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中药复方对小鼠实验性皮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涂彩霞 林熙然 谷玲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 为了探讨中医治则和方剂组成与治疗湿疹有关的实验药效学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小鼠二硝基氟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 ,以具有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的中药 ,组成 4个不同的复方 ,进行动物实验。结果 兼有凉血活血、清热祛风... 目的 为了探讨中医治则和方剂组成与治疗湿疹有关的实验药效学作用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小鼠二硝基氟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 ,以具有抑制Ⅳ型变态反应的中药 ,组成 4个不同的复方 ,进行动物实验。结果 兼有凉血活血、清热祛风、利湿多种功效的Ⅲ方 (赤芍、栀子、荆芥、浮萍、茯苓 )作用最好 ,并显示诱发皮炎后小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 ,投与中药可对此具有上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中药外用致皮肤过敏反应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张立坤 竺炯 +1 位作者 史万忠 邵懿 《河北中医》 2011年第11期1736-1739,共4页
中药外用指中药材经研磨、提纯或浸泡等加工方式,制成粉剂、酊剂、膏剂等,外涂于皮肤或黏膜,作用广泛,应用方便。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中药外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以皮肤过敏反应最为常见。我们对近年有关中药外用制剂致... 中药外用指中药材经研磨、提纯或浸泡等加工方式,制成粉剂、酊剂、膏剂等,外涂于皮肤或黏膜,作用广泛,应用方便。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中药外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以皮肤过敏反应最为常见。我们对近年有关中药外用制剂致皮肤过敏反应的报道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外用药 过敏反应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综述
下载PDF
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修订版) 被引量:20
3
作者 郝飞 +2 位作者 李邻峰 顾恒 邹颖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9-243,共5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斑贴试验是寻找并明确接触性变应原的金标准。随着接触性皮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以及斑贴试验规范化应用要求的提高,有关共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是在2015年版斑...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斑贴试验是寻找并明确接触性变应原的金标准。随着接触性皮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以及斑贴试验规范化应用要求的提高,有关共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本共识是在2015年版斑贴试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尤其细化了临床适应证的选择,完善了结果判断和解释,增加了延迟检测及患者教育等,以进一步规范斑贴试验的临床应用并提升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片试验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变应原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氧化苦参碱抑制二硝基氟苯所致小鼠接触性皮炎及淋巴细胞增殖 被引量:13
4
作者 伍斌 蔡小嫦 +4 位作者 曾耀英 施军 王通 肇静娴 黄秀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②利用...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MT)对二硝基氟苯(DNFB)所致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及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建立DNFB所致小鼠ACD模型,以不同剂量的OMT、PBS、氢化可的松(HCT)进行腹腔注射,检测小鼠耳廓肿胀度变化。②利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FDA-S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①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且与同等剂量HCT作用效果相似,但副作用明显减小。②体外实验证明,在500、125和31mg/L组,OMT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结论OMT对DNFB所致小鼠ACD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增殖;OMT是一种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硝基氟苯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苦参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梁秀宇 关洪全 +3 位作者 刘文力 孙晓杰 李铁男 刘岩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研究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单味中药(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金银花)抗Ⅳ型超敏反应作用,探讨中药作用机理。方法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模型,观察中药对小鼠耳的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数... 目的研究常用治疗急性湿疹的单味中药(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金银花)抗Ⅳ型超敏反应作用,探讨中药作用机理。方法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模型,观察中药对小鼠耳的肿胀度、外周血白细胞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防风、甘草、地肤子、薏苡仁均可抑制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超敏反应性肿胀所造成的重量改变(P<0.05)。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小鼠耳部肿胀所造成的厚度改变,防风作用较明显。5种中药均可降低DNCB引起的白细胞总数升高,薏苡仁的作用最弱。防风、地肤子、薏苡仁均可使ACD小鼠模型升高的IL-4水平下降,且与DNCB模型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P<0.05)。甘草、金银花不能使IL-4下降。5味中药均显著提高下降的IFN-γ、sIL-2R的含量,防风、地肤子能明显提高IFN-γ的含量。结论中药抗Ⅳ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理与抑制白细胞总数、调节细胞因子及受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变应性接触性 防风 甘草 地肤子 薏苡仁 金银花
