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凹陷向斜区油气滞留成因机制及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宗堡 宗寿魁 +2 位作者 姜崇 付晓飞 吕延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85,共10页
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 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发育大面积连片的滞留油藏,利用测井、岩心、地震和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其进行解剖研究,提出了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油气滞留成藏模式:嫩江组末期油气初始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沿着高孔渗砂体向凹陷周边放射状运移;明水组末期油气关键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大量油受储层部分致密影响少部分滞留在向斜区成藏;依安组末期油气最终成藏期,青山口组源岩生成少量油气在储层完全致密和充足源储压差作用下在向斜区滞留成藏,认为滞留油藏具有埋藏深、岩性细、物性差、储层异常高压、油水空间倒置、连片式分布和甜点式富集的岩性油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形成的4种成因机制为:1)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交汇区搬运距离远、粒度小(0.06<Md<0.16)、泥质含量高(泥地比>80%)、孔喉比大(>50)和储层非均质性强;2)同沉积构造抬升形成的地层厚度陡变带控制沉积中心造成颗粒分异差、压实强、岩屑-杂基塑性变形堵塞原始孔隙,同时继承性沉降中心和构造改造弱;3)成岩作用强(中成岩A2亚期)、溶蚀原生粒间孔隙为主(>70%)、石英含量低(21.66%)且次生加大、方解石充填、油层顶底泥岩排酸弱;4)油气成藏早期储层未致密成藏中期储层同步致密成藏晚期储层已经致密的3期成藏与储层物性演化史时空耦合关系有利于油气滞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滞留油藏 成因机制 成藏模式 葡萄花油层 古龙向斜 松辽盆地
原文传递
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致密砂岩成藏过程分析——以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芳 刘性全 +3 位作者 刘宗堡 管宪莉 张云峰 刘云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8,共11页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成藏过程复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等级体系划分和成因单元识别,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特征,...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成藏过程复杂,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实验分析测试等资料,基于储层构型理论的等级体系划分和成因单元识别,综合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向斜葡萄花油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和成岩特征,进而对致密砂岩储层的致密史与成藏史时空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花油层由8种岩相成因单元、4种微相成因单元和1种亚相成因单元的3个等级体系级次组成;葡萄花油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粒度细,分选-磨圆中等,方解石充填为主,孔隙度平均值为7.63%,渗透率平均值为0.42×10^(-3)μm^2,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扩大孔为主,喉道类型主要发育收缩状、断面状和弯片状;葡萄花油层经历了两期胶结和一期溶蚀的成岩演化序列,目前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葡萄花油层具有多期成藏和选择性充注的动态演化过程,得出向斜区油气富集的优质储层为水下河道微相、厚层席状砂微相及二者附近连通的薄层席状砂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过程分析 储层构型理论 致密砂岩 葡萄花油层 古龙向斜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古龙油田古88开发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条件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2,共5页
古龙油田是松辽盆地最典型的向斜油藏,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研究了古龙北向斜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沉积微相和地层压力因素为其宏观控制因素,而沉积韵律、砂体连通性和储层... 古龙油田是松辽盆地最典型的向斜油藏,利用岩心、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从宏观和微观2方面研究了古龙北向斜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裂、沉积微相和地层压力因素为其宏观控制因素,而沉积韵律、砂体连通性和储层物性等微观因素对油水层的分布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结合储层厚度、物性、试油产量等资料,将全区分为3类有利区块并优选,合理安排动用次序,为古龙北油田向斜区葡萄花油层下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向斜 葡萄花油层 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松辽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