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被引量:737
- 1
-
-
作者
沈家煊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8,80,共8页
-
文摘
象似性(iconicity)是当今认知语言学讨论句法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也作了一点评论。共分五个部分:(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家似性;(2)句法的象似性;(3)象似原则与其他原则的关系;(4)象似性的认知原因;(5)汉语句法的象似性。文章认为,句法象似性的深入研究,应注重从认知角度探索句法规则约定俗成或“语法化”的规律。
-
关键词
句法
象似性
认知
-
分类号
H3
[语言文字]
-
-
题名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
被引量:249
- 2
-
-
作者
朱德熙
-
出处
《方言》
1979年第2期81-87,共7页
-
文摘
本文讨论由动词“给”组成的“我送给他一本书,我送一本书给他,我给他写封信”等三种句式,以及与这三种句式密切相关的双宾语句式(我送他一本书),由此划分出三类不同的动词:V_a表示给予(卖、送),V_b表示取得(买、娶),V_c不表示给予,也不表示取得(画、炒)。这三类动词以V_a为一方、V_b和V_c为另一方在上述四种句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对立。文中特别指出兼属V_a和V_c的一部分动词(写、寄)的意义带有不确定性,即有时包含给予的意义,有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采取这种观点,可以对V_a类动词在这四种句式里的分布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
关键词
句式
句法
直接宾语
句子
介词
动词词义
语义成分
间接宾语
反义词
名词
-
分类号
H17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
被引量:276
- 3
-
-
作者
吴福祥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广西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231,共10页
-
文摘
"X 不比 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 不比 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
-
关键词
“X不比Y·Z”
语用功能
汉语
句法
反预期信息
-
Keywords
the construction 'X bu-bi(not than)Y·Z'
pragmatic function
counter-expectation
subjectivity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被引量:196
- 4
-
-
作者
刘丹青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
文摘
本文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框架,根据汉语的共时和历时材料,考察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即在名词短语前后由前置词和后置词一起构成的介词结构。论文分析了汉语后置词发生发展的动因,认为前置词短语从动词后为主演变为动词前为主,使汉语前置词不再位于联系项倾向占据的中介位置,违背了Dik的联系项居中原则,从而促使方位名词等一些词语发展出后置词的用法,并与前置词一起组成框式介词。论文并通过比较其它语言的框式介词等类似现象,从共时角度分析了框式介词中前置词和后置词各自的句法范域(domain),指出了范域大小与语义抽象度的关系,并指出框式介词本质上是一种句法组合现象,而不是一种词汇现象。
-
关键词
前置词
汉语
介词结构
句法
后置
共时
方位名词
根据
联系
本质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183
- 5
-
-
作者
袁毓林
-
机构
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
文摘
本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一价名词。首先描写一价名词的句法、语义特点,并从认知方面给出一定的解释,接着讨论由一价名词引起的几种歧义现象,着重讨论在某些句子中一价名词的缺省及其语义激活的微观机制。还分析了跟一价名词相关的四种句式的结构和意义特点,并讨论了一价名词对理解话语的结构、意义的影响。最后讨论认知作为研究语言的一个新的维度的合用性和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
关键词
主体名词
一价
语义关系
认知研究
形容词
属性
语义结构
句法
配价
语义激活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被引量:180
- 6
-
-
作者
刘丹青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7-398,共12页
-
文摘
本文主要采用跨语言跨方言比较的类型学方法考察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几种句式的句法性质和各自的标记性程度,特别是指出"给他书"这种常用的双宾句式其实比"送书给他"这种介宾补语句式更有标记、更受限制。本文分析了几种句式各自的话语特点和认知特点,探讨了制约双及物诸句式的若干普遍性原则,排出了不同原则互动时的优先序列。
-
关键词
汉语
句式
及物
双宾句
有标记
句法
补语
法性
话语
标记性
-
Keywords
ditransitive patterns
typology
iconicity
hierarchy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
被引量:170
- 7
-
-
作者
沈家煊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83-493,共11页
-
文摘
本文集中讨论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说明其中的"还"具有"主观"和"元语"的性质,说话人用它表明自己对一个已知命题的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同时增补一个信息量充足的命题。理解"还"的这种功能有助于解释"还"和近似副词"更、又、也、再"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异同。元语和非元语用法、主观和客观表达的区别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
-
关键词
副词
元语
句式
说话人
语用
句法
语义
主观
文集
增补
-
Keywords
adverb
metalinguistics