下载PDF
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春燕 李亚明 张巧艳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8年第3期172-174,共3页
目的研究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方法通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耳子、辛夷药对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合物,观察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 目的研究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方法通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耳子、辛夷药对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合物,观察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结果从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中测定出28种化合物,药对挥发油具有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结论苍耳子、辛夷药对挥发油能够对抗组胺、五羟色胺所致的皮肤过敏反应,其抗过敏成分与测定出的28种化合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子 辛夷 油类 挥发 碎片质谱法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下载PDF
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熊恺轩 曾耀英 +3 位作者 蔡小嫦 王通 肇静娴 易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7-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Ⅳ型变态反应)的效果。方法:将小鼠按给药不同分为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DEX)组,苯海拉明及生理盐水组,利用2 ,4 -二硝基氟苯诱发的小鼠左耳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动... 目的:探讨中药喘可治注射液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Ⅳ型变态反应)的效果。方法:将小鼠按给药不同分为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地塞米松(DEX)组,苯海拉明及生理盐水组,利用2 ,4 -二硝基氟苯诱发的小鼠左耳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动物模型,各组于第0d、1d致敏前2h ,第2d和第5d诱发前2h及诱发后6h腹腔注射给药,通过测量左耳厚度差、左耳重量差,体重差及观察左耳病理改变,比较不同剂量喘可治注射液之间以及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结果:喘可治注射液高、中、低剂量和DEX组小鼠左耳厚度及重量的增加,浸润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 <0 . 0 1) ;DEX组小鼠左耳红肿的程度虽稍低于喘可治组,但小鼠体重差与其它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 0 1) ;苯海拉明组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程度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结论:喘可治注射液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敏反应 迟发型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喘可治
下载PDF
布特软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被引量:7
8
作者 林蕾 许素玲 《现代实用医学》 2005年第7期439-439,447,共2页
目的评价布特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分别采用布特软膏外涂+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和VitB6软膏外涂+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及... 目的评价布特软膏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分别采用布特软膏外涂+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和VitB6软膏外涂+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的方法,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3%,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布特软膏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选择应用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特软膏 卡介菌多糖核酸 面部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糖皮质激素 外用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免疫机制 被引量:6
9
作者 魏若尧 赵作涛 +4 位作者 陈天成 刁颖 李挚 高虹 孙劲旅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6年第3期255-263,共9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由半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在过敏原接触皮肤后激发产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包含致敏期和激发期。在致敏阶段,半抗原和皮肤中的内源性蛋白组成具有免疫性的抗原蛋白...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是由半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在过敏原接触皮肤后激发产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包含致敏期和激发期。在致敏阶段,半抗原和皮肤中的内源性蛋白组成具有免疫性的抗原蛋白复合体,复合体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捕获后,随APCs从表皮迁移至淋巴结。随后,抗原蛋白复合体活化初始T细胞。活化的T细胞在淋巴结中增殖并分化成为抗原特异性效应T细胞并迁移至循环中。在激发阶段,效应T细胞被皮肤中的APCs再次激活,分泌多种化学介质并引起抗原特异性炎症反应。本文介绍ACD发展过程中的分子和细胞通路以及机制研究的新进展,探索肥大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在ACD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对现已建立的动物模型进行总结,讨论其特点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半抗原 抗原呈递细胞 肥大细胞 T淋巴细胞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S100A8/A9在3种常见皮肤炎症损伤模式中调控效应差异的研究
