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 被引量:15
1
作者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刘国瑞 李文瑛 《边疆考古研究》 2004年第1期338-398,401,共72页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图一)。20世纪初,大概在1910~1911年间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man)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由...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东距楼兰故城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36公里(图一)。20世纪初,大概在1910~1911年间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F.Bergman)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由雅丹布拉克之西沿孔雀河向南支出的一条小河道南行,这条无名小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报告 考古调查 楼兰故城 墓主 新疆考古记 立木 饰穗 格曼 罗布泊地区 古墓
原文传递
从高加索走向孔雀河——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探讨之一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炳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4,共14页
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是近数十年中新疆考古的重大收获。它的居民、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与周邻地区间的关系等,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藏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早年出土于高加索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遗物,与孔雀河青铜... 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是近数十年中新疆考古的重大收获。它的居民、经济生活、文化观念、与周邻地区间的关系等,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藏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早年出土于高加索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遗物,与孔雀河青铜时代典型文化遗物间存在清晰的关联,文中提出了孔雀河青铜时代一支居民当是高加索地区徙入的新观点。这一观点可在古气候研究学界结论的公元前两千年曾有小冰期、并导致欧洲人口流徙的成果中得到支持;论文对移徙地区内相关自然地理形势展开分析,确认存在迁徙之可能;而从中亚两河流域进入天山,穿行天山峡谷东走,进入孔雀河谷,更具天然的合理性。对高加索地区与古代新疆曾经存在过的交通、历史文化交流,在考古、汉文史籍中也多有所见。相关观点,开启了亚欧学术界过去未见、或少见关注的一页新视窗,既值得关注、也值得学界就此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加索 孔雀河 古墓 小河墓地 奄蔡 青铜时代考古文化
原文传递
王炳华--60年沙海求真
3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4年第35期34-35,共2页
考古学家王炳华,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新疆考古事业,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楼兰古墓沟到伊型塞人家,从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尼雅遗址到发现“小河公主”... 考古学家王炳华,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新疆考古事业,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楼兰古墓沟到伊型塞人家,从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尼雅遗址到发现“小河公主”的罗布泊小河墓地,他几乎走遍新疆所有重要的考古现场,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取得了不少开拓性成果,享誉国内外西域研究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研究 荣誉称号 田野考古 小河墓地 尼雅遗址 古墓 王炳华 新疆考古
原文传递
时代的记录者——䗴
4
作者 李国郡(文/图) 孙晓阳(文/图) 王存柱(文/图) 《地球》 2024年第6期48-50,共3页
行走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白马乡古墓沟一带的山路边,在野外的石灰岩露头上仔细观察,我们时常会看到岩石表面出露着许许多多麦粒般大小的凸起,它们的形状有近纺锤形、圆柱形、球形等,外壳好像洋葱般一层一层的可以剥开,它便是我们今天... 行走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白马乡古墓沟一带的山路边,在野外的石灰岩露头上仔细观察,我们时常会看到岩石表面出露着许许多多麦粒般大小的凸起,它们的形状有近纺锤形、圆柱形、球形等,外壳好像洋葱般一层一层的可以剥开,它便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主角,来自亿万年前的䗴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表面 白马乡 陕西省商洛市 圆柱形 古墓 山阳县 纺锤形 仔细观察
下载PDF
先秦时期新疆民族服饰考述 被引量:3
5
作者 尚衍斌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1-40,共10页
我国历代的服饰丰富、绚烂、多样,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服饰相互吸引,彼此交流,使之渐趋富丽多姿,甚受各族人民的崇爱。古代新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由来已久,新疆古代各族人民对祖国服饰文化的繁荣... 我国历代的服饰丰富、绚烂、多样,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服饰相互吸引,彼此交流,使之渐趋富丽多姿,甚受各族人民的崇爱。古代新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由来已久,新疆古代各族人民对祖国服饰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试就先秦时期新疆境内流行的主要服饰及其族属进行一些考订,以期对于了解先秦时期新疆各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和衣饰习俗有所助益。一、先秦时期新疆早期服饰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石器时期晚期,新疆地区就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分布在看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周缘和罗布泊地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南北 物质文化生活 民族服饰 繁荣兴盛 盆地周缘 考古发掘 伊犁河流域 古墓 族属 古文化遗址
下载PDF
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遗存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炳华 王路力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89,142-143,共7页
