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国家利益——探寻对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的知觉性解释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栋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46,共20页
在过去十年里 ,中美关系历尽波折。一个困扰许多观察家的问题是 :究竟中美关系可以用系统性变量加以解释 ,亦或它只是一系列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随机性结果 ?本文力图超越现实主义观或曰“国家利益”取向对中美关系的解释 ,以期为理解... 在过去十年里 ,中美关系历尽波折。一个困扰许多观察家的问题是 :究竟中美关系可以用系统性变量加以解释 ,亦或它只是一系列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随机性结果 ?本文力图超越现实主义观或曰“国家利益”取向对中美关系的解释 ,以期为理解中美关系提供一个知觉性的解释。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本文归纳出了数个分析性假设。通过对中美在 1995 - 1996年间台海危机时战略互动的个案例研究 ,作者对这些假设进行了验证 ,从而发现了导致危机不断升级的错误知觉的数个可能来源。在文章的最后 ,作者尝试归纳出一个解释国家间关系变化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关系 国家利益 台海危机 解释 十年 主义 作者 力量 案例研究 假设
原文传递
私有信息、外交沟通与中美危机升级 被引量:17
2
作者 尹继武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99,157,158,共31页
战争起源的理性主义解释假设国家有意错误呈现或隐藏自身能力与决心等私有信息;经典的错误知觉理论则认为国家通常会高估对手的能力、决心与敌意,进而产生非本意冲突。在中美间冲突及其升级过程中,中美围绕私有信息的外交沟通呈现出不... 战争起源的理性主义解释假设国家有意错误呈现或隐藏自身能力与决心等私有信息;经典的错误知觉理论则认为国家通常会高估对手的能力、决心与敌意,进而产生非本意冲突。在中美间冲突及其升级过程中,中美围绕私有信息的外交沟通呈现出不同于理性主义和错误知觉理论的特性,即中国并非有意隐藏或歪曲自身的能力和决心,而是试图通过沟通、信号和冲突等方式向美国证明其可信性,但美国仍然低估中国的冲突能力和决心。既有研究并未系统剖析外交沟通中由低估认知偏差所引发的中美两国走向危机及危机升级的机制。朝鲜战争和1995—1996年台海危机这两个极端案例展示了美国对中国能力与决心的低估认知偏差以及中国通过外交沟通和危机升级向美国展现决心并形成政策底线和敏感性共识的政治过程。系统分析和总结中美在走向危机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对能力与决心的低估认知偏差及其冲突效应,改进理性主义和错误知觉理论关于私有信息引发冲突的逻辑,这对于避免中美双方的战略误判、增强中国对美战略沟通成效可带来一定的政策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信息 冲突决心 外交沟通 朝鲜战争 台海危机
原文传递
日本对台海安全的战略考虑及其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鹏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3年第4期19-27,共9页
日本在台海安全格局中的角色受到历史情结、美日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制约。日本对台海安全的关注在于“海上生命线”安全、“国土安全”、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和军事平衡等。日本通过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加入美日台三边安全对话,加强与台湾的实... 日本在台海安全格局中的角色受到历史情结、美日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制约。日本对台海安全的关注在于“海上生命线”安全、“国土安全”、亚太地区战略态势和军事平衡等。日本通过强化日美安保体制,加入美日台三边安全对话,加强与台湾的实质关系,积极发展军事力量等来防范和应对台海危机。日本的战略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台海局势的稳定;日本如果军事介入会使台海局势更加复杂和恶化;从长远看为中美日之间的战略摩擦埋下隐患;最终会危及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局势 美日关系 台海危机 日美安保体制 中日关系 军事力量 历史情结 中国 台湾省 生命线 格局
下载PDF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 被引量:8
4
作者 沈志华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0年第1期4-21,共18页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就是要迫使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干预。为此,毛泽东设法把不知内情的赫鲁晓夫引到北京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试图利用中苏同盟的威力来影响美国的决策。由于金门守军的坚持和美国的援助,...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就是要迫使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干预。为此,毛泽东设法把不知内情的赫鲁晓夫引到北京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试图利用中苏同盟的威力来影响美国的决策。由于金门守军的坚持和美国的援助,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苏联不得不出面为中国大陆提供核保护,以对抗美国的核恐吓。在危机处理的具体方式上,中苏之间发生意见分歧。苏联希望通过军事援助和召开国际会议等途径控制远东局势,而中国拒绝了莫斯科的建议,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解决问题。台海危机虽然因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金门而消除,但其结果却在中苏之间形成芥蒂。危机期间,中苏同盟显示了其力量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鲁晓夫 毛泽东 中苏关系 台海危机
原文传递
反应与调整:1996年台海危机与美国对台政策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心伯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4-60,共7页