10
作者 胡梦瑶 李敏 +4 位作者 陈思涵 魏雪翠 陈宇杰 徐松 陈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44,共10页
目的研究皮肤光损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银屑病这3种常见皮肤炎症损伤模式中角质形成细胞S100A8/A9表达的调控效应差异。方法选取6~8周龄野生型C57BL/6JGpt小鼠分别进行以下几组实验:①使用单次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小鼠脱毛背部,构建... 目的研究皮肤光损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银屑病这3种常见皮肤炎症损伤模式中角质形成细胞S100A8/A9表达的调控效应差异。方法选取6~8周龄野生型C57BL/6JGpt小鼠分别进行以下几组实验:①使用单次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小鼠脱毛背部,构建皮肤光损伤模型(UVB组,n=4),对照组不照射(n=4)②使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涂抹小鼠右耳构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DNCB组,n=4),小鼠左耳涂抹基质对照(对照组,n=4);③小鼠脱毛背部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样皮炎模型(咪喹莫特组,n=4),对照组小鼠涂抹凡士林(n=4)。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皮肤样本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鼠背部表皮或耳部皮损中S100A8和S100A9的表达。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分别进行以下几组实验:①UVB组细胞接受单次50mJ/cm^(2)UVB照射,对照组不照射;②采用模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炎症环境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IFN-)(两者简称为TI)处理HaCaT细胞(TI组),对照组加人相应溶媒处理;③采用模拟银屑病样炎症环境的5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22、IL-1α、抑瘤素M和TNF-α,简称为M5]处理HaCaT细胞(M5组),对照组加人相应溶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测定S100A8和S100A9的转录、表达和胞外分泌水平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在皮肤光损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银屑病这3种炎症小鼠模型皮损组织中,S100A8、S100A9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这两种蛋白在银屑病样皮炎模型中增多更为显著。体外细胞实验中,单次UVB、TI和M5分别处理HaCaT细胞12h后S100A8、S100A9转录水平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处理24h后亦均高于相应对照组[S100A8、S100A9mRNA表达水平:UVB组比对照组分别为6.14±0.60比1.00±0.08,2.58±0.06比1.02±0.22,均P<0.01;T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S100蛋白质类 疾病模型 动物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银屑病 中波紫外线 皮肤光损伤 HACAT细胞 S100A8/A9
原文传递
慢性湿疹和皮炎126例不同患病部位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秋枫 杨维玲 张继刚 《华北国防医药》 2008年第2期23-24,共2页
目的:探讨湿疹和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不同患病部位致敏原的特点。方法:应用"瑞敏牌"斑贴试剂盒检测126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8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硫柳汞、... 目的:探讨湿疹和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接触性致敏原及其不同患病部位致敏原的特点。方法:应用"瑞敏牌"斑贴试剂盒检测126例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接触性致敏原。结果:列前8位的常见致敏原分别是硫酸镍、芳香混合物、硫柳汞、重铬酸钾、对苯二胺、甲醛、对苯类、卡巴混合物;引起面部湿疹和皮炎的致敏原主要为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对苯二胺,手部主要为硫柳汞、芳香混合物、重铬酸钾、对苯二胺,躯干、四肢主要为硫酸镍和硫柳汞,脐周主要为硫酸镍。结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慢性湿疹和皮炎患者的接触性致敏原,并发现不同部位皮炎和湿疹常见致敏原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斑贴试验 多化学品过敏
下载PDF
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抗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圆圆 阎春林 徐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4期3153-3156,共4页
