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8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被引量:68
1
作者 樊崇义 赵培显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共6页
司法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 司法公平正义的维护不仅需要落实不枉不纵的刑事政策,更需要坚持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坚决纠正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制定并落实防范冤假错案的体制机制。考察已经发生的冤假错案可以发现,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有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原因,更有证据审查模式不健全的弊病。实践证明,以口供为中心的主观性证据审查模式无法有效审查核实案件事实,而以客观性证据为主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可以有效地防止并纠正冤假错案,因此应转变证据审查模式,加强客观性证据的收集,落实完善客观性证据审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客观性证据 转型
原文传递
错案何以形成 被引量:57
2
作者 陈兴良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2-13,共2页
每一起刑事错案背后,基本上都有刑讯逼供的黑影。可以说,尽管刑讯逼供并非百分之百地导致错判,但几乎百分之百的错案,都是刑讯逼供所致。除非个别替人顶罪的案件,有意地包庇他人,将罪行往自己身上揽。因此,杜绝刑讯逼供是避免刑事错案... 每一起刑事错案背后,基本上都有刑讯逼供的黑影。可以说,尽管刑讯逼供并非百分之百地导致错判,但几乎百分之百的错案,都是刑讯逼供所致。除非个别替人顶罪的案件,有意地包庇他人,将罪行往自己身上揽。因此,杜绝刑讯逼供是避免刑事错案的首要措施。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口供。它可以将人引入天堂,也可以把人引入地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口供 错案 司法机关
原文传递
主观超过因素新论 被引量:49
3
作者 董玉庭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79,共18页
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并不否定主观超过因素的存在。无论大陆法系刑法抑或英美法系刑法基本都认可主观超过因素的定罪意义。所谓主观超过因素是指在构成犯罪的各要素中,超出故意内涵之外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及... 主客观相统一的定罪原则并不否定主观超过因素的存在。无论大陆法系刑法抑或英美法系刑法基本都认可主观超过因素的定罪意义。所谓主观超过因素是指在构成犯罪的各要素中,超出故意内涵之外的主观要素,其中主要包括目的犯中的犯罪目的及倾向犯中的内心倾向。对于表现犯中的内心表现完全应该作为犯罪故意的内容,不宜按主观超过因素来对待。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主观超过因素存在与否的判断极为艰难,因此必须坚持弱化口供,强化推定及强化证伪的认定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论 定罪原则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主观要素 犯罪目的 犯罪故意 司法实践 认定原则 相统一 目的犯 刑法 内心 作为 口供 推定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中口供规则体系论纲 被引量:27
4
作者 汪建成 孙远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3-81,共9页
在刑事诉讼中 ,完整的口供规则体系与口供的范围、口供的真实性、相关性等理论密切相关 ,而建立在这些基本理论之上的口供规则体系应当围绕取证规则、质证规则、排除规则和补强规则这四个方面构建。这四个方面的规则应当是密不可分、相... 在刑事诉讼中 ,完整的口供规则体系与口供的范围、口供的真实性、相关性等理论密切相关 ,而建立在这些基本理论之上的口供规则体系应当围绕取证规则、质证规则、排除规则和补强规则这四个方面构建。这四个方面的规则应当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口供规则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取证 质证 证据排除 补强证据
原文传递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36
5
作者 崔敏 《公安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63,共9页
许多案例表明 ,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 ,将给侦查破案造成不利的影响 ,最早确立沉默权的英国从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沉默权规定不利于查明案情 ,于1 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美国对实施了 3 0多年的“米兰达规则”也提出... 许多案例表明 ,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 ,将给侦查破案造成不利的影响 ,最早确立沉默权的英国从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沉默权规定不利于查明案情 ,于1 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美国对实施了 3 0多年的“米兰达规则”也提出了疑问 ,并通过判例规定了“米兰达规则”的若干例外。我国的“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政策的精髓在于鼓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 ,允许其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 ,但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 ,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我们不主张沉默权 ,并不意味着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在某些案件中 ,口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 ,但我们必须坚持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刑事诉讼证据较之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要复杂得多 ,如果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 ,则无异为侦查工作设置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权 讯问权 证据 犯罪嫌疑人 侦查 刑事诉讼 米兰达规则 口供