本文透视了 1 996年台海危机的源起与发展 ,特别是美国对危机的反应和决策过程 ,重点分析了这场危机对美国对华政策、对台政策及美国地区安全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台海危机 美国 对台政策 调整
下载PDF
两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关于“台湾归属中国”态度的变化
6
作者 马吟风 《历史教学问题》 2024年第1期139-147,208,共10页
从《旧金山对日和约》签署至两次台海危机爆发前,英国认同《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归属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美国结束所谓“台海中立”政策后,英国从维护亚太冷战战略需要的观念出发,转向认同美国推动的“台湾地位未定”“一中一台”... 从《旧金山对日和约》签署至两次台海危机爆发前,英国认同《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归属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美国结束所谓“台海中立”政策后,英国从维护亚太冷战战略需要的观念出发,转向认同美国推动的“台湾地位未定”“一中一台”政策。美国结束“台海中立”政策后,怂恿台湾国民党当局重新开始袭扰中国内地,引发两次“台海危机”。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认为中国会以接受“不解放台湾”为代价,换取国民党当局停止对中国内地的袭扰,故此着意谋划“隔离台湾”,以使中国两岸格局演化为二战后初期的朝鲜、德国一样的分裂态势。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英国彻底追随美国“防御”中国台湾,迈上“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道路。但英国追随美国主要出于冷战心理战原因做出的这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中立 台海危机 英国 中国台湾
原文传递
毛泽东与两次台海危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美政策变动原因及趋向(续)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奎松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48-55,共8页
四第二次炮击金门:直接对美,间接对苏 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毛泽东马上主要开始着手做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和他试图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有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 毛泽东 台海危机 中国 美国 外交政策
下载PDF
从二次台海危机看美台军事合作困境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帆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7-22,共6页
在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台联盟关系实际上陷入了合作困境,一方面由于联盟的约束力,美国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又不希望台湾的自行其是将美国拖入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既扶持又抑制的做法... 在二次台海危机中,美台联盟关系实际上陷入了合作困境,一方面由于联盟的约束力,美国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美国又不希望台湾的自行其是将美国拖入更大的风险。因此,美国对台湾采取了既扶持又抑制的做法,并采取各种手段将自身风险减至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危机 美台合作 军事联盟
下载PDF
延伸—即时威慑理论:历史案例与当下意义
9
作者 刘霖炜 葛汉文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60,共18页
延伸—即时威慑是较为独特的一种威慑类型,指在盟友即将遭到对手攻击时,威慑发动方保护盟友免遭攻击之努力。其主要实施手段为密集释放威慑信号,迅速推进前沿部署巩固军力优势,并伴以灵活讨价还价和政治解决的尝试。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 延伸—即时威慑是较为独特的一种威慑类型,指在盟友即将遭到对手攻击时,威慑发动方保护盟友免遭攻击之努力。其主要实施手段为密集释放威慑信号,迅速推进前沿部署巩固军力优势,并伴以灵活讨价还价和政治解决的尝试。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美国对华战略打压升级背景下,延伸—即时威慑可能成为美国介入台海危机的主要战略方式。本文从延伸—即时威慑概念机理、历史案例入手,分析美国对华威慑战略的走向及可能效应,以此为全面应对美国对华战略施压、塑造未来地区安全形势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慑战略 延伸—即时威慑 台海危机
下载PDF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东南沿海军事行动的经济考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昱 《中共党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91,共14页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军频繁袭扰、封锁中国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的经济民生造成严重威胁。为此,1950年至195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一系列夺岛战,两次大规模炮击金门、马祖,还开展各种常态化小型防空战、空战和护渔护航战,并谨慎、灵活地... 20世纪50年代,国民党军频繁袭扰、封锁中国内地东南沿海地区,给当地的经济民生造成严重威胁。为此,1950年至1958年人民解放军发动一系列夺岛战,两次大规模炮击金门、马祖,还开展各种常态化小型防空战、空战和护渔护航战,并谨慎、灵活地控制军事行动的时机、节奏和规模,保证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既有安全稳定的环境,又不必承受更多的军事开支。这些军事行动极大压缩了国民党军袭扰的范围,使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获得和平稳定的生产和海上运输环境,保证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危机 “关闭”政策 护渔 护航
