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调控受体聚集的化学合成生物学策略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袁燕燕 陈慧芳 +2 位作者 杨思慧 王洪辉 聂舟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76,共24页
细胞表面受体的聚集和激活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和分化。鉴于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对健康和疾病的广泛相关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究细胞受体信号传递和激活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机制,进而在其基础... 细胞表面受体的聚集和激活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和分化。鉴于受体介导的细胞功能对健康和疾病的广泛相关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究细胞受体信号传递和激活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机制,进而在其基础上开发多样的分子工程策略操纵受体信号和细胞功能。随着化学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一系列分子工程工具被开发出来用于理性控制受体,使得人工受体激活更加简单、精准和多样化。本综述首先总结了涉及调节受体聚集控制的关键功能元件,包括分子识别、空间组织、动态和细胞选择性元件。随后介绍了这些高度可控的功能模块在动态聚集、特定响应性、时空分辨和高细胞选择性的精准控制受体聚集分子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强调了多种人工控制受体聚集的精准激活策略在细胞表型和命运操纵、免疫激活和活体组织修复方面的新兴应用。最后,本文从作用机理、元件工程、临床局限性、体内长效性等多个角度概述人工受体聚集策略当前面临的挑战和缺点。同时,本文也对其在疾病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合成生物学 受体聚集 元件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细胞调控
下载PDF
人工调控细胞表面受体聚集状态及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婧影 陈琛 +1 位作者 李娟 杨黄浩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2-900,共9页
从利用物理刺激和生物大分子诱导两个方面综述了人工调控细胞表面受体聚集状态的策略.前者是利用相应的纳米材料在光、磁场、温度等物理刺激作用下实现人工调控受体聚集;后者则利用包括蛋白/多肽类分子、核酸在内的生物分子的自组装对... 从利用物理刺激和生物大分子诱导两个方面综述了人工调控细胞表面受体聚集状态的策略.前者是利用相应的纳米材料在光、磁场、温度等物理刺激作用下实现人工调控受体聚集;后者则利用包括蛋白/多肽类分子、核酸在内的生物分子的自组装对其靶向识别的受体进行人工调控.系统介绍了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并阐述和展望了该领域现存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聚集 人工调控 功能 细胞表面
下载PDF
酸性鞘磷脂酶在工频磁场诱导受体聚簇效应中的作用
3
作者 李兴文 鲁德强 +1 位作者 姜槐 孙文均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6-519,共4页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聚簇与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ase)以及神经酰胺(ceramide)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 目的研究50 Hz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表面表皮生长因子(EGF)受体聚簇与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ase)以及神经酰胺(ceramide)之间的关系,探索工频磁场诱导细胞膜受体聚簇的可能机制。方法将人羊膜上皮细胞(FL)暴露于50Hz、0.4mT工频磁场15min,设立假辐照组和EGF阳性对照组,同时各组分别设立常规培养组、丙咪嗪(imipranfine)、二甲亚砜(DMSO)以及神经酰胺预处理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以抗体标记EGF受体。制片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聚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EGF阳性对照组和50Hz磁场处理组均能观察到明显的EGF受体聚簇现象;当以丙咪嗪预处理4h后,EGF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中受体聚簇现象明显减弱。而在丙咪嗪预处理后再加入神经酰胺预处理30min时,EGF阳性对照组和磁场处理组中受体聚簇现象又呈现明显的恢复。结论工频磁场诱导FL细胞膜表面EGF受体聚簇与A—SMase的活力密切相关,神经酰胺作为A—SMase的水解产物可能参与了工频磁场诱导的受体聚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磷脂酶类 鞘磷脂 受体聚集 神经酰胺类
原文传递
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研究——附80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苗青 薛玲 +3 位作者 李亮 吴伟利 傅向华 陈会强 《新医学》 2009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测定80例ACS患者[其中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45例]和同期5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ACS患者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测定80例ACS患者[其中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45例]和同期56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及血小板聚集率,并进行比较。P-选择素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四通道血小板聚集仪检测。结果:VAMI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0.4)%、(5.7±0.3)%、(67±10)%,UA组相应为(5.6±0.3)%、(5.5±0.4)%、(55±10)%,对照组相应为(2.6±0.3)%、(3.3±0.2)%、(46±8)%。AMI组和UA组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均为P<0.01),而AMI组上述3项指标的水平均较UA组高(P<0.05~0.01)。结论:ACS患者的P-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较正常人高,对上述3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ACS类型的筛选,早期发现AMI,以便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P-选择素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血小板聚集 早期干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