近些年,太多的文章宣称,孔雀河近年发现、发掘的青铜时代古墓沟、小河遗存,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境内的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存在关联,受其影响、得其传承。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遗存,是俄罗斯学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作成果,是公元前3000... 近些年,太多的文章宣称,孔雀河近年发现、发掘的青铜时代古墓沟、小河遗存,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境内的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存在关联,受其影响、得其传承。阿凡纳羡沃考古文化遗存,是俄罗斯学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作成果,是公元前3000年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考古遗存。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游米努辛斯克盆地内,前后共发掘4~5处墓地80座墓葬。主要特征是土葬、仰身屈肢,随葬物主要为手制蛋形尖底陶器,器表饰杉叶纹。这些基本特点,与古墓沟、小河墓地并无共同点。本文检视了相关考古资料,认为它们是"同一类型考古文化"的结论,难以成立。奠基在这一基础之上,有关小河、古墓沟干尸的民族身份的"假说",自然也难以凭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纳羡沃 古墓 小河墓地 吐火罗 青铜时代 古欧罗巴人种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古代人群生物学距离研究的初步探索——以新疆地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林虎 朱泓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269-286,共18页
不同人群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与关联性,可以通过生物学距离的方式来呈现。体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通过测量和描述的方法来研究人群结构、亲缘关系以及人种分类和形态特征。随着学科的逐步发展,人类学家开始脱离纯粹的... 不同人群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的多样性与关联性,可以通过生物学距离的方式来呈现。体质人类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通过测量和描述的方法来研究人群结构、亲缘关系以及人种分类和形态特征。随着学科的逐步发展,人类学家开始脱离纯粹的种族形态学的方法和概念的束缚[1],进而反思并逐步完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方法,利用大样本的定量分析方法来探讨群体遗传学和人群迁徙过程。随着生物考古学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指数 马氏距离 天山北路文化 体质人类学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 古墓 生物考古学 非测量性状 聚类分析 考古学文化 索墩布拉克 聚类方法 生物学
原文传递
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 被引量:2
8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6-34,共9页
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赵丛苍何利群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对我国的后世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早在传说时代,羌族中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姜姓部落已成为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 塔里木地区羌人初探赵丛苍何利群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对我国的后世民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早在传说时代,羌族中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姜姓部落已成为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中的若干分支由于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人 主体民族 后汉书·西羌 于阗国 西域传 古墓 传说时代 民族史研究 考古材料 蒙古利亚
原文传递
揭开“小河之谜”的神秘面纱——发掘新疆罗布沙漠中“上千口棺材的坟墓”
9
作者 张鸿墀 刘玉生 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帕米尔》 2005年第1期10-23,共14页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谷南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向导的带领下发现了这座被称为"有上千口棺材"的墓葬。其后60年间,再没人能找到它。直到2000年12月,新疆文物考...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谷南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向导的带领下发现了这座被称为"有上千口棺材"的墓葬。其后60年间,再没人能找到它。直到2000年12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华研究员率领一支小型考察队再次发现了它。2002年12月至2005年3月间,伊弟里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 王炳华 苏勒 考察队 格曼 船棺 文化面貌 发掘工作 穆舜英 刻划纹
原文传递
玉帛之路——和田玉在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传播
10
作者 沈骞 《文物天地》 2017年第11期86-89,共4页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1800年前,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生活着一群印欧人种地中海类型的古罗布泊居民,从他们的墓葬中出土了透闪石软玉质饰品(图一),为死者颈腕部装饰品。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和田玉玉器[1...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1800年前,在今新疆罗布泊地区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沟生活着一群印欧人种地中海类型的古罗布泊居民,从他们的墓葬中出土了透闪石软玉质饰品(图一),为死者颈腕部装饰品。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境内考古发现最早的和田玉玉器[1]。汉文史籍早在先秦就已有大量关于和田产玉的记载,考古发掘和传世玉器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中国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形成了用玉的传统,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红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玉 丝绸之路 玉器 新疆罗布泊 古墓 汉文史籍 考古发掘 透闪石玉 文化传播 玉质
原文传递
孔雀河古墓沟墓地研究
11
作者 李霓霞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78-80,共3页
孔雀河古墓沟是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继发现楼兰、小河墓地之后又一土著民族的文化遗存,修建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其年代早于楼兰古国2000多年。特别是其独具特色的太阳墓引起中外学者高度关注,对于古代新疆、中亚地区古人类研究具有重要的... 孔雀河古墓沟是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继发现楼兰、小河墓地之后又一土著民族的文化遗存,修建年代距今3800年左右,其年代早于楼兰古国2000多年。特别是其独具特色的太阳墓引起中外学者高度关注,对于古代新疆、中亚地区古人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 太阳墓 出土文物 意义 问题