下载PDF
刑事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秦宗文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4-192,共19页
隐蔽性证据规则的确立既有经验层面的支持,也与我国特殊的刑事司法环境有关。隐蔽性证据规则以定罪为导向,相关司法解释虽然设立了严格的保证条件,但仍潜存虚假补强的风险。隐蔽性证据规则的实施情况,一方面证实这一规则确有深厚的经验... 隐蔽性证据规则的确立既有经验层面的支持,也与我国特殊的刑事司法环境有关。隐蔽性证据规则以定罪为导向,相关司法解释虽然设立了严格的保证条件,但仍潜存虚假补强的风险。隐蔽性证据规则的实施情况,一方面证实这一规则确有深厚的经验支持;另一方面显示实践部分地偏离了规范,如补强程度把握的分化、适用范围的扩张等。同时,口供污染路径的多样化、司法人员的过分自信以及实际发现污染的困难等,挑战着相关规范防范虚假补强风险的保证条件。隐蔽性证据规则在实践中呈现的样态,既有司法人员认识心理方面的成因,也与刑事司法的印证证明模式、规则本身的模糊、录音录像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动力不足等因素相关。考虑到不同类型案件中防范虚假补强风险与促进效率之间的价值权衡,隐蔽性证据规则的实施应以多元化方式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证据 隐蔽性证据规则 口供 口供补强规则 虚假补强
原文传递
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定位:从自律工具到最佳证据 被引量:34
7
作者 秦宗文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6-169,共14页
我国对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进行了人为限制,其实质上被定位为侦查机关的自律工具。讯问录音录像的表层目的是防止刑讯逼供,深层目的则为防止虚假供述酿成错案。自律工具的定位使讯问录音录像对可能酿成错案的多种因素规制乏力;实践中其... 我国对讯问录音录像的功能进行了人为限制,其实质上被定位为侦查机关的自律工具。讯问录音录像的表层目的是防止刑讯逼供,深层目的则为防止虚假供述酿成错案。自律工具的定位使讯问录音录像对可能酿成错案的多种因素规制乏力;实践中其功能也从"权力控制"异化为"权力保障",形成了逻辑悖论。讯问录音录像有成为证明讯问事项最佳证据的潜力。我国应以防范虚假供述作为其核心目的,其功能应定位为诉讼证据。讯问录音录像要成为最佳证据,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将引诱、欺骗讯问方法适度合法化;不同类型案件中区别对待全程录音录像;差异化地随案移送;确保辩方可便捷地利用录音录像;以推定机制促进全程录音录像和随案移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讯问录音录像 讯问 口供 录音录像
原文传递
对翻供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根菊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4-26,42,共4页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翻供 成因 口供 犯罪嫌疑人
原文传递
“零口供”与沉默权 被引量:20
9
作者 何家弘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28,共2页
要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司法人员就要努力克服"口供情结"。但被告人的供述毕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证据,完全无视其存在,彻底否定其价值,既有悖于法律规定的精神,也有悖于司法证明的规律。在司法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避免... 要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司法人员就要努力克服"口供情结"。但被告人的供述毕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种证据,完全无视其存在,彻底否定其价值,既有悖于法律规定的精神,也有悖于司法证明的规律。在司法制度改革过程中应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证据 沉默权
原文传递
刑诉法修改下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 被引量:21
10
作者 谢小剑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7,共7页
我国刑诉法采取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其功能发挥的程序机制在于全力突破口供,由供到证,以口供作为印证证明的中心,切断犯罪嫌疑人获知其他证据的可能,对口供排除的强烈排斥。刑诉法再修改后,防止非法讯问的程序规范化,律师辩护权利的充... 我国刑诉法采取相互印证的证明模式,其功能发挥的程序机制在于全力突破口供,由供到证,以口供作为印证证明的中心,切断犯罪嫌疑人获知其他证据的可能,对口供排除的强烈排斥。刑诉法再修改后,防止非法讯问的程序规范化,律师辩护权利的充分保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使相互印证的办案模式面临严重冲击。诉讼证明应当转为由证到供的相互印证,以及时、详细地提审应对审查起诉阶段的对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 相互印证 口供 非法证据排除
原文传递
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 被引量:17
11
作者 龙宗智 李玉花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1997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证据规则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取舍和运用的法律规则,其重点是解决证据的"适格性"问题。本文基于新刑诉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审判方式所作的重大修改,论述了证据规则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指出在具有控辩对抗特征的... 证据规则是在诉讼证明过程中关于证据取舍和运用的法律规则,其重点是解决证据的"适格性"问题。本文基于新刑诉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尤其是审判方式所作的重大修改,论述了证据规则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指出在具有控辩对抗特征的诉讼中,没有相应的证据规则,就难以保证诉讼的效率和对案件事实的真实回复。作者继而具体介绍和分析了国外对抗制程序中的证据规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新刑诉制度的特点,按照合理、合法、适宜三原则要求,提出了我国新的刑诉程序和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闻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制度 相关性 证据排除规则 证据能力 当事人主义诉讼 被告人 补强规则 口供 证人
