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及其古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左景勋 童金南 +1 位作者 邱海鸥 赵来时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3期26-33,共8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环境恶化事件不但导致了生物大绝灭,而且造成了自然界正常的碳循环崩溃。为了研究三叠纪早期生物复苏过程中的环境特征、碳氧同位素演化上的地层学意义,对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已知的平顶山北坡剖面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相似。δ13C值在Induan阶、Olenekian阶底部首先表现为大幅度负漂,随后呈上升趋势。δ18O值除了表现出1Ma的周期性波动之外,与δ13C低值区对应处也具负偏趋势。δ13C、δ18O值的演化趋势反映了早三叠世海洋环境恶化、生物复苏十分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早三叠世 碳氧同位素地层 生态环境 取样分析 海洋环境 生物复苏
下载PDF
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1 位作者 王东坡 介冬梅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植硅体是填充于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颗粒,记录了它所起源的植物细胞的特征,可以在土层或沉积物中很好地保存下来。通过植硅体的形态鉴定和确定组合带,可以恢复古植被、讨论植物群落演替,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及其变... 植硅体是填充于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颗粒,记录了它所起源的植物细胞的特征,可以在土层或沉积物中很好地保存下来。通过植硅体的形态鉴定和确定组合带,可以恢复古植被、讨论植物群落演替,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及其变迁,指导地层划分对比。结合数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各种古环境气候的参数值,从而用以研究气候波动和发现气候事件,进行全球对比研究。在考古学、土壤学、农学和医学等领域,植硅体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形态组合 成因分析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有机质饱和烃和δ^(13)C_(org.)记录的博斯腾湖早全新世晚期以来生态环境演变 被引量:22
3
作者 任雅琴 王彩红 +2 位作者 李瑞博 张惠荣 张成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5-433,共9页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湖芯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rg))以及与前人得到的环境代用指标结果综合分析,重建了博斯腾湖从早全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环境和湖泊水文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大约在8130cal.a B...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湖芯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δ^(13)C_(crg))以及与前人得到的环境代用指标结果综合分析,重建了博斯腾湖从早全新世晚期以来古生态环境和湖泊水文的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大约在8130cal.a B.P.之前气候冷湿,湖泊不发育;约在8130~6400cal.a B.P.为暖湿的全新世适宜期,博斯腾湖流域降水和开都河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外溢,水生植物及陆生植物发育;6400~5500cal.a B.P.左右冷湿,有效湿度较高,湖泊仍处于较高水位;5500~3000cal.a B.P.左右气候波动明显,为温干时期,而大约在4500—3900cal.a B.P.期间降温,为冷干环境;3000cal.a B.P.以来气温降低,2300~1250cal.a B.P.左右气温有所回升,大约自1250cal.a B.P.以来博斯腾湖地区自然环境逐渐干旱恶化,陆生植物发育较差,而湖泊中沉水植物发育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有机质饱和烃 δ^13Corg C N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浙江新昌硅化木赋存地层岩石学与古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董传万 竺国强 +1 位作者 俞仲辉 高善坤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02-208,共7页
在新昌早白垩世盆地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 ,它们是重要而又典型的古植物地质遗迹 .新昌硅化木赋存的地层为早白垩世馆头组 ,其岩石类型包括砾岩、岩屑长石砂岩 /长石岩屑砂岩、粘土岩 ,还有少量的礁灰岩和泥灰岩 .岩石学研究表明 ,它们形... 在新昌早白垩世盆地中存在丰富的硅化木 ,它们是重要而又典型的古植物地质遗迹 .新昌硅化木赋存的地层为早白垩世馆头组 ,其岩石类型包括砾岩、岩屑长石砂岩 /长石岩屑砂岩、粘土岩 ,还有少量的礁灰岩和泥灰岩 .岩石学研究表明 ,它们形成于干燥的快速堆积的山间盆地 ,属河湖相沉积 .新昌硅化木为南洋杉型木 ,生活在热带 -亚热带的气候条件 .结合硅化木特征与地层岩石学研究 ,探讨了新昌硅化木形成的古生态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昌盆地 早白垩世 硅化木 生态环境 浙江 岩石学 赋存地层 生物化石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古湖盆生物相带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华 傅强 +3 位作者 齐亚林 周新平 龚宁 黄少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8-693,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发育大型坳陷型湖盆。湖水的升降影响着湖盆水体面积的大小、深浅以及沉积体系发育分布,进而影响全盆地晚三叠延长统地层生储盖组合的发育特征。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芯中古生物化石的鉴定,结合古生物组合特征对鄂...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发育大型坳陷型湖盆。湖水的升降影响着湖盆水体面积的大小、深浅以及沉积体系发育分布,进而影响全盆地晚三叠延长统地层生储盖组合的发育特征。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芯中古生物化石的鉴定,结合古生物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古生物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确定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是一个最大水深不超过60 m的浅水湖盆,属于温暖潮湿的淡水—半咸水环境。从湖岸到湖心,可以划分为预测古水深1~2 m的河流—沼泽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3~15 m的滨岸—河口三角洲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15~35 m的浅湖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在35~60 m范围的半—深湖生物相带。这些生物相带的划分,为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奠定了基础,为盆地延长组沉积边界、盆地内沉积体系发育展布以及沉积相带的划分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湖盆 生态环境 沉积相 水深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红黏土8.1~2.6Ma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9