原文传递
新疆古代木雕人像
12
作者 刘学堂 刘玉生 《帕米尔》 200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在新疆一个多世纪的考古活动中,发现了大量的木雕人像。史前新疆居民究竟为什么要雕刻出一个个人形"艺术品"?史前时期,人们相信人体为灵魂的居所,但世界上大多数古代人类并不制作木乃伊,他们用其他方式来表现灵魂的存在,制作... 在新疆一个多世纪的考古活动中,发现了大量的木雕人像。史前新疆居民究竟为什么要雕刻出一个个人形"艺术品"?史前时期,人们相信人体为灵魂的居所,但世界上大多数古代人类并不制作木乃伊,他们用其他方式来表现灵魂的存在,制作人形雕像便是最常见的方法。木雕人像是灵魂的寓所。新疆地区史前人形雕像中,多数就是原始社会萨满教中的神偶。小河墓地的发现为此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时期 古代人类 地区史 神偶 古墓 红山文化 巫术活动 戳点 生殖崇拜 史前文明
原文传递
新疆奇闻趣事
13
作者 张晖 《帕米尔》 2006年第3期100-105,共6页
因古老而神秘,因博大而丰厚神秘石球:谁是它的创造者?诡秘矫健的北山羊、马鹿、野驴、鹅喉羚在陡峭的大山和苍茫的草原、胡杨林中忽隐忽现,高耸的断崖上点缀着古人的杰作——岩刻画,间杂着镶嵌在岩石中的贝壳化石。
关键词 奇闻趣事 鹅喉羚 超现实 胡杨林 古墓 热带丛林 卡山德 破开 考古工作者 盖山林
原文传递
三探楼兰
14
作者 侯灿 《大自然探索》 2001年第12期25-30,共6页
关键词 三间房 土垠遗址 孔雀河 雅丹地貌 古墓 考古调查
下载PDF
民间美术欣赏系列之五十 新疆民间美术欣赏——枝条编织技艺概述及作品赏析
15
作者 李钦曾 《中国美术教育》 2020年第6期93-96,共4页
枝条编织技艺是新疆各民族都非常熟悉并喜爱的一种手工劳动,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柳条编织技艺和哈萨克族的芨芨草编织技艺最具特色。枝条编织技艺的历史悠久,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三千八百多年的塔里木沙漠罗布泊洼地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葬遗址... 枝条编织技艺是新疆各民族都非常熟悉并喜爱的一种手工劳动,其中以维吾尔族的柳条编织技艺和哈萨克族的芨芨草编织技艺最具特色。枝条编织技艺的历史悠久,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三千八百多年的塔里木沙漠罗布泊洼地孔雀河北岸古墓沟墓葬遗址中考古发掘出的用草麻枝条编织的背筐、提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古墓 哈萨克族 塔里木沙漠 碳十四测定 手工劳动 墓葬遗址 罗布泊
原文传递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被引量:57
16
作者 林梅村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23,共15页
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 ,分析了公元前 2 0 0 0年至公元前 150 0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 ,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 。
关键词 吐火罗人 克尔木齐文化 小河-古墓文化 新塔拉文化 尼雅北方青铜文化
下载PDF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早期罗布泊先民饮食结构初探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全超 朱泓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96,142,共6页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新疆罗布泊古墓沟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古墓沟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大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牛、羊肉是当时居民最为普遍的肉食来源,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新疆罗布泊古墓沟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古墓沟早期青铜时代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大比例的肉类食物摄入,牛、羊肉是当时居民最为普遍的肉食来源,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以C3类植物为主,很可能来源于小麦。这一研究结果涉及了距今3800年罗布泊地区的生态环境、罗布泊早期先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饮食结构。同时对于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早期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C、N同位素 食物结构 古墓墓地 稳定同位素分析
原文传递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发角蛋白的提取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屈亚婷 杨益民 +1 位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个体的发组织结构保存较好;尽管酸处理会导致角蛋白C、N含量明显降低,但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影响不大;发角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分别为-18.8‰和14.8‰,表明该个体在约250 d内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与骨胶原的δ13C值(-18.3‰)和δ15N值(15.5‰)相比,发与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非常相近,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该个体的食物来源一直较为稳定,源自发达的畜牧业。此外,发与骨之间δ13C和δ15N的细微差异,可能与高蛋白含量的食物在转化为体内胶原蛋白和角蛋白过程中发与骨之间碳、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墓地 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谱变化 发角蛋白提取 骨胶原
下载PDF
一种考古研究现象的文化哲学思考——透视所谓“吐火罗”与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炳华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9,142,共14页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吐火罗,是里海、黑海北岸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自称"Tochori"。公元前2世纪以前进入阿富汗北部。唐代玄奘译称它为"覩货逻"。公元8世纪前后,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跋中有"Toχri",德国学者据音读相近,指其为印欧语西支中早已失落不见的"吐火罗",并与古欧洲人南下挂钩。近年发掘之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被个别学者假想为"吐火罗人"遗痕。有美国学者更将这一"假说"作为结论,并扩展指称塔里木盆地自青铜时代至唐,诸多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均是"吐火罗",甚至与新疆现代民族联系。涉及古族、古国,必须关注特定时空背景;语言、文字不能与民族等同;种族与民族不能等同;它们又都必然在交融中发展。考古遗存必须总体把握,才可认识其民族个性,切忌抓住点滴枝节,就与民族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 吐火罗人 吐火罗语 古墓墓地 青铜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