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叙事建构的建筑历史遗产活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孙俊桥 田钦佩 《新建筑》 2020年第5期83-88,共6页
针对当前建筑遗产保护存在重本体修复保护、轻文化内涵展示的现象,提出遗产保护必须向强调完整性、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整体开放式保护方向转变。研究引介文学叙事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与建筑遗产叙事性阐释类比分析,提出从线索挖掘、主题立... 针对当前建筑遗产保护存在重本体修复保护、轻文化内涵展示的现象,提出遗产保护必须向强调完整性、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整体开放式保护方向转变。研究引介文学叙事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与建筑遗产叙事性阐释类比分析,提出从线索挖掘、主题立意、空间表达3个层面探讨建筑遗产叙事性活化保护的建构方法。最后选取重庆鹅岭至大田湾一带建筑遗产为实践案例,对叙事性保护方法进行验证与讨论,以期为建筑遗产活化保护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叙事 建筑遗产 叙事性阐释 遗产活化保护
下载PDF
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叙事性阐释——以北京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秦红岭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22-27,共6页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 运河遗产作为一种"纪念之地"和特殊的遗产形态,其文化价值被公众广泛认知并持续传承下去,需要有效的阐释系统。叙事性阐释为运河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既可以提升运河遗产的可读性及运河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关联,也有助于激发公众的记忆、想象和兴趣,增进公众对运河遗产的认知度和珍爱之情。叙事性阐释的基本策略体现在四个方面:运用"主题化阐释"手段构建运河遗产阐释体系;挖掘和发挥与运河遗产相关的文学作品(含纪实性的口述史、回忆录)等叙事性阐释资源的作用;定期举办相关的节庆仪式、艺术节、民俗庙会等特色文化活动;有叙事元素的场景设计、公共艺术的成功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遗产 文化价值 遗产阐释 叙事性阐释
下载PDF
叙事视域下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路径(下) 被引量:7
3
作者 秦红岭 《华中建筑》 2018年第4期1-3,共3页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于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度,承担起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精神传递使命。提出并探讨了"叙事性阐释"的概念、特征及策略,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遗产价值的方式。"叙事性事件"是一种基于遗产场所感营造的利用性阐释策略,能够为建筑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建筑遗产 遗产保护 阐释 叙事性阐释
下载PDF
叙事视域下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阐释路径(上) 被引量:6
4
作者 秦红岭 《华中建筑》 2018年第3期19-22,共4页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 建筑遗产的价值被公众广泛理解并得以持续传承,需要依赖有效的阐释,阐释已成为当代建筑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叙事视角的引入为建筑遗产阐释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可以拓展建筑遗产文化价值的表征空间,提升建筑遗产的可读性,也有助于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度,承担起建筑遗产保护中的精神传递使命。提出并探讨了"叙事性阐释"的概念、特征及策略,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传递遗产价值的方式。"叙事性事件"是一种基于遗产场所感营造的利用性阐释策略,能够为建筑遗产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建筑遗产 遗产保护 阐释 叙事性阐释
下载PDF
基于AR技术非遗京绣的价值阐释策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希岗 纪天驰 曹东 《艺术教育》 2022年第11期221-224,共4页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等特点,但其保护与传承却呈现出规模小、范围窄、难度大的特点。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京绣文化的传播中,融入叙事性阐释的观点,探讨了增强现...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等特点,但其保护与传承却呈现出规模小、范围窄、难度大的特点。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京绣文化的传播中,融入叙事性阐释的观点,探讨了增强现实技术对京绣文化价值的深度发掘,并提出京绣文化的传承要做到形、神结合,不能只流于表面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绣 增强现实技术 叙事性阐释 传播学
原文传递
文化认同视角下城市建筑遗产的情感价值与保护传承 被引量:2
6
作者 秦红岭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73-181,共9页
21世纪以来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日益重视文化认同的价值与功能,保护城市建筑遗产本质上是保护城市文化认同,强化城市文化归属感。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认识建筑遗产价值,需要重视建筑遗产在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增强城市归属... 21世纪以来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日益重视文化认同的价值与功能,保护城市建筑遗产本质上是保护城市文化认同,强化城市文化归属感。基于文化认同视角认识建筑遗产价值,需要重视建筑遗产在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增强城市归属感方面的情感价值,即建筑遗产价值、文化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感、公民自豪感紧密联系。在遵循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基础上,建筑遗产保护应强化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活化利用原则,即通过对建筑遗产的适宜性再开发和活化利用,发挥其蕴含的文化认同价值。城市建筑遗产阐释与传承方面,融入故事性、教育性和参与性的叙事性阐释,倡导多元主体共享建筑遗产话语权,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城市文化认同感,确保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城市建筑遗产 情感价值 叙事性阐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