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5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9
1
作者 李红 曾凡刚 +1 位作者 邵龙义 时宗波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89,共5页
指明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 (PM10)的人体健康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空气动力学行为、在人体呼吸道中的转归等方面的特性 ,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动物毒理学试验和人体临床观察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了... 指明了有关可吸入颗粒物 (PM10)的人体健康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 ,介绍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空气动力学行为、在人体呼吸道中的转归等方面的特性 ,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动物毒理学试验和人体临床观察三个方面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 ,并提出了今后开展此类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特征 健康效应 人体健康危害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都市大气环境中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被引量:185
2
作者 邵龙义 时宗波 黄勤 《环境保护》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4-26,29,共4页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和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的研究现状 ,主要围绕这些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特征、源解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的颗粒)和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的研究现状 ,主要围绕这些可吸入颗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特征、源解析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PM10和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主要包括 :细颗粒物的散光效应 ;炭黑(煤烟的主要成分)和含炭黑颗粒的光吸收效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环境 悬浮 人体健康 城市
下载PDF
当前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几个特征 被引量:219
3
作者 任阵海 万本太 +5 位作者 苏福庆 高庆先 张志刚 洪钟祥 胡非 程水源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 通过分析我国大气环境监测资料可知,我国大气污染物已从SO2转变为PM10,而且大气环境质量呈现大区域特征。以年日均API分布为例,出现2个大污染区域和几个小区域,一个大区域处于华北、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另一个大区域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区域的形成,除该区域中煤耗总量较大以外,还与大气输送网络和盆地地形有密切关系。研究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常常出现过程特征,由不同月份的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的过程和污染的过程发现这类过程的出现与移动缓慢的弱天气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底层结构有关。提出了温度、露点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增量或减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区域性特征 大气输送网络 API 空气污染指数 PM10 可吸入颗粒物
下载PDF
北京PM_(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_(10)、TSP的关系 被引量:161
4
作者 杨复沫 贺克斌 +2 位作者 马永亮 张强 余学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在连续2年进行累积1周同步采样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区和居住区2个采样点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PM2.5周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346μg/m3,年均浓度接近或超过PM10的二级年均标准.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 在连续2年进行累积1周同步采样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城区和居住区2个采样点环境空气中PM2.5的浓度及其时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PM2.5周平均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7~346μg/m3,年均浓度接近或超过PM10的二级年均标准.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冬季最高,夏季最低.2个采样点PM2.5浓度的周变化与季节变化均相似.PM2.5与PM10、TSP的比值均在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反映采暖燃烧源对细颗粒物的贡献较大,而沙尘天气对粗颗粒物的贡献较大;其年均值分别为55%和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浓度 PM10 TSP 颗粒物 质量浓度 时间变化 可吸入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被引量:136
5
作者 董雪玲 《资源.产业》 2004年第5期50-53,共4页
简要介绍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 )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现状。从能见度、温度、酸雨等方面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 ,概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 简要介绍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 )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现状。从能见度、温度、酸雨等方面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依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 ,概述了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的较为广泛的损害。同时 ,也指出了我国进行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环境 人体健康 危害