下载PDF
美国应对与防范台海危机的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林冈 《台湾研究》 CSSCI 2007年第5期43-49,共7页
如何保持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是两岸人民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之相关的是,美国在维持台海现状和防范台海危机方面,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采取了哪些相关政策。近年一些美国学者专家出版的学术专著,就美国应如何防范和应对... 如何保持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是两岸人民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之相关的是,美国在维持台海现状和防范台海危机方面,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采取了哪些相关政策。近年一些美国学者专家出版的学术专著,就美国应如何防范和应对台海危机的爆发,发表了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美方应对台海危机的策略及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危机 美国学者 台湾海峡 学术专著 台湾问题 政策 稳定 和平
原文传递
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兼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8年第3期45-96,9,共54页
本文的主题,是1958年大跃进的兴起和中国对外政策以及安全战略"革命性"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毛泽东"革命后的革命"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大跃进不是由于领导人的心血来潮而突然发生的;从毛泽东试图以急剧的革命性... 本文的主题,是1958年大跃进的兴起和中国对外政策以及安全战略"革命性"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毛泽东"革命后的革命"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大跃进不是由于领导人的心血来潮而突然发生的;从毛泽东试图以急剧的革命性手段来改造中国国家与社会并重建中国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的勃勃雄心来看,大跃进的发生是毛泽东时代中国历史发展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政策出现了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并通过台海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中美对抗)和中苏关系逆转这两大事件突出地表现出来。上述国内外两方面的变化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就战略目标而言,大跃进名为"超英",实际上是为了"赶苏超美"。毛泽东通过炮击金门向美国提出挑战,又通过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向苏联"发难",同大跃进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毛泽东当然并非简单地出于发动大跃进的需要而"制造"了同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然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发生于1958年夏不能不同大跃进有着密切关系。简而言之,由对外政策革命化而带来的高度紧张的外部压力,使得由大跃进而带来的内部高度紧张的状况显得合理化了。大跃进失败,则是1958年后中苏关系继续恶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跃进 台海危机 中美对抗
原文传递
危机决策模式的选择性应用——以1995-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克林顿政府的决策过程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公龙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36-45,共10页
选择性利用国际危机模式对危机决策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摆脱单一模式分析的困境,深化对危机决策的理性认知和把握。组织过程决策模式可以对危机潜伏期的决策进行合理的解释。李登辉访美是组织过程决策的结果。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 选择性利用国际危机模式对危机决策进行系统的分析,有助于摆脱单一模式分析的困境,深化对危机决策的理性认知和把握。组织过程决策模式可以对危机潜伏期的决策进行合理的解释。李登辉访美是组织过程决策的结果。但随着危机形势的发展,理性决策、组织过程决策和官僚决策开始综合产生作用。在危机高潮阶段,危机决策成了纯粹的官僚决策的过程。在危机的不同阶段,与危机处理紧密相关的功能性部门在决策中发挥主导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 决策模式 美国 台海危机 克林顿政府
原文传递
美日同盟台海危机管理机制与日本的角色转变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强 徐学斐 《日本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115-139,170,171,174,共28页
由于中美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台海军事平衡的转变,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威慑手段由美国单方面军事威慑转变为依靠提升同盟威慑力。日本与中国的领土纠纷提升了其维护同盟的需求;更加支持美日同盟的舆论拓宽了日本政府的活动空间;行使集体... 由于中美两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和台海军事平衡的转变,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威慑手段由美国单方面军事威慑转变为依靠提升同盟威慑力。日本与中国的领土纠纷提升了其维护同盟的需求;更加支持美日同盟的舆论拓宽了日本政府的活动空间;行使集体自卫权提升了日本对台海危机的影响力,日本由不愿过度卷入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介入者。美国通过积极的对华沟通机制成功避免误判,而日本的言行却加剧了中国对其介入台海危机的疑虑。需要研究如何巧妙利用日本国内出现的对华政策分歧促使日本提升对华政策积极性、使日本民众对本国行使集体自卫权介入台海危机的态度向和平主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危机 美日同盟 国际危机管理 战略模糊 台湾问题