下载PDF
认罪认罚案件口供补强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秦宗文 叶巍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以效率为导向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质上要求确立以口供为中心的证据体系。口供在认罪认罚案件处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图通过认罪自愿性和口供补强保障案件事实的正确性。自愿性在保障口供真实性方面是有效的... 以效率为导向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质上要求确立以口供为中心的证据体系。口供在认罪认罚案件处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试图通过认罪自愿性和口供补强保障案件事实的正确性。自愿性在保障口供真实性方面是有效的,但仍不足以实现防范错案的要求;而传统的口供补强要求与认罪认罚的效率要求相冲突,二者面临实践困局。解决口供真实性问题,应在坚持口供自愿性基础上,根据认罪认罚案件的特点,改革口供补强规则。在坚持口供应包含隐蔽性细节的基础上,对某些案件不再要求独立证据补强,而在其他案件中,独立证据补强应实现法定化与层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认罪认罚 口供 口供补强 证据补强规则
原文传递
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的排除标准探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纵博 《法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4-145,共12页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主流的观点是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口供不应一概排除,仅在符合特定条件时才应排除。在我国立法和理论上都未构建合理的非法获取的口供排除标准,而学者主张构想的自白任意性标准、合法性标准、合理性标准均存...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主流的观点是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口供不应一概排除,仅在符合特定条件时才应排除。在我国立法和理论上都未构建合理的非法获取的口供排除标准,而学者主张构想的自白任意性标准、合法性标准、合理性标准均存在一定缺陷的情况下,为使非法获取的口供排除标准具有实效性,可将可靠性标准作为非法获取的口供排除的基本标准,并以必要性标准作为补充性标准。可靠性标准,是指考查采用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是否会导致犯罪嫌疑人作虚假认罪,其具体判断要点在于考查侦查人员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所产生的心理强制力是否过度;而在判断心理强制力是否过度时,犯罪嫌疑人的自身情况也必须予以考虑。必要性标准,是指当侦查人员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的方法足以使犯罪嫌疑人作虚假认罪,但非法获取的口供的证明力较强时,是否有必要为维护司法公正而排除该口供。对必要性的判断可从威胁、引诱、欺骗的情节、证据的证明力、排除口供对保障司法公正的实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胁 引诱 欺骗 口供 排除标准
原文传递
论同步录音录像的口供功能 被引量:17
14
作者 谢小剑 颜翔 《证据科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91-198,共8页
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多用作视听资料,证明讯问笔录的合法性,从而忽略了它由于记录了口供及其非文字信息而具有的作为口供证据的功能。同步录音录像的口供功能包括通过查看同步录音录像,发现案件线索,找到案件侦查突破口,也包括作为口供... 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多用作视听资料,证明讯问笔录的合法性,从而忽略了它由于记录了口供及其非文字信息而具有的作为口供证据的功能。同步录音录像的口供功能包括通过查看同步录音录像,发现案件线索,找到案件侦查突破口,也包括作为口供证据直接证明犯罪事实。检察机关将同步录音录像作为口供使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证据缺乏的难题。为实现上述同步录音录像的口供功能,应当提高侦查人员分析判断同步录音录像的能力,积极将同步录音录像作为供述证据使用,避免法官在查看同步录音录像时的认知偏见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录音录像 微表情 口供 侦查 自侦案件
原文传递
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代替笔录固定口供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玉鹏 《证据科学》 2009年第5期620-628,共9页
录音录像资料与传统的文字笔录都属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系被告人的庭前陈述,但前者可以使庭前陈述具有证据可采性,在翻供的情况下还可以转化为证明讯问过程合法的视听资料。当前检察机关在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时对口供的记录方式,... 录音录像资料与传统的文字笔录都属于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系被告人的庭前陈述,但前者可以使庭前陈述具有证据可采性,在翻供的情况下还可以转化为证明讯问过程合法的视听资料。当前检察机关在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时对口供的记录方式,采取以笔录为主以录音录像资料为辅的并用模式,这种并用模式在实践中不仅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干扰了正常的讯问工作,应采用单独使用录音录像固定口供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笔录 口供 证据可采性