下载PDF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6
作者 朱广一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02年第5期3-5,共3页
简述了国内外有关大气颗粒物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μm)的研究进展 ,主要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基本特性、可吸入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可吸入颗粒物的源解析 ,对其研究动向进行阐述。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污染 人体健康 环境空气质量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81
7
作者 赵越 潘钧 +3 位作者 张红远 郭继勇 魏强 时建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69,共3页
利用2002年7月—2003年6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20余站点的监测资料,分析获得了北京地区PM10的浓度水平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远郊区县城关镇与市区污染水平相当;西南部和南部较其他地区污染严重;北京地区背景浓度很高,是国家标准年... 利用2002年7月—2003年6月可吸入颗粒物(PM10)20余站点的监测资料,分析获得了北京地区PM10的浓度水平和地域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远郊区县城关镇与市区污染水平相当;西南部和南部较其他地区污染严重;北京地区背景浓度很高,是国家标准年浓度限值的75%。这一分析结果可为颗粒物污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浓度水平 地域分布
下载PDF
近10年中国大气PM_(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83
8
作者 李名升 张建辉 +3 位作者 张殷俊 周磊 李茜 陈远航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04-1512,共9页
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2002-2012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 为分析近10年来中国PM10污染时空格局演变,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对2002-2012年PM10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级及以上城市ρ(PM10)年均值由0.130 mg·m-3下降至0.076 mg·m-3,达标城市比例由37.6%上升至92.0%;环保重点城市ρ(PM10)日均值超标天数比例由24.7%下降至7.0%。②12月份PM10污染最重,其次为1月和11月;8月份污染最轻,其次为7月和9月。③PM10的重污染区域明显减小,由集中连片分布变为零星点状分布。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北方尤其是西北、华北地区及山东、江苏、湖北一直是PM10污染相对严重地区。④北方地区PM10污染重于南方地区,两者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北方采暖期(1-4月及11-12月)。⑤PM10污染的改善主要体现在重污染城市的改善,1/10左右的重污染城市对降低全国PM10平均浓度的贡献约占1/3,而清洁城市PM10污染则有加重趋势。⑥环保重点城市污染天气以轻度污染为主,占全部污染天数的80.4%。受沙尘天气影响,3、4月份发生严重污染天气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PM10 时空格局 空间分异 空气质量
原文传递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82
9
作者 戴永立 陶俊 +3 位作者 林泽健 谢绍东 曹军骥 张仁健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25-2932,共8页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 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大气污染 能见度 可吸入颗粒物 相对湿度
原文传递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0
作者 蒋红梅 王定勇 《环境科学动态》 2001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 ,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论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理化性质、大气化学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并从流行病学方面讨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 ,也指出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 ,很多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流行病学 大气污染 污染源 理化性质
下载PDF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 被引量:51
11
作者 张大年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54-157,共4页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物理性质大多数取决于粒径;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是可溶性无机盐、矿物颗粒、有机化合物和元素碳四大类。同时,详细阐述了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确认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与... 阐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一般特性,其主要物理性质大多数取决于粒径;城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是可溶性无机盐、矿物颗粒、有机化合物和元素碳四大类。同时,详细阐述了国外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确认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程度与死亡率增加之间的关系。以上海为例,介绍了我国对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污染 研究 上海 国外
下载PDF
广州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多环芳烃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6
12
作者 谭吉华 毕新慧 +3 位作者 段菁春 唐晓玲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55-862,共8页
