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刘熙载《艺概·赋概》体系与范畴
- 1
-
-
作者
韩丽霞
李忠伟
-
机构
赤峰学院文学院
-
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4-97,共4页
-
文摘
刘熙载《艺概·赋概》是继《文心雕龙》后又一部重要的赋学论著,它以物色与生意摩荡产生赋为核心,建构了赋叙物以言情赋本质论,尚品求真的赋鉴赏论,在同诗文词曲对比中寻找赋的特质。
-
关键词
刘熙载
《艺概·赋概》
摩荡
叙物言情
尚品求真
-
Keywords
Liu Xizai
Fu Gai
poetic explosion
giving the normative forms of things in to express the affections
canonizing writers' characters and searching for truth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诗十九首》赋法抒情刍议
- 2
-
-
作者
张克锋
-
机构
兰州士学中文系
-
出处
《社科纵横》
2001年第4期49-50,共2页
-
文摘
《古诗十九首》的赋法抒情有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式和叙物言情式。前者能产生情浓意切、直挚感人、酣畅淋漓的抒情效果 ,后者具有含蓄隽永、意味无穷的美学意蕴 。
-
关键词
赋
直抒胸臆
叙物言情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寄言”说与《艺概》的艺术本质论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滕福海
-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6-102,共7页
-
文摘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
关键词
托寓万物
寓义于情
以色相寄精神
叙物以言情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形象思维与赋、比、兴
- 4
-
-
作者
孙琪
-
机构
广东江门市五邑大学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7期106-107,共2页
-
文摘
形象思维与赋、比、兴□孙琪文学是以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作家进入创作过程中时,脑海中呈现出反映作家爱憎情感的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把这些形象艺术地再现出来,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与作家的情感共鸣,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文学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
-
关键词
象思维
《诗经》
“兴”
诗歌创作
艺术表现方法
“比”
叙物以言情
形象性
《诗集传》
古代诗歌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赋与戏剧的关系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金登才
-
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
出处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7-94,共8页
-
文摘
戏曲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关系,古代学者有三种看法。 臧晋叔在《元曲选序》中说:“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于一。”在某种意义上说,戏曲就是以曲子演唱故事,散曲清唱与戏剧结合便成了元杂剧。南北散曲的产生晚于诗词,从韵文体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轨迹,以及“陶淑其(观众)性情,而动荡其血气”(祁彪佳《孟子塞五种曲序》)的戏曲的创造和审美特征来说,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
-
关键词
《九歌》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戏剧
巫术祭祀
叙物以言情
戏曲舞台
刘熙载
人物性格
大司命
-
分类号
I207.3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