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40
1
作者 春喜 陈发虎 +2 位作者 范育新 夏敦胜 赵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27-931,共5页
在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为恢复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沙漠的形成与演化找到了新的证据。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的吉兰泰盐湖周围及沙漠南部丘间低地湖相地层下部风成砂的系统OSL测年结果表明,... 在对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研究,为恢复该地区全新世以来沙漠的形成与演化找到了新的证据。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的吉兰泰盐湖周围及沙漠南部丘间低地湖相地层下部风成砂的系统OSL测年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年代约在7ka BP前后。此外,该沙漠腹地众多的干盐湖,大量含有蓝蚬的湖岸堤,以及丘间低地中的湖相地层和植物根系等的存在,证明了沙漠腹地大古湖的存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可以归因于吉兰泰古湖面积的不断缩小和干涸,湖泊周围松散沉积物的风蚀、搬运及选择性堆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演化 环境变迁 风成沉积
下载PDF
河套盆地北部344 ka以来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8
2
作者 蔡茂堂 叶培盛 +5 位作者 杨星辰 张绪教 李成路 周维 卢晶 王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通过对河套盆地北部获取的377 m钻孔岩芯进行沉积相及粒度特征分析,并结合多种测年手段,揭示了河套盆地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根据粒度参数特征变化把钻孔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344~326 ka为滨湖相沉积环境;326~165... 通过对河套盆地北部获取的377 m钻孔岩芯进行沉积相及粒度特征分析,并结合多种测年手段,揭示了河套盆地北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根据粒度参数特征变化把钻孔划分为6个沉积环境阶段:344~326 ka为滨湖相沉积环境;326~165 ka为半深湖相沉积环境;165~130 ka为滨湖三角洲相沉积环境;130~100 ka为浅湖相沉积环境;100~10 ka为滨湖—河流相沉积环境;10 ka~今为河漫滩相沉积环境。河套盆地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期间存在统一的古大湖,晚更新世以后古大湖分解并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环境 演化 河套盆地
下载PDF
河北阳原盆地中更新世湖相地层顶部文石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吉云平 王贵玲 +2 位作者 赵华 王利康 毛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8-185,共8页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阳原盆地在第四纪期间长期被泥河湾古湖所占据,堆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其中夹有多层化学沉积。文中对广泛分布于盆地西端河湖相地层顶部的白色化学沉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年代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以及硅藻和介形类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实验手段,确认北梁地区地层中的灰白色化学沉积主要由文石组成,其年龄大致在270ka前后,属中更新世晚期,是在当时比较温干的气候环境下,湖泊逐渐萎缩、湖水不断咸化、文石类矿物大量析出的结果。该地区的泥河湾古湖于中更新世晚期消亡。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更新世晚期的化学沉积,在时代上明显区别于以前发现的晚更新世晚期化学沉积。该化学沉积的发现为探讨泥河湾古湖消亡过程和原因提供了直接的沉积学证据,对于重建我国北方中更新世晚期的古环境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原盆地 中更新世晚期 化学沉积 演化
下载PDF
论晚期共和古湖时代、演化过程及其与地壳运动和黄河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希涛 杨艳 +4 位作者 贾丽云 胡道功 李维东 张耀玲 林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1-471,共21页
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期间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构造盆地,由西北部的茶卡小内流盆地,中部非典型的达连海内流盆地和东南部被黄河及其支流深深切割的外流盆地三部分组成。该盆地中充填了上、下两套厚度普遍均在200~... 青海共和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期间形成的北西西—南东东走向构造盆地,由西北部的茶卡小内流盆地,中部非典型的达连海内流盆地和东南部被黄河及其支流深深切割的外流盆地三部分组成。该盆地中充填了上、下两套厚度普遍均在200~300 m间,而最厚部分可达500~600 m的相互叠置的共和组与曲沟组河湖相地层。由这两套湖相地层所重建的古湖被分别称为早期和晚期共和古湖。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基于共和组湖相地层而重建的晚期共和古湖。石英热活化法ESR测年结果表明,湖相共和组地层开始形成于(4.31±0.40)Ma之前,持续到(2.58±0.20)Ma/(2.54±0.20)Ma之后的上新世时期。以尕玛羊曲村附近为顶点的黄河扇三角洲相两套均厚逾200 m砾石层中之上砾石层,形成于(3.15±0.30)—(3.07±0.30)Ma之间,其前缘水下三角洲相砾石层为(2.91±0.25)Ma,而来自北部山前的同期洪积砾石层则为(2.97±0.27)Ma,表明晚期共和古湖在(3.07±0.30)Ma与(2.91±0.15)Ma之间的上新世晚期达到其最盛期。此时,湖面高度达到其最大值海拔(3160±10)m左右,古湖是一个面积近7000 km2、深逾300 m的大型外流的淡水深湖。黄河在尕玛羊曲附近注入古湖,并由盆地东北角的尕海以东流出,经唯一通道古多隆河流入贵德古湖。当古湖面上升到超过共和与贵德两盆地的基岩分水岭时,黄河在现今的龙羊峡位置切割出新的河道——龙羊峡,从而导致了早更新世初古多隆河因“截弯取直”而非“溯源侵蚀”被废弃,开始了黄河逐步下切、T21到T16形成与共和古湖逐渐消亡的过程。共和古湖经历了茶卡盆地开始与古湖主体分离,中部湖区与东南部湖区分离、排干和东南部湖区被完全泄空等3个阶段。这一过程是随着中国区域地壳运动性质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发生的。此时,共和盆地及邻近盆地,甚至中国第一、二大地势阶梯上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共和 ESR测年 上新世 演化 黄河发育 恰不恰(共和)运动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吉云平 王贵玲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1期38-42,共5页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 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km,大致位于北纬39°55′—40°25′,东经113°50′—114°50′,面积达4 5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中—晚更新世 气候 环境 演化 消亡模式
下载PDF
东北平原东部天恒山钻孔色度变化特征与古气候意义及对松嫩古湖演化的指示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永法 詹涛 +5 位作者 杨业 杨会丽 刘进峰 梁彦霞 黄荣富 张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519-3531,共13页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HS)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针对该剖面的色度研究未见报道。在该剖面北约50 m处进行钻探,通过该钻孔——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哈尔滨组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色度研究,与烧失量进行了相关性分...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HS)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针对该剖面的色度研究未见报道。在该剖面北约50 m处进行钻探,通过该钻孔——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哈尔滨组黄土-古土壤地层开展了高分辨率的色度研究,与烧失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与磁化率、粒度曲线对比。结果显示,亮度(L^(*))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黄度(b^(*))在整个黄土-古土壤地层中变化特征明显,与磁化率曲线旋回的相似性较好,可能与土壤中铁氧化物的种类和含量关系密切,同时还受控于有机质含量。由于红度(a^(*))和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认为它们具有较为一致的致色物质,可能受控于相近的气候因子。a^(*)可能并不能很好地作为该区气候代用指标。L^(*)、b^(*)、a^(*)/b^(*)可以作为较高纬度东北平原东部黄土地层良好的气候代用指标,并结合磁化率、粒度指标共同反映了该地区中—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重建该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历史。经分析,以天恒山(THS)钻孔28.3 m为界,a^(*)和b^(*)发生明显变化,反映了沉积环境的显著改变,可能指示松嫩古湖于476 ka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度 黄土-土壤 气候变化 松嫩演化 东北平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