采集广州五山、荔湾(20020612~20030631)2个采样点共112个PM10样品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2采样点全年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8.11~106.26ng·m-3,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PAHs化合物的相对分布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5~6环PAHs的... 采集广州五山、荔湾(20020612~20030631)2个采样点共112个PM10样品进行了GCMS分析,结果表明:2采样点全年多环芳烃浓度范围为8.11~106.26ng·m-3,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PAHs化合物的相对分布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5~6环PAHs的比重夏季比冬季高,而3~4环PAHs的比重冬季比夏季高.冬季PAHs可分为2种模式,不同模式之间PAHs的浓度和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广州市多环芳烃浓度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风速(当温度<20℃时)和温度(当温度>20℃时)是影响多环芳烃浓度最主要的因素.此外,本研究还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广州市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多环芳烃 季节变化 广州市
下载PDF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13
作者 乔玉霜 王静 王建英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6,共5页
可吸入颗粒物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有关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解析技术、基本特性、采样及分析方法、对人类危害和对环境的... 可吸入颗粒物逐渐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对其研究是当前国际大气化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国内外有关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围绕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及解析技术、基本特性、采样及分析方法、对人类危害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来源及源解析 基本特性 采样及分析方法 健康影响
下载PDF
北京西北城区与清洁对照点夏季大气PM_(10)的微观特征及粒度分布 被引量:66
14
作者 邵龙义 时宗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16,共6页
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FESEM )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北京西北城区和清洁对照点非取暖期(2 0 0 1年夏季 )大气单个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 和PM2 5的数量 粒度和体积 粒度分布 .研究表明 ,烟尘集合体在 2个采样点都普遍存在 ... 应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 (FESEM )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北京西北城区和清洁对照点非取暖期(2 0 0 1年夏季 )大气单个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PM10 和PM2 5的数量 粒度和体积 粒度分布 .研究表明 ,烟尘集合体在 2个采样点都普遍存在 ,具有区域性污染的特征 ;不规则状矿物颗粒物多见于市区PM10 样品中 ,而长条状石膏颗粒多出现在清洁对照点颗粒物样品中 ;在清洁对照点还观察到了生物质颗粒 .PM10 的数量 粒度分布呈双峰分布 ,主峰为 0 2~ 0 5 μm ,次峰为在 1~ 2 5 μm .但PM10 的体积 粒度分布呈单峰分布 ,在 1~ 2 5 μm粒度范围内 .综合分析得出 ,虽然粗颗粒 ,主要是矿物颗粒 ,在数量上对PM10 贡献很小 ,但是对总体积 ,因此对总质量的贡献可能很大 .但在PM2 5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图像分析 扫描电镜(SEM) 颗粒分析 粒度分布
下载PDF
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分析 被引量:70
15
作者 杨维 赵文吉 +2 位作者 宫兆宁 赵文慧 唐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37-243,共7页
可吸入颗粒物(PM10)已成为北京市首要空气污染物,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市2008~2009年非采暖期与采暖期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粒径(0.3、0.5、3.0和5.0μm)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同... 可吸入颗粒物(PM10)已成为北京市首要空气污染物,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市2008~2009年非采暖期与采暖期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粒径(0.3、0.5、3.0和5.0μm)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同时收集同期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再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讨可吸入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颗粒的空间分布情况相异,而粗颗粒物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呼吸系统疾病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一定的关联,采暖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可吸入颗粒物在采暖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影响相对较高.无论在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细颗粒物的浓度均高于粗颗粒物,且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呼吸系统疾病 空间分析 采暖期与非采暖期 KRIGING 灰色关联
原文传递
广州市街道环境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54
16
作者 李龙凤 王新明 +3 位作者 赵利容 何秋生 盛国英 傅家谟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7-60,共4页
采用直读式DustTrak8520型颗粒物浓度测定仪在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期间对广州市街道PM10、PM2.5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PM10、PM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并且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似。与国内很多城市不同,PM10、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 采用直读式DustTrak8520型颗粒物浓度测定仪在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期间对广州市街道PM10、PM2.5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PM10、PM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幅度较大,并且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似。与国内很多城市不同,PM10、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都呈上午低、下午高、夜间21点左右出现峰值的特征。PM10、PM2.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8。PM2.5/PM10平均值为0.85,表明广州市街道空气中细颗子(PM2.5)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很大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粒子 空气污染 城区环境
