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陵春秋》中的时间循环叙事之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怡萌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05,共6页
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吉陵春秋》结构精巧错综。对其整理秩序,斟酌轻重,由叙述时间推算出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进而对"时间循环"的叙事手法详加分析,引申出"季节循环"与之一脉相承的寓意,文本由此形成的一个完整... 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吉陵春秋》结构精巧错综。对其整理秩序,斟酌轻重,由叙述时间推算出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进而对"时间循环"的叙事手法详加分析,引申出"季节循环"与之一脉相承的寓意,文本由此形成的一个完整细密的生命体,以时间为基石建构起来的集共时性与历时性于一体的意识,呈现出永恒的、周而复始的人性,从而以"文字修行"展现其"原乡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循环 季节循环 叙述事件 故事时间
下载PDF
论《悲痛的往事》中的未叙述事件
2
作者 钱俊 杨明光 《叙事(中国版)》 2015年第1期255-264,共10页
《悲痛的往事》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描写成年人生活系列中的最后一篇,被认为是《都柏林人》中最精密、最复杂的故事,不仅有已叙述事件,更有未叙述事件无声地存在于叙事文本之中。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沃霍尔将未叙述事件按其... 《悲痛的往事》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描写成年人生活系列中的最后一篇,被认为是《都柏林人》中最精密、最复杂的故事,不仅有已叙述事件,更有未叙述事件无声地存在于叙事文本之中。女性主义叙事学家沃霍尔将未叙述事件按其不同表现和缘由划分为四类。通过解读《悲痛的往事》中的不必叙述事件、不能叙述事件、不应叙述事件和不愿叙述事件,读者能够将文本形式与叙述意图联系起来,考查叙述者的操控策略,挖掘文本内部的隐性情节。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只有看清被"磨光的透镜"过滤掉的关于都柏林女性的未叙述事件,才能抵达这桩"悲痛的案件"和这件"悲痛的往事"背后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痛的往事》 叙述事件 叙事意图 读者的认知过程
原文传递
《蝇王》中象征体系的运用新探
3
作者 初良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9-90,共2页
从《蝇王》这部小说的背景、叙事顺序、细节和道具等几个方面可以详细阐释作品完整的象征体系。借助这一体系,我们可以对人类生来就一直难以摆脱的人性与理性的对抗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对人类来说,真正的怪兽其实就是自己。如何建立一... 从《蝇王》这部小说的背景、叙事顺序、细节和道具等几个方面可以详细阐释作品完整的象征体系。借助这一体系,我们可以对人类生来就一直难以摆脱的人性与理性的对抗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对人类来说,真正的怪兽其实就是自己。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体系 叙述事件 人性 理性
下载PDF
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被引量:58
4
作者 汤一介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3-90,共8页
本文接续对“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问题的讨论 ,认为即使这一问题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 ,但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进行一番梳理起码可以丰富西方解释学的内容。作者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经典的方式 ,即以《左传》... 本文接续对“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问题的讨论 ,认为即使这一问题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 ,但对中国解释经典的历史进行一番梳理起码可以丰富西方解释学的内容。作者分析了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解释经典的方式 ,即以《左传》对《春秋经》的解释为代表的叙述事件型的解释 ,以《易传·系辞》对《易经》的解释为代表的整体性哲学的解释 ,以《韩非子》的《解老》《喻老》对《老子》的解释为代表的社会政治运作型的解释 ;此外 ,还可找到其他的解释方式 ,如《墨经》中的《经说》对《经》之字义或辞义的解释等等。由此可以看出 ,“解释问题”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解释学 叙述事件型解释 哲学解释 释义解释
原文传递
论“春秋笔法”的叙事策略及其内涵的变迁 被引量:4
5
作者 倪爱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8-133,共6页
"春秋笔法"具有重要的叙事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叙事影响深远。它通过对"不可叙述事件"的巧妙叙述来传达春秋大义。"不可叙述事件"分为不必叙述的事件、不应叙述的事件和不愿叙述的事件。"春秋笔法&q... "春秋笔法"具有重要的叙事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叙事影响深远。它通过对"不可叙述事件"的巧妙叙述来传达春秋大义。"不可叙述事件"分为不必叙述的事件、不应叙述的事件和不愿叙述的事件。"春秋笔法"的具体叙事策略为:第一,不必叙述、不应叙述的事件构成事件选择上的隐含法则,如果违背了这个法则,就在显性文本中制造了矛盾,而这矛盾之处就成为蕴含意旨之处;第二,对于不愿叙述的事件,采取的叙述方式是削去和曲笔两种,后者又分为故意省略信息进行不充分报道和故意歪曲信息进行误报两类。"春秋笔法"的本质可概括为叙述之外有叙述,也即"隐含的叙述"。明清小说评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泛使用"春秋笔法"的,具体内涵包括:隐含的叙述比外显的叙述更丰富;隐含的叙述否定外显的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叙事策略 不可叙述事件 隐含的叙述
下载PDF
《奥丽芙·基特里奇》: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女性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范湘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09-112,共4页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是美国当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部力作。本书作者和主人翁的性别身份,使得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叙事成为研究当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关注焦点。基于此,援引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着力从三...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是美国当代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部力作。本书作者和主人翁的性别身份,使得这部作品的女性主义叙事成为研究当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关注焦点。基于此,援引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着力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该作品:一是从叙事结构方面,考察作者以女性身份的独特叙述如何冲破"男性的欲望情节";二是依托当代女性主义叙事学家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原理和莫蒂默的"第二故事"的叙事概念,从《奥丽芙·基特里奇》中隐藏的第二故事探讨斯特劳特"不可叙述事件"的认知;三是从修辞性叙事视角,对小说进行的伦理判断,解读斯特劳特所关注的普世伦理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丽芙·基特里奇》 女性叙事 叙述事件 伦理判断
下载PDF
主持人语
7
作者 樊子 《诗歌月刊》 2020年第5期30-30,共1页
90后诗人闲芢的诗有着缜密的谋篇考量,诗中的意象、物象与抒情、叙述事件之间的相互叠加呈网状交错,每一个交叉点蕴蓄着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递的时候略显庞杂,却没有过量的危险。譬如在闲芢《我梦的梦》一诗中出现樟树、肉桂、梧桐... 90后诗人闲芢的诗有着缜密的谋篇考量,诗中的意象、物象与抒情、叙述事件之间的相互叠加呈网状交错,每一个交叉点蕴蓄着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传递的时候略显庞杂,却没有过量的危险。譬如在闲芢《我梦的梦》一诗中出现樟树、肉桂、梧桐这些物象的信息为樟树的叶子是在外部、肉桂在角隅、梧桐在生活的两侧,这种以外指内又转化为形而上的指涉关联使一个单一的信息与另几个单一的信息产生了可触性,进而形成另外的信息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符号 90后 梧桐 交叉点 樟树 主持人 叙述事件 物象
原文传递
浅谈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的异同
8
作者 刘青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9-61,共3页
浅谈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的异同刘青仿词或仿生词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手段。这种在特定的环境里,仿照(imitation)现成词语,更换其中的某个词而产生的新词语在汉语中比比皆是,如苦劳、后发制人、... 浅谈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的异同刘青仿词或仿生词是汉语的一种独特的构词方式,也是一种修辞手段。这种在特定的环境里,仿照(imitation)现成词语,更换其中的某个词而产生的新词语在汉语中比比皆是,如苦劳、后发制人、九分得意等是分别套用了功劳、先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词 类比构词 英语类 汉语 新词语 交换动作 修饰语 毛泽东选集 构词方式 提前叙述未来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