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中海饮食科学化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超凡 郭超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8-352,共5页
作为一种传统且经典的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自被定义以来,就被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推崇为一种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的积极有效的饮食方式,在人口健康领域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地中海饮食的定义与内涵梳理,分析与审视其健康与可... 作为一种传统且经典的饮食模式,地中海饮食自被定义以来,就被大量的实证研究逐渐推崇为一种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的积极有效的饮食方式,在人口健康领域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地中海饮食的定义与内涵梳理,分析与审视其健康与可持续效应。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结合地中海饮食进行健康教育,以期为中国饮食模式的优化升级与居民人口健康素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饮食 健康饮食 持续饮食 饮食与健康
下载PDF
跨越地理边界的地方性食物——以广州流动群体的饮食消费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钟淑如 王龙杰 曾国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5,共7页
地方性食物原本被定义成在清晰的地理边界内生产的食物,是“本地人”抵抗极端商品化食物系统的有力武器,但以地理边界为中心的视角压抑了消费者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忽视了作为“外来者”的流动群体的在地饮食体验。基于对广州流动群体的... 地方性食物原本被定义成在清晰的地理边界内生产的食物,是“本地人”抵抗极端商品化食物系统的有力武器,但以地理边界为中心的视角压抑了消费者身体的积极作用,也忽视了作为“外来者”的流动群体的在地饮食体验。基于对广州流动群体的日常饮食消费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发现:流动群体对跨越地理边界的故乡食物和广州本地食物主动赋予丰富的地方性意涵,构筑日常饮食“流动的地方性”。基于身体与食物的关系视角,本研究认为身体接触食物的契合感受以及与食物提供者的信任关系奠定了流动群体建构地方性食物的基本途径。区别于反抗式的地方性食物运动,流动群体把地方性食物嵌入在地生活,凸显多重的日常意义,主要表现在突破食物知识困境,缓解饮食焦虑,以及增进身体和地方的亲密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饮食地理 身体 持续饮食 流动性 消费地理
原文传递
高校餐厅食物供给的碳足迹特征与影响因素
3
作者 王效琴 肖文琰 +3 位作者 张楷宜 王宇霏 彭亚敏 杨涵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69,共7页
高等院校餐厅食物供给与消费集中且规模大,精准评估其温室气体排放并寻求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某高校6个餐厅窗口2019~2021年食物供给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评估了高校餐厅食物生产和供给的碳足迹,分... 高等院校餐厅食物供给与消费集中且规模大,精准评估其温室气体排放并寻求减排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碳足迹评估方法,通过调研某高校6个餐厅窗口2019~2021年食物供给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评估了高校餐厅食物生产和供给的碳足迹,分析了主要影响过程与因素,以及减排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餐厅6个窗口三年平均的食物碳足迹为1.72~2.76kgCO_(2)eq/kg;食材生产和烹饪过程是餐厅食物碳足迹的主要贡献环节,食材初加工、餐具消洗阶段和运输过程的贡献率较小。餐厅食材结构是影响餐厅食物碳足迹的主要因素,食材中面粉的比例与其呈显著负相关,而动物性食材占比与其呈显著正相关。餐厅6个窗口食材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比例,谷物比例则相反。在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减少食材中动物性食材的比例,增加谷物比例,可降低餐厅食物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餐厅 食物供给 碳足迹 持续饮食
原文传递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21
4
作者 曾国军 王龙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068-2084,共17页
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 20世纪以来,伴随农业的工业化和食物链条的"远距化",典型食物危机事件不断涌现并沿着食物贸易网络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学界对饮食系统及其可持续性的持久关注。国外地理学界关于饮食系统主要有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关系主义等认识。在梳理已有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将这三类认识归结为不同情境下、特定形式的"身体-食物"关系,进而构建了以饮食原真、饮食安全、饮食健康为内在线索,以去地化和再地化为外在情境的分析框架,并藉此分析饮食系统的演变过程,提炼其可持续逻辑。进一步地,从"身体-食物"与"地方"的关系视角详细阐述了上述三个维度的具体内涵,并归纳了饮食原真与饮食安全、饮食原真与饮食健康以及饮食安全与饮食健康的交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地理 持续饮食系统 饮食原真 饮食安全 饮食健康
原文传递
一“鲜”难求?地方流动对可持续饮食系统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戴俊骋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8,74,共8页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愈发受人重视,当前从关系主义视角的研究,偏重于与食物前向关联的“身体”,忽视了与食物后向关联的“地方”。本文选择福建省罗源县为案例研究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罗源饮食地理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究地方流动... 可持续饮食系统的研究愈发受人重视,当前从关系主义视角的研究,偏重于与食物前向关联的“身体”,忽视了与食物后向关联的“地方”。本文选择福建省罗源县为案例研究地,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至今罗源饮食地理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究地方流动对地方饮食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罗源从“海味、清鲜、笋糟、非标准”的闽菜系主导的地方饮食特征变为多元菜系并存的标准化饮食特点,原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鲜”变得一“鲜”难求。该变化是由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去地化”结构性因素与乡贤回家投资、三峡移民饮食跨地方迁移等“再地化”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本文提出地方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个体的差异化感知,不能用生产—消费饮食系统的可持续性来替代个体对“可持续”的具身感知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流动 持续饮食系统 闽菜 罗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