下载PDF
电厂除尘设施对PM_(10)排放特征影响研究 被引量:59
17
作者 易红宏 郝吉明 +2 位作者 段雷 李兴华 郭兴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21-1927,共7页
在5个不同燃煤电厂除尘器进、出口进行了现场测试,对除尘器性能以及振打时对PM10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系统由低压荷电捕集器(ELPI)、等速采样系统、稀释系统组成.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可对燃煤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在... 在5个不同燃煤电厂除尘器进、出口进行了现场测试,对除尘器性能以及振打时对PM10排放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系统由低压荷电捕集器(ELPI)、等速采样系统、稀释系统组成.结果表明:该试验系统可对燃煤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在线测量,获得可吸入颗粒物的瞬时浓度.平均浓度和浓度分布,最小粒径达0.03μm,可广泛用于固定源采样;除尘器进口和出口的PM10粒数浓度均呈明显的双模态对数正态分布,峰值均分别出现在0.07~0.12μm和0.76~1.23μm;电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对粗颗粒态的颗粒物去除效率均较好,最大穿透率均出现在0.1~1μm范围内,但布袋除尘器在该粒径区间的穿透率低于电除尘器,降低该区间颗粒物的穿透率有利于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PM10的粒数浓度主要取决于亚微米态的颗粒,针对粒数浓度而言,电除尘器对PM1和PM2.5的去除效率同样低于PM10;除尘器的运行和操作条件对PM10排放影响较大,电除尘器末电场振打清灰时,出口PM10的质量和粒数浓度均明显增加;振打时电除尘器基于粒数和质量浓度的2种除尘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P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除尘设施 可吸入颗粒物 排放特征
下载PDF
近几年沙尘天气对中国北方环保重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59
18
作者 冯鑫媛 王式功 +1 位作者 杨德保 尚可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35-740,共6页
利用2000—2008年中国北方17个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评估沙尘天气对中国北方城市大气环境的整体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空气质量受春季沙尘影响的程度,并以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为例,探讨其影响中国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范... 利用2000—2008年中国北方17个环保重点城市API指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评估沙尘天气对中国北方城市大气环境的整体影响,对比分析不同城市空气质量受春季沙尘影响的程度,并以一次强沙尘暴过程为例,探讨其影响中国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范围、程度和过程。结果表明,2000—2008年北方环保重点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状况严重。春季颗粒物高污染状况主要与沙尘天气有关。不同城市受沙尘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影响程度自西向东降低,其中对银川、兰州和西宁影响最大。沙尘天气容易造成严重颗粒物污染事件,颗粒物浓度变化可以清楚地反映沙尘的输送、移动及强度变化。即使在并未出现沙尘天气的地区,在上游沙尘输送作用下,颗粒物浓度也会受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天气 可吸入颗粒物 大气污染 环保重点城市
原文传递
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19
作者 吕铃钥 李洪远 杨佳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4-533,共10页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 植物可以吸附大气颗粒物,对降低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植被对颗粒物的吸附功能研究已成为当前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方式和途径出发,概述了植物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从植物叶表面属性、植物种类及其物理属性、植物群落特征等植物内部因素,颗粒物的粒径组成和污染程度等外界环境因素,大风、降水、温湿度等气象因素这些方面来阐述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最后,文章指出今后应在植物吸附大气颗粒物的机制、定量化分析以及更加科学系统的测定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能高效吸附颗粒物的植物种类和植物配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颗粒物 吸附能力
原文传递
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 被引量:39
20
作者 时宗波 邵龙义 +3 位作者 T.P.Jones A.G.Whittaker R.J.Richards 张鹏飞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73-678,共6页
使用质粒DNA评价法(Plasmid DNA assay)研究了在北京市市区、郊区卫星城市南口镇和清洁对照点十三陵水库地区采集的PM10和PM2.5样品及部分源颗粒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采集的颗粒物对DNA的生物活性小于非沙尘暴期间采集的样... 使用质粒DNA评价法(Plasmid DNA assay)研究了在北京市市区、郊区卫星城市南口镇和清洁对照点十三陵水库地区采集的PM10和PM2.5样品及部分源颗粒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采集的颗粒物对DNA的生物活性小于非沙尘暴期间采集的样品.不同时间和地点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对质粒DNA的损伤差别很大,它们的TM50(造成50%的DNA损伤所需的剂量)相差可高达一个数量级,其原因,可能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矿物质量百分比的变化引起了生物活性较强的细颗粒物相对含量的改变.同PM10相比,大部分PM2.5样品的生物活性相对较大.最后,对比水溶和总体颗粒物质粒DNA评价的结果得出,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组分是其生物活性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氧化性损伤 毒理学 颗粒 水溶组分 健康效应 质粒DNA评价法 肺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