原文传递
关于建立中美战略互信的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宗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8,共4页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台海危机、炸馆事件和撞机事件等,中美关系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颠簸前行。两国虽通过危机控制保持了战略稳定,但战略猜忌不但没有随着两国磋商机制的加强和社会交往的密切而消弭,
关键词 中美关系 战略互信 撞机事件 冷战结束 台海危机 危机控制 社会交往 磋商机制
下载PDF
澳大利亚对台政策论析(1950-1955)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德坤 胡博林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7,共7页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武装干涉台湾,推行"台湾中立化"政策。英国试图缓和局势,坚持在《开罗宣言》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澳大利亚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尚不明朗。随着战事发展,澳大利亚对台政策逐渐清晰,并提出"一中一台"方案,公开分裂中国。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署后,战争风险不断增加,澳大利亚开始同英国接近,共同约束美国的行动。由于二战后英国衰落,无法满足澳大利亚在马来联防问题上的诉求,澳大利亚最终疏远英国转而向美国寻求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战争 台海危机 澳大利亚 台湾
下载PDF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八年间中共对台策略的调整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忠纯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6-50,共15页
经过第一次台海危机的较量,中共对解放台湾的严峻形势有了直观的认识,由此确立解放台湾的战略安排,即强调统一国家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明确解放台湾的斗争包含国内、国际两方面,既需要军事、外交斗争,又必须加强宣传、政治、经济工作... 经过第一次台海危机的较量,中共对解放台湾的严峻形势有了直观的认识,由此确立解放台湾的战略安排,即强调统一国家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明确解放台湾的斗争包含国内、国际两方面,既需要军事、外交斗争,又必须加强宣传、政治、经济工作,等等。据此,中共提出“两步走”,希望以“和平解放台湾”打破中美外交僵局,先行解决沿海岛屿问题。但随后中美谈判遇挫,中共的立场重新强硬起来,“和平解放台湾”的宣传随之止歇。“八二三”炮战后,中共发现有可能在“一个中国”的问题上与蒋介石达成默契,同时也认识到相对解放台湾,粉碎美国分裂中国的阴谋才是第一位的,因为这关乎民族大义。于是,中共调整策略,一方面重提“和平解放台湾”,推动“联蒋抗美”;另一方面将“两步走”改为沿海岛屿、台湾本岛二者都不动,留待将来统一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海危机 对台策略 民族大义 “和平解放台湾”
下载PDF
公众舆论在美国对台政策决策中的影响——以第一次台海危机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袁小红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3期34-42,共9页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 公众舆论与对外政策的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中,公众舆论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1954-1955年间的第一次台海危机为案例,以相关档案资料和回忆录为基础,从公众舆论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用实证的方法论证公众舆论对美国对台政策的具体影响。在这次危机中,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先后经历了神谕行动、撤大陈保金、马以及放弃保金、马三个不同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公众舆论都是美国政府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美国政府在台海危机中的决策产生了明显和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舆论 美国对华政策 台海危机
下载PDF
冷战后美台关系的演变
19
作者 马万义 《当代亚太》 1999年第10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美台关系 冷战后 台湾问题 台湾当局 《与台湾关系法》 李登辉 台海危机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以台制华” “两国论”
原文传递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台海危机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新涛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7年第3期10-18,共9页
借鉴国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教训,在深入分析台海危机的经典特性――对核心利益与高度优先目标的威胁、战争与和平的转折点、强烈的突发性、感知到时间上的急迫感与压力感、高度情绪化的流露与凸显——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教训,在深入分析台海危机的经典特性――对核心利益与高度优先目标的威胁、战争与和平的转折点、强烈的突发性、感知到时间上的急迫感与压力感、高度情绪化的流露与凸显——的基础上,运用乔治.亚历山大关于危机管理的防御性战略与进攻性战略理论框架来检验中美危机管理的战略与策略,从而深刻认知到中美建构成熟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双方关系健康发展和台海和平与稳定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管理 台海危机 中美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