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边缘出发重构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
1
作者 刘奎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刘登翰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他通过对台港澳等地区文学的深入研究,从边缘推动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在他看来,在近代以来中国曲折的历史脉络中,台港澳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分流具有... 刘登翰是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他通过对台港澳等地区文学的深入研究,从边缘推动重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在他看来,在近代以来中国曲折的历史脉络中,台港澳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分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又建立在它们与祖国文化同一性的基础之上,因此,近现代以来台港澳等地区的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祖国文学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刘登翰视域中的整体性,不仅是指文学史范围的扩展,还包括要从文化、社会等综合视野认识文学,要从文学形式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政治意涵,而这也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独特的社会、历史性格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登翰 学术史 重写文学 台湾地区文学 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地区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2
作者 马泰祥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7-78,共12页
台湾地区新文学场域中自日据时代到光复初期,文坛主流文学语言发生两次转换,构成事实上的“跨语实践”。语言转换凸显出以“文学汉语”为本位的语言建设路径,及以日语为中心的殖民地台湾地区文坛主流文学通用语地位的塑形与失却;跨语书... 台湾地区新文学场域中自日据时代到光复初期,文坛主流文学语言发生两次转换,构成事实上的“跨语实践”。语言转换凸显出以“文学汉语”为本位的语言建设路径,及以日语为中心的殖民地台湾地区文坛主流文学通用语地位的塑形与失却;跨语书写展露跨语作家均质共性的集体文化心理,两次“跨语”背后截然不同的转换意义、跨语世代获取主体性的历史经验得以复现;跨语实践中作家采取“方言路线”来学习国语的历史经验,以及直面“日语废止”问题的复杂反应,显示出光复后文化重建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挑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文学 跨语实践 文学语言 文化重建
下载PDF
视觉世代的集体记忆与世代意识——台湾地区青年作家陈柏青小说创作论
3
作者 张帆 《现代台湾研究》 2023年第6期68-74,共7页
台湾地区青年作家陈柏青的创作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以深具视觉化的节奏与语言,呈现出台湾地区“80后”世代独特的审美经验、精神肌理与感觉结构。台湾地区“80后”世代是新媒介与信息技术统治下成长的新人,依赖于视觉经验来感受世界,诞... 台湾地区青年作家陈柏青的创作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以深具视觉化的节奏与语言,呈现出台湾地区“80后”世代独特的审美经验、精神肌理与感觉结构。台湾地区“80后”世代是新媒介与信息技术统治下成长的新人,依赖于视觉经验来感受世界,诞生了新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在无限膨胀的观看欲望下,人的主体性和存在方式被改变,社会也陷入更大的冲突与分裂。与此同时,陈柏青通过恐怖元素对于世代的主体性进行反复探索,以血腥与暴力展现出“80后”世代的反抗意识。他通过回忆与怀旧,以恐怖为美学,在血浆、鬼怪、诅咒中打开一条只属于“80后”世代的青春黑暗记忆。台湾地区当代社会的混乱、人性的黑暗、世代更替的焦虑、自我的反抗,都进入这场恐怖之中,而小说人物战胜恐怖、解开谜团的过程,也是作者设想中突破世代局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世代 恐怖记忆 世代意识 集体记忆 陈柏青 台湾地区文学
原文传递
为陈映真辩护:吕正惠的诠释观念初论
4
作者 张重岗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3年第2期12-17,共6页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 如何理解和诠释陈映真,在形势严峻的台湾地区社会语境中不仅仅是一个作家阐释个案,同时关涉统左思想的深化和持续发展问题。在此意义上,吕正惠的陈映真诠释具有中轴性的意义。从学术思想的角度来看,他对陈映真的阐说堪称诠释学的极佳案例,可提炼出具有思想内涵的命题和方法,孤独的精神内涵与反省式的诠释便是其中两项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映真 吕正惠 台湾地区文学 诠释学
原文传递
既要多中心,如何一体化?