目的研究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以Franz垂直扩散池进行Z-VAD-FMK的体外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透皮量。建立ACD小鼠模型;实验组分别以0.1、... 目的研究广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抑制剂Z-VAD—FMK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方法以Franz垂直扩散池进行Z-VAD-FMK的体外透皮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其透皮量。建立ACD小鼠模型;实验组分别以0.1、0.5、2.5及5mmol/L4种浓度的Z—VAD-FMK溶液外涂于ACD模型小鼠一侧耳背部;阴性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或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PBS外涂,每组6只小鼠。以耳肿度、双侧耳重量之差及组织切片中双侧耳双面距离之差为指标,观察Z-VAD-FMK对小鼠ACD的抑制作用;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耳皮损中自细胞介素2(IL-2)及1-干扰素(INF-1)的含量。结果在供给池为5mmol/LZ—VAD—FMK 200μl、接收池容积为4ml、有效扩散面积为1cm^2的条件下,Z—VAD—FMK6、12及24h的透皮率分别为2.15%、9.62%及12.85%。2.5mmol/LZ—VAD—FMK组小鼠耳肿度为(12.5±1.4)×10^-2mm,重量差为(3.2±0.3)mg,镜下距离差为(11.8±1.3)×10^-2mm,均低于阴性对照组[(19.1±2.0)×10^-2mm,(4.3±0.4)mg,(16.8±1.7)×10^-2mm,q=4.76,4.34,4.87,均P〈0.05]。2.5mmol/LZ—VAD-FMK组小鼠耳皮损中IL-2及INF-γ的表达均低于阴性对照组[IL-2:(148±10)pg/ml vs(205±18)pg/ml,t=2.205,P〈0.05;INF-γ(650±45)pg/ml vs(1030±58)pg/ml,t=2.375,P〈0.05]。结论广谱easpase抑制剂Z-VAD-FMK能够透过皮肤,并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抑制A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酶抑制剂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嫚丽 宋莉 +2 位作者 杨惠敏 石冬梅 毕玉磊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 评价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的65例急性发作期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脱敏等对症... 目的 评价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的65例急性发作期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脱敏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岩盐气溶胶疗法,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及IgE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的第1、2疗程症状体征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时间和分组有交互作用(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第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951、3.219,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IgE正常例数均较治疗前增多(χ^2=47.60、19.79,均P〈0.05),且治疗第2个疗程后观察组IgE正常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36,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较轻,均未影响疗程.结论 岩盐气溶胶疗法对职业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症状、体征、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及IgE的恢复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盐气溶胶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血嗜酸粒细胞
原文传递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苏向阳 季双双 赖维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CD25^+Foxp3^+T细胞在其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Th17细胞介导、促进炎症反应;BIO细胞通过IL-10依赖机制有负调节作用。一些黏附分子及其配基(PSGL-1等)和趋化因子(CCL21等)在发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 皮炎 免疫学 细胞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误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覃巍 杨文彪 +1 位作者 何家俊 阙冬梅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7期46-48,共3页
目的分析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DMLT)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DMLT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因全身水肿性红斑伴瘙痒、发热4 d入院。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予相应治疗无... 目的分析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DMLT)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DMLT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因全身水肿性红斑伴瘙痒、发热4 d入院。外院诊断为过敏性皮炎,予相应治疗无好转且渐加重,遂来我院。查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发病前曾在电镀厂工作并有三氯乙烯接触史,最终确诊DMLT。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抗过敏及对症支持治疗,1个月后皮疹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DML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药疹等多种皮肤疾病;接诊有红斑伴瘙痒、发热者,应考虑到本病可能,仔细询问病史,尤其是职业史,全面分析病情,仔细鉴别诊断,以及早诊断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三氯乙烯 误诊 药疹
下载PDF
苯烯莫德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BALB/c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佳丽 徐宏俊 +4 位作者 赵琰 孙青苗 马晓蕾 黄海艳 张建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54-658,共5页
