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中药治疗颈椎病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俊忠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0-12,共3页
目的 :为了解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椎病中药治疗效果影响的原因。方法 :自 1 996年 3月~ 1 999年 1 2月以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 34 5例 ,按“比值”法将每型颈椎病分为狭窄组和正常组 ,两组口服相同中药治疗。结果 :正常组治疗效果优于... 目的 :为了解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椎病中药治疗效果影响的原因。方法 :自 1 996年 3月~ 1 999年 1 2月以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 34 5例 ,按“比值”法将每型颈椎病分为狭窄组和正常组 ,两组口服相同中药治疗。结果 :正常组治疗效果优于各型狭窄组 ( P<0 .0 5 )。结论 :推断可能是狭窄组较正常组神经根周围及硬膜外腔压力高 ,血流淤滞 ,静脉怒张和微循环障碍显著 ,血肿和炎症反应明显。两组改善微循环和降低静脉怒张的效果可能存在差异。狭窄组较正常组难以使 MRI显示的间盘突出物影像中的血肿、炎症反应减轻和消失 ,也不利于改善神经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椎病 “比值法”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颈椎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义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5-627,共3页
临床上,颈椎疾病种类很多,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不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退变等因素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OPLL)、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钙化、颈椎骨折、脱位或骨折并脱位、无骨折脱位放射学征象的颈... 临床上,颈椎疾病种类很多,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不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退变等因素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OPLL)、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钙化、颈椎骨折、脱位或骨折并脱位、无骨折脱位放射学征象的颈髓损伤等,严重者常需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外科手术 入路选择 发育椎管狭窄 并发 无骨折脱位 椎间盘突出 防治 椎后纵韧带
原文传递
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董春科 周峻 +5 位作者 王延雷 韦竑宇 杨峰 移平 唐向盛 谭明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为分2组,其中前后联合组16例采用一... [目的]比较一期前后路与单纯后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为分2组,其中前后联合组16例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联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纯后路组15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颈椎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行影像检查,测量Pavlov比值、脊髓缓冲空间、K-line阳性率。[结果]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联合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单纯后路组(P<0.05);前后联合组术中平均出血量略多于单纯后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8.48±4.69)个月,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P<0.05)。虽然术前两组间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各节段(C37)Pavlov比值和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各节段(C37)的Pavlov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前后联合组患者各节段(C37)脊髓缓冲空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后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K-line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前后联合组的K-line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纯后路组(P<0.05)。[结论]采用一期前后路手术较单纯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发育性椎管狭窄能够获得更大减压效果,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后纵韧带骨化 发育椎管狭窄 前后路联合手术 单纯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后脊髓后移的MRI测量及具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林建聪 王少波 +1 位作者 郑亚才 王圣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4-225,共2页
Harabayashi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式易掌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在国内已广泛应用。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Harabayashi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术式易掌握、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在国内已广泛应用。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采用该术式治疗颈脊髓压迫症患者312例,其中影像资料完整并且获得随访者62例。为了探讨术后脊髓后移情况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我们对这部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术 MRI测量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临床意义 椎后纵韧带骨化 发育椎管狭窄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原文传递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邹宇炜 张秀琴 +1 位作者 王亚琦 杨新明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2期24-25,共2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比值法对70例正常人和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侧位片进行统计学测量与比较,研究范围从C3~C7。结果:C3~C7正常组与颈椎病组的椎管中矢径比值有显著性差异。结... 目的:进一步探讨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比值法对70例正常人和11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X线侧位片进行统计学测量与比较,研究范围从C3~C7。结果:C3~C7正常组与颈椎病组的椎管中矢径比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椎病 发育椎管狭窄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血清差异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卜献忠 卜保献 +5 位作者 许伟 李智斐 杨汉立 王微微 周劲衍 钟远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04-1711,共8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气虚血瘀证是脊髓型颈椎病各种中医证型中的主要证型。