6
作者 马玉贞 吴福莉 +3 位作者 方小敏 李吉均 安芷生 王维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627-1635,共9页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是当代东亚季风系统和中国西北现代生态环境格局形成演化的关键时期.文中通过对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剖面8.1~2.6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建立了这期间古生态环境序列.在8.10~6.73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优...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是当代东亚季风系统和中国西北现代生态环境格局形成演化的关键时期.文中通过对黄土高原陇东盆地朝那剖面8.1~2.6Ma期间的孢粉记录研究,建立了这期间古生态环境序列.在8.10~6.73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疏林草原,在山地有雪松、松等山地针叶林分布,推测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在6.73~5.67Ma期间,植被类型可能是森林草原,以榆为主,伴生着栎、柳、胡桃、桦的阔叶杂木林和以禾本科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原发育,反映气候温暖较湿润.在5.67~3.71Ma期间,蒿、禾草草原和松、云杉针叶林发育,山地气候温凉湿润,丘陵和低地温暖半干旱.其中,在4.61~4.07Ma期间曾一度温暖较湿润.在3.71~2.58Ma期间,地带性植被可能为柏疏林,林中混生有榆,尤其是早先一直存在的反映温暖环境的雪松和铁杉此时消失,反映环境较前期有较大的改变,气候季节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红黏土 孢粉记录 植被演化 冬夏季风 盆地 陇东 生态环境 湿润气候 地带性植被
原文传递
广西、贵州和川东二叠纪生物礁的钙藻化石及其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12
7
作者 范嘉松 吴亚生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广西、贵州和川东二叠纪礁相岩石和礁后相岩层内获得了红藻 Solenoporella,Gymnocodium,Permocalcu-lus;绿藻 Anthracoporella,Mizzia以及显微疑难藻类化石 Pseudovermiporella,Tubiphytes等。除了广西隆林有中二叠世茅口期藻类化石外 ... 广西、贵州和川东二叠纪礁相岩石和礁后相岩层内获得了红藻 Solenoporella,Gymnocodium,Permocalcu-lus;绿藻 Anthracoporella,Mizzia以及显微疑难藻类化石 Pseudovermiporella,Tubiphytes等。除了广西隆林有中二叠世茅口期藻类化石外 ,其它均属于晚二叠世乐平世的分子。这些藻类植物一般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正常盐度的浅海水内 ,其水深不大于 3 0 m。川东、鄂西晚二叠世礁属于浅水海绵礁 ,而非深水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贵州 川东 二叠纪 生物礁 钙藻化石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讨论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瑞东 《贵州地质》 1997年第1期35-39,共5页
通过在上扬子区现有发现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资料,认为中三叠世是贵州龙繁盛时期,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保存如此之好,丰度之高,实属罕见。其所处的古地理位置及拉丁期海退是形成这个动物群的重要条件,系统研究了该动物群的古生态环... 通过在上扬子区现有发现的水生爬行动物化石资料,认为中三叠世是贵州龙繁盛时期,兴义顶效贵州龙动物群保存如此之好,丰度之高,实属罕见。其所处的古地理位置及拉丁期海退是形成这个动物群的重要条件,系统研究了该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同时提出在路南、兴仁屯脚等地的古地理环境是贵州龙动物群较佳的古生态环境,也是今后寻找新的贵州龙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中三叠世 贵州龙
下载PDF
A 1.5 Ma sporopollen record of paleoecologic environment evolution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12
9
作者 WUFuli FANGXiaomin +2 位作者 MAYuzhen ANZhisheng LIJi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3期295-302,共8页
A 1.5 Ma sporopollen record was obtained from a continuous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Chaona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t shows that (1) arid herbs of largely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and arbors of mai... A 1.5 Ma sporopollen record was obtained from a continuous l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Chaona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It shows that (1) arid herbs of largely Artemisia and Chenopodiaceae and arbors of mainly Pinus, Betula and Quercus dominate loess and paleosol,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cycles of cold-dry and warm-humid conditions of glaciation and interglaciation; (2) that similar vegetation pattern and cold-dry condition were found in times of unusual thick and coarse loesses L9 and L15, which have been regarded as two extremely cold and dry times as indicated by inorganic climatic proxies; and (3) that shifts of vegetations from earlier forest-steppe to open-forest and steppe and then to steppe were found at 0.95 and 0.5 Ma,implying a stepwise of drying of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Quatern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生态环境 环境演化 中国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河南省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桂宾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0-63,共4页
根据最新资料从植物的分类单位、地理成分、特有种类、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群落类型等方面论述了河南省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并从古生态环境和现代生态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了本省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河南 植物多样性 珍稀植物 生态环境 地理位置 野生植物
