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新诗的叙述模式与叙述者身份 被引量:3
1
作者 蒋道文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4-56,共3页
在中国新诗的初创期,鲁迅创作的新诗明显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叙述模式,并隐藏着一个观照、审视与评判的叙述者,由此体现出鲁迅新诗体式的特别与奇异,说明鲁迅开始创作新诗就孕育着诗歌的文体可能性和诗歌创作的文体自觉性。这在打破旧体诗... 在中国新诗的初创期,鲁迅创作的新诗明显呈现出一种结构的叙述模式,并隐藏着一个观照、审视与评判的叙述者,由此体现出鲁迅新诗体式的特别与奇异,说明鲁迅开始创作新诗就孕育着诗歌的文体可能性和诗歌创作的文体自觉性。这在打破旧体诗的基础上是一个崭新的诗歌文体的构建,具有始创与开拓性意义,对我们今天的诗体创新无疑是有启发和参照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模式 叙述者身份 文体可能性 文体自觉性 开拓性意义 参照价值
下载PDF
从叙述者身份的转变看《复仇》的悬念巧设——关于叙述身份与小说张力的探讨
2
作者 龙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27期56-59,共4页
本文通过对美国传奇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复仇》文本叙述手法和叙述技巧的梳理,发现在小说叙述文本中,《复仇》换用了两个独特的叙述视角,从而使小说的悬念设置更具张力和技巧性。叙述者身份的转变使不同叙述视角的叙述者与文... 本文通过对美国传奇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复仇》文本叙述手法和叙述技巧的梳理,发现在小说叙述文本中,《复仇》换用了两个独特的叙述视角,从而使小说的悬念设置更具张力和技巧性。叙述者身份的转变使不同叙述视角的叙述者与文本的悬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作者达到了以结构性的方式增强文本通篇性悬念张力的目的。所以,在叙述者身份巧妙地转换下,菲利普·罗斯炉火纯青的多样化小说创作方式在《复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再次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复仇》 叙述者身份 瘟疫
下载PDF
壮族宗教传统与宗教经文的叙事风格
3
作者 黄伦生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4-148,共5页
以《布洛陀》为代表的壮族宗教经文的叙事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叙事诗和民族史诗,其特殊性与壮族的宗教传统密切相关。以巫为主,道释兼容的宗教传统,产生了《布洛陀》等宗教经文的世俗阐释,而"亦道(僧)亦俗"的演述者身份,营... 以《布洛陀》为代表的壮族宗教经文的叙事模式有别于一般的民间叙事诗和民族史诗,其特殊性与壮族的宗教传统密切相关。以巫为主,道释兼容的宗教传统,产生了《布洛陀》等宗教经文的世俗阐释,而"亦道(僧)亦俗"的演述者身份,营造了亦庄亦谐的表演场氛围,同时也就出现了亦文亦野的歌唱性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宗教传统 民间叙事 语境 叙述者身份
下载PDF
作为言说者的黑奴——解读《奈特·特纳的自白》中历史人物的重塑
4
作者 曾传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2期31-39,共9页
在美国蓄奴制社会中,黑奴只是一个符号,被当成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独立人格,只配用于装点白人生活门面的非人。美国当代小说家斯泰伦认为这是非人道的做法,创作了以特纳奴隶起义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旨在重新... 在美国蓄奴制社会中,黑奴只是一个符号,被当成没有思想,没有情感,没有独立人格,只配用于装点白人生活门面的非人。美国当代小说家斯泰伦认为这是非人道的做法,创作了以特纳奴隶起义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奈特·特纳的自白》,旨在重新塑造那个印象已经模糊的奴隶起义领袖。小说使用类自传体第一人称叙事,让黑奴奈特讲述自己的故事。作为叙述者的奈特通过采用操纵叙述故事的方式、发表评论、以及在叙事层面确立叙述者与被述者间的交互关系等三种叙事方式来建构叙述者身份,彰显自己的在场。于是,被曲解、被当成非人的奴隶成为自己历史的言说者,历史人物的形象得以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奴制 奈特·纳特 《奈特·特纳的自白》 叙述者身份 言说 重塑
原文传递
叙述者身份和位置的转变——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叙述学特征
5
作者 周宏 乔淑英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6-58,共3页
从张爱玲早期到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经历了由显身向隐身演变的过程,而在早期叙述者显身的作品里,叙述者穿行于显、隐之间。张爱玲承袭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手法,保留了“说话人”的旁观者姿态,同时借“虚拟情境”达成与读者的沟... 从张爱玲早期到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叙述者经历了由显身向隐身演变的过程,而在早期叙述者显身的作品里,叙述者穿行于显、隐之间。张爱玲承袭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事手法,保留了“说话人”的旁观者姿态,同时借“虚拟情境”达成与读者的沟通,舍弃了“说话人”为“社会尺度的代言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张爱玲 叙述者身份和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