然而,用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早期诊断蛋白组学标志物未见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血清蛋白组学差异质,寻找并鉴定两者之间的潜在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气虚血瘀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验组)血清9例、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照组)血清9例,选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TMT)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以此寻找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与结论:①TMT技术共筛选出有意义差异蛋白1027种,最终鉴定出显著性差异蛋白89种(P<0.05),其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α-肌动蛋白4、α-肌动蛋白1、细胞分裂控制蛋白42同系物、整合素连接蛋白激酶、Β-肌动蛋白等45种蛋白表达上调;纤维连接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纤维蛋白原α链、纤维蛋白原β链等44种蛋白表达下调;②基于GO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参与了信号受体结合、激酶结合、蛋白激酶活性、整合素结合、肌动蛋白丝结合等分子功能;③KEGG通路分析,筛选20条主要共同差异信号/代谢通路,分别为粘着斑、紧密连接、Rap1信号通路、血小板活化、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等信号通路;④PPI分析表明,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ILK,FGA,FGB,FGG,FN1,CDC42,ACTN1,ACTN4,ACTB等位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节点,且与骨生成与破坏系统、神经系统、凝血系统、细胞炎症等系统关系密切;⑤结论:采用TMT联合LC-MS/MS技术成功筛选出了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质,明确了ILK、FN1、CDC42、ACTN4是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向脊髓型颈椎病转化的特异性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脊髓型椎病 蛋白组学 TMT技术 差异蛋白 血清特异标志物
下载PDF
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并发育性椎管狭窄后路手术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金望 蒋涛 林炎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07-1408,共2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患者34...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治疗的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病患者34例,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应用JOA评分和Nurick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按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术前及术后复查颈椎CT比较测量术前、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显示术后颈椎椎管矢状径较术前明显扩大(P〈0.01);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 MCSM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行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型+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术减压效果好,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脊髓型椎病 发育椎管狭窄 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 块状珊瑚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影像学评估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8
作者 来佳辉 李宗阳 +3 位作者 简磊 张新胜 杨彬 罗建平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6143-6144,F0003,F0004,共4页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DCS)的概念是Hinck等[1]于1964年首先提出的,以区别于退变性颈椎管狭窄。DCS是指在颈椎的发育过程中,因某些因素导致椎弓发育过短,椎管矢状径较正常狭窄,使脊髓及脊神经根受...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DCS)的概念是Hinck等[1]于1964年首先提出的,以区别于退变性颈椎管狭窄。DCS是指在颈椎的发育过程中,因某些因素导致椎弓发育过短,椎管矢状径较正常狭窄,使脊髓及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2],从而导致相应临床症状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DCS是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基础因素,椎管狭窄可能会压迫脊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影像诊断 综述
下载PDF
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来佳辉 罗建平 +6 位作者 张新胜 李宗阳 简磊 万顺 王展 史家兴 王怀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05-612,共8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D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采用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66例。根据颈椎侧位X线片是否存在连续3个节段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分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DCS)组(30例),其余纳入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non-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canal stenosis group,NDCS)组(36例)。其中DCS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48.4±10.1岁;NDCS组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8.8±7.3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随访39.0±2.1个月,NDCS组随访39.2±1.9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曲度(C2~C7 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对比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优良率。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DCS组1例,NDCS组2例),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消失。DCS组手术时间78.2±10.4min、术中出血量32.3±5.1ml;NDCS组手术时间76.7±10.7min、术中出血量30.5±5.5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组JOA评分术前为7.63±1.50分,术后3个月为12.73±1.41分,术后1年为13.83±1.58分,末次随访时为15.03±1.73分;NDI术前为(38.42±5.90)%,术后3个月为(19.89±2.25)%,术后1年为(13.67±2.99)%,末次随访时为(4.83±3.66)%。NDCS组JOA评分术前为8.08±1.86分,术后3个月为12.97±1.70分,术后1年为13.97±1.59分,末次随访时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脊髓型椎病 发育椎管狭窄