下载PDF
花粉分析与植硅石分析的结合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钦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72-375,共4页
一、前言花粉分析方法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就被西方考古学家采用,作为恢复考古遗址古生态环境的一门重要技术。植硅石分析尽管在二十年代就被德国植物学家应用于考古学中,但是,直到七十年代它才被考古学界重视,八十年代得到较大发展;... 一、前言花粉分析方法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就被西方考古学家采用,作为恢复考古遗址古生态环境的一门重要技术。植硅石分析尽管在二十年代就被德国植物学家应用于考古学中,但是,直到七十年代它才被考古学界重视,八十年代得到较大发展;而在中国是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的。在八十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石分析 植硅石组合 花粉分析 遗址 花粉数量 生态环境 分析方法 八十年代 禾本科
原文传递
冀北、辽西义县组昆虫群落古生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平娟 黄建东 任东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4-274,共21页
作为热河昆虫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县组昆虫化石内容独特、丰富,共16目95科201属271种。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化石资料,本文列举了冀北、辽西义县组昆虫化石以及与昆虫伴生的其它动植物化石。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冀... 作为热河昆虫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县组昆虫化石内容独特、丰富,共16目95科201属271种。根据目前已发表的化石资料,本文列举了冀北、辽西义县组昆虫化石以及与昆虫伴生的其它动植物化石。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冀北、辽西义县组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结构关系图显示该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可能处于群落发展的稳定时期。该地区整体上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同时存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的小气候环境。有丰富且宁静的深水湖泊,周围还有其他形式的水体环境,如沼泽和浅水环境;附近有高山存在,且海拔在800 m以上,高山上有湖泊,山间有溪流;土壤营养丰富且水分比较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河昆虫群 义县组 昆虫群落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环境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中生代晚期水生昆虫群落演替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平娟 黄建东 +1 位作者 任东 赵云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6-846,共11页
列举了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水生昆虫9目28科52属70种,冀北、辽西义县组水生昆虫9目31科47属53种,以及伴生动植物。这些水生昆虫很可能不是自然死亡,而是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突然死亡,化石为原地埋藏,没有经过搬运。根据统计的化石名录,初步建... 列举了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水生昆虫9目28科52属70种,冀北、辽西义县组水生昆虫9目31科47属53种,以及伴生动植物。这些水生昆虫很可能不是自然死亡,而是突发性事件导致的突然死亡,化石为原地埋藏,没有经过搬运。根据统计的化石名录,初步建立了两时代的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通过对比发现,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水生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大于冀北、辽西义县组,中侏罗统九龙山组可能处于群落发展早期,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而冀北、辽西义县组处于群落发展的稳定时期,生态系统趋于成熟。两时代整体上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但同时存在干旱-半干旱的小气候环境,且都分布有低地湖泊、溪流和沼泽等,这些水体都为低能水体环境。此外,都有高山存在,但这些水体环境在两时代存在差异,中侏罗统九龙山组水体相对较浅,水体面积相对较小,而冀北、辽西义县组水体相对较深,水体面积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侏罗统 九龙山组 义县组 水生昆虫群落 生态系统结构关系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浙江省东阳晚白垩世早期新的翼龙足迹(英文)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君昌 陈荣军 +3 位作者 东洋一 郑文杰 田中郁子 金幸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6-48,共3页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 本文报道了浙江东阳发现的中国第2个翼龙足迹化石点,也是亚洲发现的第8个翼龙足迹化石点。化石足迹产于晚白垩世早期方岩组的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发现有3个手的印迹和1个右足印。手的印迹的长宽分别为6.5cm和4cm.非对称具有3个指的印迹。足迹9cm长和1.5cm宽。该足迹不同于以前发现的,可能代表一新的类型。除了翼龙足迹外,还发现鸟类、小型兽脚类、鸟脚类及蜥脚类脚印,形成一个丰富的动物群,它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以后在该地区发现这些造迹动物的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翼龙 足迹化石 发现 浙江省 印迹 生态环境 泥质粉砂岩 方岩组 蜥脚类
下载PDF
关于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的重建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慰文 侯亚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在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重建中流行的“莫氏线”理论将东亚(包括东南亚)视为第四纪全球环境频繁、激烈和迅速变化的例外。这个主要建立在化石哺乳动物群基础上的假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中国黄土、西太平洋边缘海等... 在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重建中流行的“莫氏线”理论将东亚(包括东南亚)视为第四纪全球环境频繁、激烈和迅速变化的例外。这个主要建立在化石哺乳动物群基础上的假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符合近二三十年来中国黄土、西太平洋边缘海等领域研究所揭示的东亚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性质和特点。东亚早期人类生态环境重建工作的滞后不仅妨碍了考古学家对旧大陆早期人类和文化发展格局的研究,也不利于整个第四纪研究的发展。加强考古学与第四纪研究其它领域的沟通、配合和合作,是整个第四纪研究的共同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东亚 第四纪 地层 人类生态环境
