1992年第1期144-149,共6页
一九八七年六月,在安徽含山凌家灘的一座史前墓葬中,發現了一組玉龜、玉版。這組玉器的性質和圖紋極富於啟發性,因而很快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我自己是在該年下半年看到一些照片的,後夾又有幸讀到有關文稿。
关键词 玉龟 薛家岗文化 考古工作 玉象 一九 我自己 墓主 象甲 史前文化 四神规矩镜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寻踪 被引量:20
20
作者 陈剑 陈学志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0,161-162,共6页
大渡河上游史前考古近年来有一些新进展,发现了多处遗址,哈休遗址考古试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演化序列。河源区及汇流上游区的史前遗址分布规律、时代均有差异。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经历了三个大的... 大渡河上游史前考古近年来有一些新进展,发现了多处遗址,哈休遗址考古试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初步揭示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内涵和演化序列。河源区及汇流上游区的史前遗址分布规律、时代均有差异。大渡河上游史前文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第二阶段关系密切,为同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文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大渡河上游史前先民的生业形态以粟作农业为主,尚红习俗是其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史前文化 哈休遗址 文化发展阶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