目的 探讨苯烯莫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疗效.方法 用2,4-二.硝基氟苯对BALB/c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和激发,分别建立急性和慢性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无水乙醇组、苯烯莫德0.5%、1.0%、2.0%3个... 目的 探讨苯烯莫德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的疗效.方法 用2,4-二.硝基氟苯对BALB/c小鼠进行皮肤致敏和激发,分别建立急性和慢性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将实验小鼠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无水乙醇组、苯烯莫德0.5%、1.0%、2.0%3个不同剂量组、0.1%地塞米松组和0.1%他克莫司组(n=6).观察外用苯烯莫德的疗效,包括对小鼠耳廓肿胀程度(包括双耳质量差与厚度差的变化)、病理学改变及皮损组织炎症细胞计数的影响;用药结束时评价苯烯莫德的用药安全性.结果 在急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中,苯烯莫德在24 h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0.5%、1.0%、2.0%3个不同剂量组双耳质量差与基质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双耳厚度差与基质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接触性皮炎模型中,苯烯莫德可明显缓解耳部肿胀程度,0.5%、1.0%、2.0%3个不同剂量组苯烯莫德外用3周后,双耳质量差[(2.33±177;0.45) mg,(2.30±177;0.57)mg,(2.38±177;0.27) mg]与基质对照组[(3.73±177;0.33) mg]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双耳厚度差[(71.50±177;3.15)× 10^-3 mm,(75.50±177;3.02)×10^-3 mm,(69.50±177;2.59)×10^-3 mm]与基质对照组[(91.83±177;2.04)×10^-3 mm]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无论是急性接触性皮炎模型还是慢性接触性皮炎模型,3个不同剂量苯烯莫德均能显著降低耳部皮损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均P〈 0.01).结论 外用苯烯莫德对2,4-DNFB所致的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有抑制作用,对急性模型效果不明显;未监测到局部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烯莫德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与免疫耐受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继莺 王学民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年第3期180-182,共3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为主,少部分也可表现为I型变态反应的迟发相。机体的免疫系统一方面对抗外来的病原体和致敏原,同时发挥调节功能,控制过强的免疫反应,临床出现免疫耐受。Ⅳ型变态反应的免疫调节基础是CD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T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为主,少部分也可表现为I型变态反应的迟发相。机体的免疫系统一方面对抗外来的病原体和致敏原,同时发挥调节功能,控制过强的免疫反应,临床出现免疫耐受。Ⅳ型变态反应的免疫调节基础是CD4^+的T调节细胞,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发挥调节作用的主要为1型T调节细胞和2型T调节细胞。T调节细胞已成为免疫治疗及其评价的分子标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免疫 免疫耐受
下载PDF
警惕散发新发麻风病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如钧 张青元 +3 位作者 董浩德 朱晓利 张义取 石 玉 《临床误诊误治》 2002年第1期20-21,共2页
近年来,随着麻风发病率的下降,临床上麻风误诊的现象极为常见,但有关麻风误诊的文献报告不多.1993~1999年我市四县区经过麻风病防治(麻防)专业机构新确诊的麻风病人48例,其中31例误诊,误诊率64.6%.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1 ... 近年来,随着麻风发病率的下降,临床上麻风误诊的现象极为常见,但有关麻风误诊的文献报告不多.1993~1999年我市四县区经过麻风病防治(麻防)专业机构新确诊的麻风病人48例,其中31例误诊,误诊率64.6%.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中男22例,女9例;首发症状时年龄24~75岁,中位数年龄为46岁;确诊时年龄25~75岁,中位数年龄为47.5岁.31例中农业人口23例,非农业人口8例;病程平均为2.44年.1.2 诊断标准和分类①有皮损,并伴有浅感觉障碍及闭汗,或仅有一麻木区;②周围神经干或皮支神经粗大;③皮损组织切片内查到麻风杆菌;④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到特异性改变.以上4项中除第③点具有单独确诊意义外,余3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者,一般可确立诊断[1].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麻风控制规划化研究组的分类法,本组多菌型16例,少菌型1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病 诊断 误诊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神经炎 盘状红斑狼疮
下载PDF
“肤敏”膏抑制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静平 李庆生 李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2期389-390,共2页
目的:研究"肤敏"膏滋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DNFB和FITC分别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和6(IL-4、IL-6)的... 目的:研究"肤敏"膏滋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DNFB和FITC分别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和6(IL-4、IL-6)的水平及"肤敏"膏对4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口服不同剂量"肤敏"膏对4种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肤敏"膏对小鼠ACD疗效可能通过抑制Th1/Th2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细胞因子类 “肤.敏”膏
下载PDF
治疗接触性皮炎的中药筛选及其治疗机制探索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礴 吴铁 张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32-134,共3页
关键词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 中药 治疗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