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介形类优势分异度恢复古湖盆的水深——以山东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湖盆为例 被引量:35
1
作者 李守军 郑德顺 +3 位作者 姜在兴 胡斌 王金香 焦叶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99-404,共6页
从定量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的资料,对介形类的优势分异度H(s)和古湖泊水深D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拟合,并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古近系东营三角洲地震资料和沉积学资料验证了这种对应关系的可信性,因此得出利用... 从定量古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古生态学的资料,对介形类的优势分异度H(s)和古湖泊水深D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拟合,并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古近系东营三角洲地震资料和沉积学资料验证了这种对应关系的可信性,因此得出利用定量计算的介形类优势分异度值可以较准确地确定古水深。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为例,恢复了3个亚段沉积时期的古水深,并做出了平面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的古水深由大到小依次为中亚段沉积时期、下亚段沉积时期和上亚段沉积时期。湖泊古水深的定量恢复,对于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深 湖盆 介形类 优势分异度 近系 东营凹陷 水深 分异度 沙三段 沙河街组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新近纪湖盆萎缩期古水深恢复——以渤东低凸起南端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潘文静 刘士磊 +3 位作者 田德瑞 郭龙龙 王晓玲 王立红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4期18-25,共8页
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高频河湖交互相沉积体系,砂体预测难度大,其中古湖盆水体深度是影响该区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地层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技术、古生物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新近纪古湖盆水体特征进行... 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高频河湖交互相沉积体系,砂体预测难度大,其中古湖盆水体深度是影响该区砂体展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地层频谱属性趋势分析技术、古生物等多种技术方法对新近纪古湖盆水体特征进行恢复,结合古生物的古水深指示意义完成了新近纪湖泊萎缩期古湖盆水体深度的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蓬莱7地区新近系发育缓坡沉积的淡水湖泊湖平面波动频繁,馆陶组沉积早期古水深较浅约3m左右,馆陶组中后期古水深开始增加,并且呈现出从南向北逐渐加深的趋势。明化镇组下段中上部沉积时期古水深达最大,但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水体深度主要在4~6m范围内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新近纪 生物 湖盆 水深
下载PDF
渤海海域东南部新近纪湖盆萎缩期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潘文静 杜晓峰 +3 位作者 王清斌 田德瑞 王军 刘士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8-249,共12页
渤海海域新近纪普遍发育河流相沉积,近年大量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湖相、浅水三角洲相以及河流相几种沉积类型。本文对东南部地区新近纪古生物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丰富的岩心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新近纪湖... 渤海海域新近纪普遍发育河流相沉积,近年大量探井揭示渤海海域东南部地区新近系发育湖相、浅水三角洲相以及河流相几种沉积类型。本文对东南部地区新近纪古生物特征展开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丰富的岩心资料总结了渤海海域新近纪湖盆萎缩期河湖过渡带各种典型沉积相类型的古生物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湖相地层古生物门类丰富,发现了藻类,孢粉以及无脊椎动物等类型,化石丰度高,尤其是藻类化石占有重要比重,局部含量达90%以上。三角洲前缘化石门类多,但是丰度较滨浅湖低。三角洲平原相,孢粉较藻类化石含量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草本植物类型含量高,并且植物碎屑,根系,碳屑常见。河流相化石相对贫乏。在此基础上对渤海海域东南部新近系古环境演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纪湖盆萎缩整体呈先扩张再衰退的变化过程,馆陶组中晚期以后湖盆逐渐扩张,到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古湖盆最为发育,明化镇组上段时期古湖盆逐渐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新近纪 湖盆 环境 渤海海域
原文传递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晚中新世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强 倪喜军 +1 位作者 邓涛 吴飞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6-1417,共12页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 西藏聂拉木亚汝雄拉南坡保存有较厚的新生代达涕古湖盆沉积物,并产出晚中新世晚期福氏(垂鼻)三趾马(Hipparion(Cremohipparion)forstenae)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迁的重要区域之一。目前对喜马拉雅山脉代表性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札达和吉隆盆地,对达涕古湖盆的研究程度仍很低。2020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古生物分队,对聂拉木亚汝雄拉地区开展中-新生代地层与古生物调查,在新近纪地层中采集到一小批脊椎动物化石,包括鲤科咽齿、犀类、有蹄类和鼠兔类。其中,鼠兔类化石归属于艾氏拟美兔(Bellatonoides eroli),这是该属在青藏高原地区的首次发现,指示其产出层位的生物地层年代不会晚于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可从亚汝雄拉剖面中识别出两个不同的层位和年代,即上部湖滨相地层产福氏(垂鼻)三趾马,其年代为晚中新世晚期(保德期);下部湖相地层产艾氏拟美兔,其年代可能为晚中新世早期(灞河期)。此前艾氏拟美兔发现于土耳其安卡拉(Ankara)和我国内蒙古中部地区中中新世晚期-晚中新世早期的地层中,通常与灵长类及其他森林型哺乳动物共同出现;福氏(垂鼻)三趾马分布于西藏吉隆和山西保德晚中新世晚期地层中,被认为适应于开阔生境,海拔分布不超过2900m。化石证据显示聂拉木达涕古湖盆在晚中新世早期至晚期的古海拔可能比现代高度低了近2000m,古植被类型存在从晚中新世早期的森林到晚中新世晚期的森林草原环境的转变,整体上晚中新世亚汝雄拉的古环境远比现代要适宜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晚中新世 聂拉木 达涕湖盆 脊椎动物 环境
下载PDF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一)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保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7-35,共9页
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 从文献记载、地质考古、历史演变等多方面对济水源头问题提出新的解答。研究结果表明《山海经》"济水出共山南东丘"是对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共山指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东丘指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史前古济水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水量巨大且水清沙少,与盆地南缘的黄河相互分隔、各自独立,形成独立的济水源头水系。同时,对济水源头与沁河、沇水、氵聯水的关系以及济水源头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到济源城西北的东西二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水源头 《山海经》 共山 东丘 济源湖盆 济水东西二源
下载PDF
泥河湾等中新生代内陆古湖盆储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
作者 邵旭升 《河北地质》 2008年第2期12-13,共2页
泥河湾等中新生代内陆古湖盆现代可划分为埋藏型、覆盖型或裸露型古湖盆,具有诸如内陆静湖沉积区的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其沉积相及储水构造等水文地质特征,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供水水源地具有重要的水文地质意义。
关键词 内陆湖盆 储水构造 泥河湾
下载PDF
济水源头之谜探析(二)
7
作者 李保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25-31,共7页
济水源头问题错综复杂,大体有王屋山说、东西二源说以及黄河说。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依据,然而细究起来,却并没有科学地描述出济水史前的模样。《山海经》中提出"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的说法,值得玩味。这绝不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或作... 济水源头问题错综复杂,大体有王屋山说、东西二源说以及黄河说。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依据,然而细究起来,却并没有科学地描述出济水史前的模样。《山海经》中提出"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的说法,值得玩味。这绝不是远古的神话传说或作者的主观想象,而是史前济水的客观真实记载。考察当地的地质特点,可以认为共山就是济源盆地北缘的太行山,而东丘则是济源盆地内北东走向拦蓄水流的高丘。综合分析济源一带的地质地貌,古济水可能发源于"共山南东丘"的"济源古湖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水源头 《山海经》 共山 东丘 济源湖盆 济水东西二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