subjective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27
- 8
-
-
作者
杨素英
-
机构
香港浸会大学
-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9年第1期30-43,61-62,共16页
-
文摘
Perlmutter(1978)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非宾格动词假说之后的二十年间,语言学家对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语义和相关的句法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这些研究作了介绍,然后讨论了汉语中的非宾格动词现象。本文试图证明:(1)非宾格现象在汉语中主要是一个句法现象;(2)某些语义项是区分非宾格和非作格的主要语义项:(3)不带地点的存现句、天气句以及使役/不及物交替可以用来区分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
-
关键词
非宾格动词
非作格动词
汉语
语义
句法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领有名词提升移位与格理论
被引量:125
- 9
-
-
作者
韩景泉
-
机构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
出处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1-272,共12页
-
文摘
本文以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为参照,对极具理论意义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进行探讨,着重就其中名词词组格位指派解释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解释方案。在以“张三被杀了父亲(NP^1+ Vt-passive+NP^2)”和“张三死了父亲(NP^1+Vi+NP^2)”为代表的两句式中,表层主语位置上的名词词组NP^1与动词之后宾语位置上的名词词组NP^2在D-结构中属于同一个更大的名词词组NP^3的两个姐妹成分,构成“领有NP^1+隶属NP^2”结构关系,充当深层逻辑宾语。后来,经过派生移位领有名词NP^1同隶属名词NP^2分离;提升到了表层主语的位置。有的相关研究认为,领有名词词组NP^1提升移位在于为自己获取一个主语格,而保留在原位不动的隶属名词词组NP^2则可获得部分格。本文试图论证,用“部分格”来解释宾语位置上NP^2赋格面临种种理论弊端;D-结构中的NP^1本身是有格的,它的提升移位目的在于为整个深层逻辑宾语结构(而不是为自己)寻求赋格。文章主张放弃“部分格”,引入“语链传递格位”概念对之加以处理,即:提升移位后的领有名词NP^1是通过与自己移位后留下的语迹所形成的语链将自己在主语位置上获得的主语格位传递给整个深层逻辑宾语结构NP^3。这一新的论述有利于简化语法体系。
-
关键词
领有名词提升移位
格理论
语法
表层主语
句法
-
Keywords
possessor raising movement, Case Theory, partitive case, case-transmission through chain,generality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
被引量:128
- 10
-
-
作者
司富珍
-
机构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教研室
-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34,共9页
-
文摘
本文运用中心语理论考察汉语里与“的”相关的句法问题 ,认为在各种类型的DeP里 ,“的”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句法中心语 ,其语类特征决定了所在的整个最大投射的语类特征。以此为基础 ,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关向心结构和名物化问题上存在的论争重新审视 ,并为各种类型的带“的”
-
关键词
中心语理论
汉语
句法
“的”字结构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110
- 11
-
-
作者
束定芳
-
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出处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8,共9页
-
文摘
本文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其句法和语义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从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角度,隐喻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从隐喻的句法特点角度,又可分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作者对隐喻的某些句法、语义、认知和修辞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
关键词
隐喻
类型
句法
语义特征
语言
语法
-
Keywords
metaphor, type
syntactic
semantic features
-
分类号
H315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把”字句的位移图式
被引量:97
- 12
-
-
作者
张旺熹
-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10,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语法研究"(项目号:96JC74 0 0 0 2 )的支持
-
文摘
本文在实际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典型的“把”字句凸显的是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空间位移的过程 ,而这种空间位移过程的图式通过隐喻拓展形成了“把”字句的系联图式、等值图式。
-
关键词
“把”字句
位移图式
汉语语法
句法
-
Keywords
Ba sentence
displacement schema
spatial metaphor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
被引量:108
- 13
-
-
作者
邓思颖
-
机构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301,共11页
-
基金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经费的部分资助
-
文摘
