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肖宏伟 易丹辉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4年第2期83-89,共7页
基于2006-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应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解释变量的时空系数估计值显著,波动性较为稳定,符号与预期一致,各驱动因素及其外... 基于2006-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应用时空加权回归模型(GTWR)实证考察了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解释变量的时空系数估计值显著,波动性较为稳定,符号与预期一致,各驱动因素及其外溢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且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梯度分布。若实现区域差异化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空间异质性和外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外溢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 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下载PDF
连云港市碳排放“双向”分析及碳达峰情景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田赢 韩遇春 +3 位作者 王炜 胡立聪 赵健 卢闻州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3年第1期85-91,共7页
为探究连云港市碳排放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2011—2020年连云港市的碳排放量数据为核心,采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以及岭回归方法进行碳排放量数据的“双向”分析。首先,根据连云港市2011-2020... 为探究连云港市碳排放特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以2011—2020年连云港市的碳排放量数据为核心,采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以及岭回归方法进行碳排放量数据的“双向”分析。首先,根据连云港市2011-2020年能源消耗数据,“反向”核算出连云港市历年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连云港市碳排放量呈现逐年持续上升趋势;其次,选取人口因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为主要因素,构建了STIRPAT模型这一“正向”预测媒介,采用岭回归分析法得到了连云港市的碳排放量拟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因素对连云港市碳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通过情景分析法预设6种连云港市未来发展情景模型,对连云港市的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增长-高减排的发展模式更适合连云港市,将于2030年以4 788.9万t的碳排放量实现达峰。针对这一发展模式要求,提出连云港市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比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双向”分析 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岭回归 情景分析法 碳达峰预测
下载PDF
中国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与情景预测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利兵 张赟 《电力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共9页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碳排放85%以上,研究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变化规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1995—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 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占总碳排放85%以上,研究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变化规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1995—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能源价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规模这7个方面,模型给出了相关因素对一、二、三产业和居民部门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对于3个产业部门,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首要驱动力,而技术进步带来的能源强度下降、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呈现负效应,且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清洁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于居民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部门碳排放增长的推动力,而能源价格呈现明显的负效应.其次,设计了3种情景,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popu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STIRPAT)对2030年我国能源碳排放进行预测,在以实现碳达峰为目标的低碳情景中,我国能源碳排放有望于2025—2029年实现达峰,峰值水平为101亿~110亿t.最后,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议以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推进能源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 能源消费强度 拓展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 碳中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