下载PDF
我国海桑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古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玉兰 王开发 +1 位作者 李珍 刘兰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对我国海桑属(Sonneratia)中4个种的花粉形态作了光学显微镜的各种数据的测定和摄片,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和摄片研究。且探讨了海桑花粉化石在深入研究古环境变化、海陆相互作用。
关键词 海桑属 花粉形态 生态环境 地层 晚更新世
下载PDF
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6 位作者 Willems H 许波 王学恒 蔡华伟 陈迪舒 刘实佳 陈金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2-93,共12页
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 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在种类和结构上与以往所报道的蓝细菌有着明显区别。疑似蓝细菌在巨鲕内和围岩中的富集,表明巨鲕灰岩的成因与疑似蓝细菌的活动有关,与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在这一地区发生了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同时,暗示着这一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至少发生了两次海洋环境恶化及动物灭绝事件。疑似蓝细菌的爆发性生长,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海洋含氧条件的改善,进而为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的生物全面复苏、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灰岩 疑似蓝细菌 爆发 生态环境 早三叠世 四川江油
原文传递
青海唐古拉地区侏罗纪非海相双壳动物群及其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阴家润 史晓颖 +1 位作者 周志广 李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69-380,T002,共13页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neopsis”-Eolamprotula-Protomya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过去一直认为Yunnanopharus是晚三叠世的属,而Qiyangia则主要产于下侏罗统,根据地层层序及上、下层位产出的海相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时代分析,冬曲剖面的Qiyangia-Yunnanopharus动物群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扎窝茸组产非海相双壳类“Cuneopsis”,Yunnanopharus,Plicatunio,Nipponaia(Eonipponaia),Cyotrigonioides,Danlengicon-cha,Nakamuranaia等7属9种,其中包括新种Yunnanoconcha(?)ovalis,Danlengiconha tanggu-laensis,Cyotrigonioides(?)ellipticus和Nipponaia(Eonipponaia)?bifurcata,基于下伏海相地层中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的佐证,它们的时代最有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至早白垩世期间,据化石围岩的粒度分析以及埋藏学研究表明,这些类三角蚌类主要生活于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质基底,繁盛于近海三角洲平原上的湖沼环境,同时,由于海退初期尚有可能受到海水短暂侵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壳动物群 生态环境 侏罗纪
下载PDF
中侏罗世燕辽昆虫群结构与古生态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平娟 黄建东 任东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8-584,共17页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化石昆虫18目113科240属350种及其伴生动植物,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结构...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统计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化石昆虫18目113科240属350种及其伴生动植物,通过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分析,初步建立了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生态系统结构关系图,并恢复了它们所代表的生态环境。结构关系图显示该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可能处于群落发展早期。该地区整体上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同时存在季节性干旱-半干旱的小气候环境;有丰富的浅水湖泊和沼泽等水体,湖泊附近存在高山,山间有溪流;土壤营养丰富且水分比较充足,适宜多种动植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中侏罗世 燕辽生物群 昆虫群落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环境
原文传递
太湖地区远古文化探源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01-104,共4页
1985年5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同志在江苏太湖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同年12月,有关单位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五千余件。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 1985年5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的同志在江苏太湖吴县三山岛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同年12月,有关单位对这一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出土石制品五千余件。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上的空白,把长江三角洲特别是太湖地区的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时代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因而被列为1985年我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本文想从对出土文化遗物及遗址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来初步探讨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祖先在太湖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活情形。一、文化面貌三山岛正式发掘出土和登记的石制品有5263件,其中包括加工成型的石器工具、生产坯件的石核、石片,以及丢弃的废片碎屑等。遗憾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三山岛 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长江三角洲地区 生态环境 旧石器遗址 江苏太湖 文化面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