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外扬子浅滩YZ05孔沉积序列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岱璐 殷勇 +3 位作者 时连强 林文荣 王爱华 郑禹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8,共17页
2014年在东海陆架扬子浅滩水深41.5 m处钻获进尺80 m的YZ05孔,该孔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发表过,但略显简单,结合新获得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和指示海陆环境变化的Sr/Ba比值,仍有必要对沉积相进行更为精细的研究。根据沉积物颜色、... 2014年在东海陆架扬子浅滩水深41.5 m处钻获进尺80 m的YZ05孔,该孔沉积相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发表过,但略显简单,结合新获得的有孔虫鉴定结果和指示海陆环境变化的Sr/Ba比值,仍有必要对沉积相进行更为精细的研究。根据沉积物颜色、粒度、沉积结构和构造、接触关系和所含化石,共识别出河道-边滩相(F1)、河漫滩相(F2)、泥质潮滩相(F3)、河口湾前缘相(F4)、潮流沙脊相(F5)、脊间潮道相(F6)、分流河道沙坝相(F7)、分流河道相(F8)、远端三角洲前缘相(F9)以及前三角洲相(F10)十种类型。通过相组合与相序列分析,并辅以选择性提取方法获得的可交换态Sr/Ba比值,识别出退积型的河口湾序列和进积型的三角洲序列,它们与冰后期长江三角洲具有相似的沉积层序。AMS14C测年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指示YZ05孔属于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扬子浅滩的物质基础是晚更新世的三角洲堆积体,在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背景下,堆积成潮流沙脊,改造后形成潮流沙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三角洲 河口湾 Sr/Ba比值 扬子浅滩
下载PDF
古长江河口湾充填潮流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朱玉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3-82,共10页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以古长江河日湾的充填来实现的.研究潮汐、潮流在古长江河口湾充填中所起的作用,可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即现今长江三角洲地... 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以古长江河日湾的充填来实现的.研究潮汐、潮流在古长江河口湾充填中所起的作用,可深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过程.建立了渤海、黄海、东海的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冰后期最大海侵,即现今长江三角洲地区为巨大河口湾时的M2潮汐、潮流.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古长江河口湾及其周围海域8种粒径泥沙的潮平均悬移与推移输沙率,并根据输沙率散度的正负,划分了海底冲刷区与淤积区.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冰后期最大海侵时,存在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腹点、波腹线向海凸起的独特驻潮波波腹区.在其控制下,外海潮流大致以古长江河口湾湾口中点为顶点作辐聚、辐散运动.在古潮流场作用下,经历每一个潮周期后,古长江河口湾周围海域的泥沙均向河口湾内净输运,并在河口湾内淤积.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是在长江带来大量泥沙,外海的潮汐、潮流又有利于泥沙向河口湾内净输运,且在河口湾内沉积的情况下实现的.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 长江河口湾 潮流 泥沙输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物C/N和δ^(13)C变化及对甘蔗种植业的指示 被引量:4
3
作者 时硕 吉俊熹 王张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7-411,共15页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可以有效地区分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进而分析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演变的影响。文章对珠江三角洲洪奇沥水道附近2个钻孔(HP和MZ,它们的研究深度分别是18.00 m和45.00 m)全新世沉积物进行了AMS^(14)C测年和全样有机地球化... 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可以有效地区分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进而分析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演变的影响。文章对珠江三角洲洪奇沥水道附近2个钻孔(HP和MZ,它们的研究深度分别是18.00 m和45.00 m)全新世沉积物进行了AMS^(14)C测年和全样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同时收集和对比了已有表层及钻孔沉积物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平原全新世地层中有机质来源以陆源输入为主,反映了半封闭的古珠江河口湾内径流作用强盛,陆架高盐水难以入侵。晚全新世、尤其是近2000年以来,δ^(13)C迅速增大,反映了流域内C_(4)植物贡献的显著增加,推测是珠江流域自汉代以来甘蔗种植业发展的体现,也证实了珠江流域近2000年以来农业活动对三角洲建造的影响日益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来源 珠江河口湾 径流作用 C_(4)植物 汉朝
原文传递
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重建
4
作者 任杰 曾学智 +2 位作者 吴超羽 莫文渊 韦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 根据现代地形图的等高线与大量测年钻孔资料,考虑珠江三角洲的地貌格局、海平面变化、沉积压实、构造沉降等影响因素,对6 000 aBP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岸线进行了重建;同时,利用修订的古水深计算公式和kriging插值方法,恢复这一时期的古珠江河口湾水下地形。论文讨论了影响岸线与水深重建的局部地形变化、山麓入水坡度、上游河床坡降等诸多误差因素。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特殊的地形结构是古珠江河口湾岸线与水下地形合理重建的基础,重建后的地形分为内、外河口湾两部分,内湾岛丘众多,周缘水深相对较浅,分布有数条古西、北江切割深槽;外湾等深线大致与岸线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河口湾 岸线 水下地形 长周期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