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种族、身份的对位书写——从《米立:中国童话》到《K》 被引量:1
1
作者 周肖肖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53,共15页
纵观东西方文学史,从18世纪霍勒斯·沃普尔的《米立:中国童话》直至晚近以来虹影的《K》等7部作品,我们发现了一条隐秘的"对位书写"链条。《米立:中国童话》虚构了一位中国王子和落难的英国小姐之间的故事,小说通过性别... 纵观东西方文学史,从18世纪霍勒斯·沃普尔的《米立:中国童话》直至晚近以来虹影的《K》等7部作品,我们发现了一条隐秘的"对位书写"链条。《米立:中国童话》虚构了一位中国王子和落难的英国小姐之间的故事,小说通过性别、种族和身份元素来建构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叙事模式,在《蝴蝶夫人》《西贡小姐》和《情人》中得到了延续。但与前者不同的是,殖民时代的西方作家在种族、性别和身份的重设中颠覆了沃普尔时代的文化倾向,作品中的东西方关系架构隐含有宗主国的强势文化逻辑,作品具有显著的东方主义色彩。与此相对,20世纪末期的《蝴蝶君》《扶桑》和《K》则反映了具有东方背景的作家与西方作家进行对话并重新建构东西方文化关系的的创作意图。从《米立:中国童话》到《K》,东西方文化的二元对立关系经历着被刻意书写和有意解构的过程,彼此形成了"对位书写"的关系,体现了殖民主义思潮和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再现,最终指向的是权力话语的争夺,包含了作者曲折而复杂的创作动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立 中国童话》 《K》 跨国恋 叙事链条 对位书写
原文传递
《聊斋志异》中的异刑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金佳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174,共3页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佳范例。考察蒲松龄笔下的暴力如何写出,同哪些题材相关联,又被放置到怎样的伦理框架中思考,对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酷刑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母题,复现于全书80余篇作品中。按照刑罚... 《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佳范例。考察蒲松龄笔下的暴力如何写出,同哪些题材相关联,又被放置到怎样的伦理框架中思考,对探讨《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段有着重要意义。酷刑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母题,复现于全书80余篇作品中。按照刑罚背景的不同,《聊斋》中的酷刑可以分为三类:阴曹之刑、衙门之刑和闺闼之刑。作者在处理这三类题材时,写作手法和伦理观照虽不尽相同,但总把“酷”与“异”钩合,由“酷”入“异”,以“异”养“酷”,写感官而离感官,让读者在回味中蓦然体察到“力”之暴残,制造一种“意酷”的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蒲松龄 酷刑 向异性 叙事链条
下载PDF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叙事性话语
3
作者 张辉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56-157,共2页
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作者在英语写作中对叙事性话语的使用表明,中国学生比母语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叙事性话语来说明事物。这种差异来自于母语迁移的作用,导致迁移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习惯于领域依托式的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却习惯于领域无依托... 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作者在英语写作中对叙事性话语的使用表明,中国学生比母语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叙事性话语来说明事物。这种差异来自于母语迁移的作用,导致迁移的原因在于中国人习惯于领域依托式的思维方式,而英美人却习惯于领域无依托式的思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修辞学 母语迁移 叙事性话语 叙事链条
下载PDF
“载道”视阈下的封闭心态——新时期马烽、孙谦电影剧本的叙事学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郝春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8-150,共3页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山西作家马烽、孙谦编剧的电影《泪痕》、《黄土坡的婆姨们》等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在以农村为叙事中心到以"欲望都市"为叙事背景转化的过渡期电影中,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山西作家马烽、孙谦编剧的电影《泪痕》、《黄土坡的婆姨们》等曾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在以农村为叙事中心到以"欲望都市"为叙事背景转化的过渡期电影中,他们的作品既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又传承着"文以载道"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线性叙事 “串状”叙事链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