5
作者 徐锦成 《东南学术》 2004年第2期164-165,共2页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文学一体化 中心主义 文学中华” 审美价值 文学传统 中国大陆文学 台湾地区文学 文化价值观念
下载PDF
2020年大陆的台湾地区文学研究概况
6
作者 陈铎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2020年大陆的台湾地区文学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左翼研究持续走热,其中既有对杨逵、吕赫若、陈映真、蓝博洲、钟乔等单个作家的左翼文学活动的研究,也有对诸如“保钓”运动、《人间》杂志等重要的左翼文化实践的关注等;其次,文... 2020年大陆的台湾地区文学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特征:首先,左翼研究持续走热,其中既有对杨逵、吕赫若、陈映真、蓝博洲、钟乔等单个作家的左翼文学活动的研究,也有对诸如“保钓”运动、《人间》杂志等重要的左翼文化实践的关注等;其次,文学文化思潮研究花样翻新,除左翼思潮外,以后现代和后殖民为代表的“后学”思潮,以及在青年群体中逐步盛行的强调“小确幸”思潮,大陆学界均予以不同程度的回应;再次,对“重写文学史”工作的细部优化,对外强化台湾地区文学的外部联结,对内将性别、族群、雅俗、新旧等一系列议题的重新问题化,开辟新的论述空间;最后,诗人杨牧去世,现代诗研究持续发力,针对具体诗人、诗作的专论以及诗史、诗案等的综论均在此前的基础上有所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文学 左翼文艺思潮 “重写文学史” 陈映真 杨牧
下载PDF
跨语经验与1940年代台湾地区文坛的中国古典文学“日译潮”
7
作者 马泰祥 《华中学术》 2022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1940年代的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文坛,曾出现了一股中国古典文学“日译潮”。参与这项翻译实践的多为具有跨语经验的台湾地区新文学作家。“日译潮”一改翻译惯性上的外译汉,逆向将汉文原著翻译为日文,折返回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来践行挖掘... 1940年代的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文坛,曾出现了一股中国古典文学“日译潮”。参与这项翻译实践的多为具有跨语经验的台湾地区新文学作家。“日译潮”一改翻译惯性上的外译汉,逆向将汉文原著翻译为日文,折返回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来践行挖掘汉文“副功能”的目的。1940年代,对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地区而言,中国古典文学的日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实践方式,这一代跨语作家隐蔽在殖民政权文化运作无法完全掌控和监管的中国古典文学原作之后,利用“豪杰译”的方式雕刻日文译本形态,传递大众化的文化信息,形成一种特殊的跨语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文学 日据时期 跨语经验 中国古典文学 日译潮
原文传递
历史长河中的一架文学桥梁——评古远清《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
8
作者 徐洋博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205-210,共6页
古远清教授于2010年出版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可以看作是在历史湍流中连接两岸的一座文学之桥。首先,从写作视角上看,古远清教授既站在了历史宏观高度俯瞰两岸文学史发展全局,又从微小事件和人物上以点及面,从而使整部著作形成了完... 古远清教授于2010年出版的《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可以看作是在历史湍流中连接两岸的一座文学之桥。首先,从写作视角上看,古远清教授既站在了历史宏观高度俯瞰两岸文学史发展全局,又从微小事件和人物上以点及面,从而使整部著作形成了完整严密的逻辑网络。其次,从著作内容上看,独特的年鉴方式带领读者们回顾了两岸六十多年来的政治风云、文学争论,每章每节都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够构成整体,为文本增强了整体可读性。最后,从创作宗旨上看,古远清教授沿袭了史学大家一贯的钻研精神,同时将个性思维注入其中,既承前人之遗泽,又闪耀着独立之光辉,使此书在两岸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远清 台湾地区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 文学关系
下载PDF
丰容与据守:论台湾地区作家杨云萍的跨语创作经验
9
作者 马泰祥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5-15,共11页
作为日据时代台湾地区第一代新文学作家和跨语作家,杨云萍在文艺养成期形成了“早期型双语”的语用结构与“世界之子”的文学眼光。日语文化资源的“丰容”使其拓展了文学接受的渠道,并在一种文化比较的眼光中发现本族汉语文学资源的可... 作为日据时代台湾地区第一代新文学作家和跨语作家,杨云萍在文艺养成期形成了“早期型双语”的语用结构与“世界之子”的文学眼光。日语文化资源的“丰容”使其拓展了文学接受的渠道,并在一种文化比较的眼光中发现本族汉语文学资源的可贵之处,产生了对汉语文化坚实的情感依赖。在1920年代的汉文创作中,杨云萍的创作具备了强烈的淑世意识和以地方路径接入中国白话文体建设的语体意义;在1930年代的日语创作则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汉文化影响”,造就了跨语作家以汉语文化为影响源、正迁移而进入日语创作生态中的特殊跨语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云萍 日据时代台湾地区文学 跨语作家 跨语经验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两岸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情怀与民间儒学精神——以徐复观与叶荣钟等“祖国派”为中心的讨论
10
作者 吴思捷 《海峡人文学刊》 2023年第1期123-135,159,160,共15页
在台中生活的20年时间,新儒家代表徐复观与叶荣钟、庄垂胜、张深切、洪炎秋等台湾地区“祖国派”知识分子在共同反对西化、声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祖国派”不仅在文化论战中给徐复观莫大的安慰,更帮助徐氏获得了“在... 在台中生活的20年时间,新儒家代表徐复观与叶荣钟、庄垂胜、张深切、洪炎秋等台湾地区“祖国派”知识分子在共同反对西化、声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祖国派”不仅在文化论战中给徐复观莫大的安慰,更帮助徐氏获得了“在地”的观察视角,扎根乡土,理出了有别于为国民党所利用、扭曲之“官方儒学”的“民间儒学”一脉,从而为中国文化真义在台湾地区弘扬光大做出了贡献。他的民族主义、中国文化本位主义观念也与日据时期台湾地区的“反帝反殖民”精神相融合,为日据时期台湾地区作家以平生志节所感发的诗赋文章所深深感染,相继为林幼春的《南强诗集》与傅锡祺的《鹤亭诗集》作序,成为挖掘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文学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叶荣钟 民族文化 民间儒学 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文学