原文传递
我国法律对待口供的应有立场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一飞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2-67,共6页
我国法律应当对现有法律进行完善与改革,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采取以下立场:合理界定口供,口供只包括供述;应当合法取证,对非法口供应当排除;不能轻信口供,确立口供补强规则;充分使用口供,重视口供扫诉讼功能;废除刑事诉讼法第93条... 我国法律应当对现有法律进行完善与改革,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采取以下立场:合理界定口供,口供只包括供述;应当合法取证,对非法口供应当排除;不能轻信口供,确立口供补强规则;充分使用口供,重视口供扫诉讼功能;废除刑事诉讼法第93条关于如实供述义务的规定,确立沉默权制度。首次全面论述了我国法律对待口供的应有立场,纠正了存在于司法实践中对口供看法上的偏见和片面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供 国法 对待 确立 供述义务 诉讼功能 法律 中国 供应 看法
下载PDF
同案被告人口供的证据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聂昭伟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9-115,共7页
传统观点认为,同案被告人与案件结果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其不具有证人资格。随着世界范围内证人资格的扩张,案件的利害关系逐渐与证人资格脱离开来,同案被告人开始取得了作证的资格,其供述可以作为证人证言使用。当然,同案被告人与案件利... 传统观点认为,同案被告人与案件结果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其不具有证人资格。随着世界范围内证人资格的扩张,案件的利害关系逐渐与证人资格脱离开来,同案被告人开始取得了作证的资格,其供述可以作为证人证言使用。当然,同案被告人与案件利害关系的强弱影响到其证言的证明力。具体来说,同案共犯之间由于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其口供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补强;而同案非共犯以及非同案共犯与案件不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其口供证明力较强,无需补强即可作为定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被告人 口供 证人资格 证明力
下载PDF
对“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的反思 被引量:11
18
作者 许建丽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8-111,共4页
《意见》采取的缩短庭审时间简化审方法并不是提高诉讼效率的可行途径,对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缺乏配套措施的保障,口供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成为“证据之王”,客观真实的诉讼证明标准受到挑战,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可能被忽略。完善措施是:实行... 《意见》采取的缩短庭审时间简化审方法并不是提高诉讼效率的可行途径,对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缺乏配套措施的保障,口供有可能以新的形式成为“证据之王”,客观真实的诉讼证明标准受到挑战,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可能被忽略。完善措施是:实行证据展示制度,让被告人获得律师有效帮助,让被害人有效参与简化审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告人认罪案件” 简化审 反思 诉讼证明标准 证据展示制度 诉讼权利 诉讼效率 《意见》 配套措施 客观真实 有效参与 被害人 可行 庭审 口供 律师
原文传递
如何认识职务犯罪审讯中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的问题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生平 钱勇 《中国刑事法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83,共8页
长期以来,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出台至今,已历经两次修订,一直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因为对十年文革的恐惧、三次全国性严打的实践以及非法证据排... 长期以来,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出台至今,已历经两次修订,一直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口供。因为对十年文革的恐惧、三次全国性严打的实践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失,导致对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确地对待。立法上缺乏对侦查规律的研究,简单地将之等同于刑讯逼供,必然导致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应当正确评价刑事审讯中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适度的威胁、引诱、欺骗方法是符合侦查规律的,也是得到国外法例和国内政策的支持的。某种意义上说,适度的威胁、引诱、欺骗就是侦查中审讯谋略的运用。就职务犯罪审讯来说,威胁、引诱、欺骗方法的许可程度相较于普通刑事审讯应该更宽。具体有三个标准:采取模糊语言的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采信,二是采取伪造文书的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排除,三是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威胁、引诱、欺骗方法获取的供述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犯罪 审讯 威胁 引诱 欺骗 口供
原文传递
审理消费者知情权纠纷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英华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口供 被告人 刑事诉讼法 犯罪嫌疑人 消费者知情权 审理 审判实践 制度 中国 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