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出集体性--口述性(orality)与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小说 被引量:1
1
作者 肖铁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0-86,共7页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种作为情节生产者的"非角色化"叙述者,和作为假想主体的"情境外"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遥相呼应完成了叙事传达和接受的想象交流。这种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之间口述性的共时交...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中,经常出现一种作为情节生产者的"非角色化"叙述者,和作为假想主体的"情境外"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遥相呼应完成了叙事传达和接受的想象交流。这种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之间口述性的共时交流成功地使这类作品易于为农村普通读者接受。口述性的仪式化结构更为解放区作家虚拟了一种"集体性"景象,并为他们提供了使之合法化的叙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小说 口述 政治再现 赵树理 布尔迪厄
下载PDF
钦努阿·阿契贝长篇小说中的口述性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静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口述性"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 "口述性"是由非洲本土学者提出的一个文学术语,用以描述当代非洲文学中突出的哲思表征和叙事特色。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是其具代表性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非洲文化传统中,对声音的亲近和推崇与群体性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阿契贝借助口述性将这种本土的经验与哲思在文学写作中进行了传达。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为对象,借助民俗学表演理论,考察了口述性在文本中的叙事形态和功能,包括口述性表演框架所带入的群体性和新生性特征。口述性所携带的强大的本土文化基因和顺应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需求的建构力,构成了阿契贝重新缔造非洲大陆文学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和灵感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契贝 口述 表演
原文传递
门罗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和加拿大民族性
3
作者 丁林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90-95,共6页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着眼于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和具体展现有关民族和国家的叙事,避开了民族身份的宏大叙事。她的作品把个人、地方和民族性交织在一起,通过现实主义的日常叙事,以平淡性、现实性和庸常性折射出加拿...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着眼于以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和具体展现有关民族和国家的叙事,避开了民族身份的宏大叙事。她的作品把个人、地方和民族性交织在一起,通过现实主义的日常叙事,以平淡性、现实性和庸常性折射出加拿大苏格兰民族想象和历史联系。在叙事方式和技巧上,门罗借助口述、闲聊、传闻等非正式叙事形式,通过打乱时序、突出个体视角和非连续回忆强调日常叙事中的民族性体现,这体现出门罗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丽丝·门罗 民族 日常生活 口述 叙事
下载PDF
当传统文学照进现代书写--论钦努阿·阿契贝小说口述性与书面性的融合
4
作者 潘怡彤 《西部学刊》 2021年第8期158-160,共3页
多年来口述性都被认为是非洲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并用以对抗后殖民主义下的西方中心话语体系。然而,过分强调口述性与书面性的对立同样会陷入“东方主义”的误区。探析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创作,其在叙事策略上将口头... 多年来口述性都被认为是非洲文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并用以对抗后殖民主义下的西方中心话语体系。然而,过分强调口述性与书面性的对立同样会陷入“东方主义”的误区。探析尼日利亚作家钦努阿·阿契贝的小说创作,其在叙事策略上将口头传统中故事的“隐喻”融入了文本创作,以故事的内容隐喻了小说的走向与结局,制造悬念,增添了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感;在塑造人物上加入了口传文学中的声音元素,扩展了人物的心灵,使其性格愈加丰富;运用源于传统非洲的万物有灵观进行叙述,将口述性与书面性交汇与融合,使作品更加包容、开放、多元,探索出了一条更加宽广的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钦努阿·阿契贝 口述 现代书写
下载PDF
衢州乡村非遗英译“口述性”特征缺失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城燕 刘影 《文教资料》 2021年第10期46-47,25,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发展性传播,主要以人为传播媒介,通过口耳相承的方法得以留存。英译作为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向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优秀文化的发扬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当前的衢州乡村非遗英译的"口诉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发展性传播,主要以人为传播媒介,通过口耳相承的方法得以留存。英译作为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向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优秀文化的发扬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但是,当前的衢州乡村非遗英译的"口诉性"特征缺失,导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在归化异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从词句、语体语篇和文化语境方面分别提出一些实现非遗英译"口述性"特性的英译对策,使衢州乡村非遗英译更接地气,对于其外宣传播起到一定的助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衢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述特征缺失 外宣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