下载PDF
海峡两岸对话与跨界融合——“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两岸拓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11
作者 刘畅 吴舒洁 《华文文学》 2022年第6期117-121,共5页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台湾文学研究在海峡两岸对话中发展、在海峡两岸融合中创新。无论是人员的往来互访,还是研究视野与方法的相互借鉴,中国台湾文学研究的推进离不开海峡两岸学界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台湾文学研究在海峡两岸对话中发展、在海峡两岸融合中创新。无论是人员的往来互访,还是研究视野与方法的相互借鉴,中国台湾文学研究的推进离不开海峡两岸学界的交流与碰撞。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21年12月3-5日举办“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两岸拓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设置了“两岸文学文化交流50年”、“文协”百年与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视野中的台湾文学”、“台湾地区文学研究的新问题与新视野”、“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的赓续与创造性转化”等议题,展现了组织台湾地区文学研究新队伍、探寻研究新路径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文学研究 海峡两岸对话 台湾地区文化协会 中华传统文化
下载PDF
打破省籍隔阂,共建台湾地区文学:以徐复观和杨逵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思捷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2年第3期54-70,共17页
1960年代,徐复观与杨逵在台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两人同为“民间士人”代表,有着根植于民间的乡土精神与政治压迫中坚持良知的“真人”立场。徐复观、胡秋原等人能够体认日据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为他们遭受的打压呐... 1960年代,徐复观与杨逵在台中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两人同为“民间士人”代表,有着根植于民间的乡土精神与政治压迫中坚持良知的“真人”立场。徐复观、胡秋原等人能够体认日据台湾地区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为他们遭受的打压呐喊鸣冤,促成光复后文化界第二次跨越省籍隔阂的团结协作;1970年代后,外省作家为杨逵等日据台湾地区作家作品的重新挖掘付出大量心力,构成乡土文学思潮重要的推进力量,成为打破省籍隔阂、共建台湾地区文学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杨逵 民间士人 跨省籍团结 日据台湾地区文学
下载PDF
琦君身后有关她在中国台湾的出版、评论和研究
13
作者 李瑞腾 潘殷琪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22年第4期35-48,共14页
琦君是当代中文世界女性作家的典范之一,在其身后,中国台湾有关她的出版、评论及研究状况持续不断。以追思会作为开端,在众人温馨缅怀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论述,并延及中国台湾为其举办的研讨会、讲座及活动开展起来。很多研究者分析琦... 琦君是当代中文世界女性作家的典范之一,在其身后,中国台湾有关她的出版、评论及研究状况持续不断。以追思会作为开端,在众人温馨缅怀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论述,并延及中国台湾为其举办的研讨会、讲座及活动开展起来。很多研究者分析琦君在高等教育中被反复提及的原因,并阐释更多经典文本及“国语文”教育被开展应用的可能性。琦君身后相关的专书、评论及研究较多,依序说明中国台湾目前对琦君的讨论概况,以及值得继续深究开展的部分。她的作品被选入相关读物,可见她在中学教育中的经典地位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琦君 琦君研究中心 台湾地区文学教育 经典化
原文传递
鲁迅与台湾地区新文学:以国民性批判思想的承续为视角
14
作者 孙拥军 张雪莹 《郑州师范教育》 2022年第2期58-60,共3页
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巨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体系对中国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台湾地区新文学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台湾地区新文学作家主动接受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承继鲁迅思想... 作为“五四”以来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巨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体系对中国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台湾地区新文学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台湾地区新文学作家主动接受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承继鲁迅思想所蕴含的“鲁迅精神”,并以此为武器唤醒民众的觉醒,强化民众的反抗意识,抵制日本的殖民统治,致力于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认同中华民族文化。台湾地区新文学在文学的渊源上与大陆新文学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台湾地区文学 影响研究
原文传递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中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主题研究
15
作者 陈学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71-75,共5页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留学生文学"发展至今,创作主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着力于表现族际冲突主题到后来的族群融合主题。族际冲突的原因常常是多方面的:种族偏见和歧视、文化冲突、利益冲突、认同问题等。族群融合既有异性间的族际交往、通婚,也有同性恋者的跨族际交往。创作主题的变化不仅是时代、环境、历史现实的反映,也与作家的生活阅历、在美时间长短、身份认同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留美文学 族群冲突 族群融合 白先勇 於梨华 聂华苓
下载PDF
中国台湾地区生态文学对大陆生态文学的启示
16
作者 汤原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0-62,共3页