下载PDF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明海 张建湘 +2 位作者 杨庆国 申才良 江曙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85-86,共2页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 3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 ,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 3~ 36月 ,平均 13个月。JOA评分明显改...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 36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采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 ,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以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 3~ 36月 ,平均 13个月。JOA评分明显改善 ,缓解率达 72 .2 %。无脊髓损伤、颈椎畸形、“再关门”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认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脊髓型椎病 单开门 椎管扩大成形术
下载PDF
颈椎后路保留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学忠 张东林 《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韧带复合体 椎后路 临床应用 椎管扩大成形术 发育椎管狭窄 椎后纵韧带骨化 脊髓型椎病 传统术式 神经根受压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曹凯 舒勇 +3 位作者 韩智敏 稂明业 黄山虎 高志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0期765-768,共4页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DCS合并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组:32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以MP 30mg/k...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合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2例DCS合并CSM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MP分为2组,MP组:32例,术中脊髓减压前30min以MP 30mg/kg静滴(15min内滴完),45min后继以5.4mg/kg/h维持用药23h;对照组:30例,术中脊髓减压前给予地塞米松15mg静脉点滴,术后地塞米松10mg静滴×3d。术后3d、7d、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观察统计并发症。结果:术后3d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时MP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8.43±9.89)%、(49.67±11.45)%,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77.32±11.24)%、(61.65±10.42)%(P<0.05),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81.12±10.42)%、(70.45±9.22)%(P<0.05),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83.15±8.57)%、(81.77±11.61)%(P>0.05)。术后对照组有4例出现肩痛,MP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DCS合并CSM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MP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近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未增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发育椎管狭窄 脊髓型椎病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人群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13
作者 卜献忠 钟远鸣 +5 位作者 卜保献 李记天 汪利合 李慧英 杨汉立 许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5432-5439,共8页
背景:正常健康人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寻找并鉴定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血清9例、健康正常人... 背景:正常健康人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尚未完全明确。目的:寻找并鉴定气虚血瘀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分别采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血清9例、健康正常人群血清8例,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串联质谱标签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筛选2组人群血清的差异蛋白及鉴定,使用Western Blot法对肌球蛋白轻链3(MYL3)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1)串联质谱标签技术:共鉴定出61个差异蛋白(P <0.05),其中与健康正常人群组比,补体成分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等14种差异蛋白明显上调,而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47种差异蛋白明显下调;(2)基因富集分析: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染色体组织、线粒体膜组织、肌肉系统过程的调节等分子功能;(3)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共同差异蛋白中补体C1q受体、载脂蛋白A4、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8、肌球蛋白轻链3、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核仁磷酸蛋白1等38种位于功能网络节点,且与颈椎骨能量代谢、骨细胞产生、破骨细胞的形成等系统关系密切;(4)运用Western Blot法对主要差异蛋白肌球蛋白轻链3进行验证:其验证结果与蛋白组学结果相一致;(5)结论:通过绝对定量技术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发现健康正常人群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之间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并初步推测肌球蛋白轻链3可能是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气虚血瘀证)人群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气虚血瘀证 串联质谱标签 血清蛋白标志物 蛋白组学
下载PDF
无症状中国人颈椎Torg-Pavlov比值的分布及意义
14
作者 吴尧 梁杰 +2 位作者 伍伟飞 张美龄 宋珂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859-1868,共10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中国人颈椎椎管及椎体矢状径的正常值的分布及其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DCS)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9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的2000名患者,年... 目的:探讨无症状中国人颈椎椎管及椎体矢状径的正常值的分布及其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al cervical spinal stenosis, DCS)的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2年9月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的2000名患者,年龄15~87岁,在X线片上测量C2~C7的颈椎管矢状径(sagittal developmental diameter of the cervical canal, SDD)、颈椎体矢状径(antero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VB),计算Torg-Pavlov比值(颈椎管矢状径/颈椎体矢状径),分析了C2~C7颈椎管矢状径的变化趋势。结果:纳入2000名无症状中国人参与研究,其中男性1155名,女性845名,平均年龄41.3岁。C2~C7的颈椎管矢状径分别为21.59 mm、17.93 mm、17.60 mm、18.05 mm、18.52 mm、18.12 mm,C2~C7的颈椎体矢状径分别为16.63 mm、18.52 mm、18.47 mm、18.48 mm、19.03 mm、19.69 mm。C2~C7的Torg-Pavlov比值分别为1.31、0.98、0.96、0.99、0.98,0.93。结论:结果显示在无症状中国人中C2椎管矢状径最大,C2~C4逐渐减小,C5~C7逐渐增大。当C3~C7的Torg-Pavlov比值分别小于0.76、0.74、0.76、0.77、0.73时可诊断各节段的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Torg-Pavlov比值 状人群 发育椎管狭窄
