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台湾民间祠祀关帝的特点及其地域风貌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刘海燕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闽台文化研究》
2008年第1期96-100,共5页
-
文摘
台湾明郑时期,在台湾坊间就有数座关帝庙。据《续修台湾县志》卷二《政志·坛庙》载:'……又坊里庙祀甚多:一在西定坊港口,俗呼小关帝庙,伪时建。……一在土墼埕保,今圮。一在安平镇、一在永康里许厝甲、一在保舍甲、一在新丰里、一在长兴里,俱伪时建。'清代的坊间关帝庙更多了。
-
关键词
台湾民间
台湾光复
关帝
地域风貌
祠祀
小关帝庙
台湾县志
庙祀
孚佑帝君
坊里
-
分类号
D675.8
[政治法律—政治学]
B93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台湾岛台南地区历史时期的海陆变迁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雷土成
丁祥焕
欧秉松
-
机构
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综合队
-
出处
《台湾海峡》
CAS
1988年第2期119-126,共8页
-
文摘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古地图对比、考古和地质资料分析,探讨了台湾岛台南地区在明末清初(公元1622—1724年)的海陆变迁。结果表明,台南平原是上升的滨海平原。明末清初年间,台南市安平之间曾为宽约4km、深3—14m的“台江”海域,后来海岸西移,至清道光末年(1842年)成陆。究其主因乃地壳上升(平均约4mm/a)和泥沙淤积(平均约30mm/a)。该区自明末(1622年)至20世纪初曾出现过3次海面上升现象。
-
关键词
鹿耳门
台湾岛
赤嵌
台南
道光
明末清初
台湾县志
海陆变迁
台南市
安平
大井头
台湾
台江
曾文溪
安平镇
泥沙淤积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清代闽东与台湾的人员往来
- 3
-
-
作者
刘雄
-
出处
《炎黄纵横》
2009年第4期30-31,共2页
-
文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闽东地区与台湾历史上的"五缘"关系,至今仍鲜为人知。据清光绪年间编撰的《台湾通志》记载,清代闽东地区赴台有姓名可考之第一人,并非人们所普遍认知的甘国宝,而是霞浦人高斌,且高斌还为康熙统一台湾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关高斌之史事,《台湾通志》记载云:
-
关键词
台湾
闽东地区
台湾县志
班兵
-
分类号
K24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武夷一峰——闽北渡台传教第一僧
- 4
-
-
作者
罗小平
-
出处
《炎黄纵横》
2009年第1期26-27,25,共3页
-
文摘
闽台两地佛教和民间信仰渊源深厚。明清以来,大批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其中不少明末遗臣和僧人在岛内创建草庐,布道传教;闽南居民则将原乡神带入台湾,立庙以祀。台湾的众多寺庙中,弥陀寺与闽北渊源深厚,参与这座寺庙扩建的有来自武夷山的僧人一峰。台湾的寺庙可追溯到明代荷据时期。王礼、陈文达《台湾县志·杂记志九》载:"在广储东里,大道公庙,红毛时建。"广储东里即今台南县新化镇,红毛即荷兰人。王必昌《重修台湾县志》卷六《祠宇志》载:"
-
关键词
台湾县志
台湾府志
寺庙
僧人
北渡
高拱乾
祠宇
巡台御史
第一
-
分类号
K825.1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