中国大陆生态文学创作存在视野不够开阔,题材重复,情节雷同,模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中国台湾地区生态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则形成了诸多不同于大陆生态文学之处,如其自然观察式写作理念、面对都市的新颖生态思维、注重多领域链接的发展... 中国大陆生态文学创作存在视野不够开阔,题材重复,情节雷同,模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中国台湾地区生态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则形成了诸多不同于大陆生态文学之处,如其自然观察式写作理念、面对都市的新颖生态思维、注重多领域链接的发展方式等。所有这一切,均值得大陆生态文学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台湾地区生态文学优点的同时,大陆生态文学也需对台湾地区生态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必要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生态文学 大陆生态文学 启示 反思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化寻根脉络下的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文化扎根
17
作者 赵军仓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12-21,共10页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扎根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作家回归部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身体力行找寻文化之根,他们以族群宗教信仰与口传文学开掘传统文化,将奇幻写作与民族志书写...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扎根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少数民族作家回归部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身体力行找寻文化之根,他们以族群宗教信仰与口传文学开掘传统文化,将奇幻写作与民族志书写的形式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并将民族性与女性意识、人类性相结合,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思考自我族群价值,增进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极大拓宽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中国“寻根文学”思潮的表达领域,也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构建提供了多元的思考路径。梳理和探究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多民族文学格局中的位置,对于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间的理解与沟通,深耕与融合极具价值,也为海峡两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 文化扎根 多民族文学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世纪”与流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卓宁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4-92,共9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异军突起,经历了以政治抗争与自我救赎为核心诉求的发展阶段后,以不同向度呈现出文化转向:一是围绕文化认同与主体建构,落实"文化扎根"与历史重构,激活并体现其于现代性进程中应有的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异军突起,经历了以政治抗争与自我救赎为核心诉求的发展阶段后,以不同向度呈现出文化转向:一是围绕文化认同与主体建构,落实"文化扎根"与历史重构,激活并体现其于现代性进程中应有的社会文化力量;二是对都市经验完全"清零",回归部落,重新习得与体验族群生活方式及其智慧,以生命艺术有效诠释主体的文化价值及其创造力。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世纪"及其流变,深刻影响了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族群社会及其精神主体建构,以及台湾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深化和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版图的历史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学 “创世纪” 流变
下载PDF
“乡土理知”与“现代性意识”关系析论——以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为例
19
作者 吴鵾 《华文文学》 2022年第5期22-28,共7页
由于“乡土”的持续“在场”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秩序观念”与理想的“人格仪范”,继而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对中华民族的“传承有序”做出了较为彻底的阐释。因此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主要指向以“乡土”为载... 由于“乡土”的持续“在场”为社会发展与“人”的存在提供了基本的“秩序观念”与理想的“人格仪范”,继而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对中华民族的“传承有序”做出了较为彻底的阐释。因此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主要指向以“乡土”为载体来完成对人类自我的认识与解释,其内涵与外延的双重阈定决定了乡土文学的伦理特点与语义特征。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概念,现代性主要是指一种较为成熟的科学合理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运行模式,这两种基本要素在现代性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明显的活跃程度。新的时代语境下,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中的“乡土理知”担负起“审美现代性”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成为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意识的价值标准与道德尺度,另一方面又成为救赎现代化发展中不合理现象的精神原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理知 现代性意识 现实批判 精神原乡 台湾地区后乡土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