下载PDF
改良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86例报告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涛 崔彦彬 +3 位作者 张培林 李伟 程增银 牛占岭 《河北医药》 CAS 2007年第7期722-723,共2页
关键词 椎后路单开门手术 发育椎管狭窄 椎后路单开门术 后纵韧带骨化 改良 黄韧带骨化 退行改变 椎管扩大术
下载PDF
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欧裕福 李新 +3 位作者 韦敏克 韦建勋 梁斌 丘德赞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7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 目的比较观察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9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采用钛板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丝线悬挂,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症状改善情况JOA评分,末次随访术后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术后测量颈椎曲度的改变,轴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情况。结果经术后6个月~3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62.5±16.0)%,对照组为(5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板开门角度为(43.6±3.5)°,对照组为(40.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脊髓平均后移距离(2.97±1.8)mm,对照组为(2.96±1.7)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8.6±4.8)°,与术前(18.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颈椎曲度为(17.0±5.6)°,与术前(19.9±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为1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结论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皆为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但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钛板固定术更能降低术后再关门及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椎管成形术 单开门 钛板
下载PDF
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3期1746-1747,共2页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非手术组(Ⅰ组)、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Ⅱ组)各40例,比较两组临...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非手术组(Ⅰ组)、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Ⅱ组)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手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JOA改善率(RIS)分别为10%、4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发育椎管狭窄
下载PDF
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子祯 王成江 +2 位作者 张静 宋世江 张玉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8-259,共2页
脊髓型颈椎病(CSM)多需手术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受压者多行后路手术;1~2个节段受压且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者选择前路手术,而合并DCS者则主张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3]。自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或分期后前入... 脊髓型颈椎病(CSM)多需手术治疗。3个或3个以上节段受压者多行后路手术;1~2个节段受压且不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者选择前路手术,而合并DCS者则主张后前联合入路手术[1~3]。自2002年8月~2008年7月我科采用一期或分期后前入路手术治疗CSM合并DCS患者31例,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脊髓型椎病 手术治疗 联合入路 后路手术 前路手术 DCS CSM
下载PDF
颈椎后路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治疗重度颈椎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雁春 刘军 +3 位作者 陈语 王琪 于海龙 项良碧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年第4期202-206,共5页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9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半椎板...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9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间盘钙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前路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板螺钉内固定术。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改善率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和颈椎弧度的变化。结果术中,1例患者发生脊髓损伤,1例患者出现术中食管浆膜层损伤,4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术后,1例患者出现后路切口感染,10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牵拉症状,1例患者发生钛网下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颈椎前凸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1年、2年、3年间比较,颈椎前凸无明显变化。结论颈椎后路半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并钙化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及颈椎前凸丢失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椎管狭窄 选择减压 锥间盘钙化 椎前后路
下载PDF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阿海 关炳瑜 +2 位作者 李怀玮 雷登强 韩翔 《颈腰痛杂志》 2018年第4期525-526,共2页
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 [2]。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 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 [2]。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外伤因素易引发脊髓受损,颈椎前路融合术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可再次压迫神经产生脊髓病或神经根病[3]。然而目前有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展开了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退行病变 椎前路融合术 发育椎管狭窄 邻近节段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