本文假设汉语的四种被动句由作格化推导出来。汉语有两种策略让受事宾语适应作格化:第一种策略是宾语进行移位,推导出直接被动句;第二种策略是宾语滞留并且获得部分格,推导出间接被动句。作格化谓语必须有一个主语,只要不是施事,这个主语可以是任何一种题元角色。长被动句"被"后面的名词短语并非施事,它是使役动词的主语,语义上属于使役者。
-
关键词
被动句
使役句
句法
汉语
作格化理论
-
Keywords
passives
ergativization
causatives
case
syntax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
被引量:112
- 14
-
-
作者
熊仲儒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8-165,共18页
-
文摘
“的”可能是功能范畴D的语音实现形式,使整个短语具有名词性。该范畴以nP为补足语,其中功能范畴n可以使V/A等具有名词性,造成它们在句法行为上的双重性。D有较强的EPP特征,激发着nP中的部分成分移位,留存的成分有论元、附加语和词汇核心。这些成分如果在语音层被删略,在执行系统找回时可能存在不同的难度。
-
关键词
“的”
结构
功能范畴
实现形式
执行系统
名词性
补足语
双重性
成分
附加语
语音
句法
论元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
被引量:92
- 15
-
-
作者
叶向阳
-
机构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
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9,共15页
-
文摘
“把”字句的基本语义是致使。“把”字句VP在语义上表达了一个致使情景,致使情景由致使事件和被使事件这两个有致使关系的事件构成。就表达形式来说,致使事件必须由具体词汇表达,被使事件可以由具体词汇表达,也可以隐含。“把”字句的主语是致使者,“把”的宾语是被使者。将“把”字句统一于语义上的致使,几乎能概括所有“把”字句的语义特点,过去所说的“处置”只是致使的一种,是一种有意志力参与的、主动的施行性致使。致使性解释能很好地说明“把”字句形式方面的特点。
-
关键词
“把”字句
汉语
句法
语义
-
Keywords
Ba-sentence
causativity
causer
causee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被引量:80
- 16
-
-
作者
戴耀晶
-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2-106,共15页
-
文摘
体是观察时间进程中的事件构成的方式,体意义属于句子而不仅仅属于动词。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具有三项主要的语义内容:非完整性着眼于事件内部的观察,由此限制了时间词语、动量词语,动作结果词语与“着”的同现;持续性反映了事件过程的连续特征,部分瞬间动词与“着”同现含有动作重复或主体复数的语义;动态/静态二重性是由持续性决定的,实际语句中动态或静态的强弱受动词的语义类型和句中其他成分的影响而发生偏移。本文还对较为流行的“着”了”在存在句里可“互换”的说法作了分析,认为二者的语法语义特征并不相同,互换说不能成立。
-
关键词
瞬间动词
句子
存在句
时间词语
语义类型
瞬间动作
现代汉语
句法
静态性
事件过程
-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言认知和隐喻
被引量:61
- 17
-
-
作者
程琪龙
-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
-
出处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52,共7页
-
基金
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YY001)资助
-
文摘
语言认知研究是语言的系统和系统操作的研究,是对系统三个人类本质属性的解释。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系统操作,它和常规语言现象共享同一个语言系统,不同的仅是它们的操作过程。本文在具有三性特征的认知模式中,解释隐喻的相似性、系统性、多重性、语境性、整合性的机制及其操作。
-
关键词
语言认知
隐喻
语境性
语言系统
生理机制
句法
-
Keywords
cognition
language system
metaphorization
-
分类号
H03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
被引量:98
- 18
-
-
作者
冯胜利
-
机构
哈佛大学东亚系
-
出处
《语言科学》
2005年第1期3-16,共14页
-
文摘
本文讨论汉语中与轻动词有关的句法现象,认为汉语非常规性动宾的复杂关系,是由轻动词移位造成的。文章进而指出:轻动词促发的句法移位现代汉语里有,古代汉语里更普遍;句法运作里有,构词法里同样可见。因此,轻动词句法不仅可以贯古今,而且可以通词语,它为汉语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
关键词
古代汉语
句法
动词句
动宾关系
古今
现代汉语
移位
文章
词语
-
Keywords
Light-verb Syntax L-Syntax co-verbs compounds cognate words
-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汉语的标句词“的”及相关的句法问题
被引量:82
- 19
-
-
作者
司富珍
-
机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
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40,共6页
-
文摘
本文以生成语法理论为框架 ,以古代汉语和五四时期的现代汉语为佐证 ,提出汉语的“的”可以是一个标句词 ,具有 [+N]的特点 ,其常规的位置是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本文还讨论了与此相关的一些句法问题 :如主宾语位置的动词和形容词的词类归属问题 ;
-
关键词
汉语
标句词
"的"
句法
中心语
补足语
名物化
-
Keywords
complementizer
head
complement
nominalization
-
分类号
H195.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
被引量:76
- 20
-
-
作者
刘丹青
-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15,共6页
-
文摘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刘丹青零.引言:从三个平面学说谈起三个平面的观念来源于西方现代符号学和语言学理论,经国内一些学者的发展,正在形成汉语语法学的新模式,它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直接影响超过了结构主义以后任何西方语法流派的影响,使汉...
-
关键词
语用优先
汉语语法学
体系建设
汉语学习
句法
三个平面
语义关系
语用关系
认知意义
语义平面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