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本质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强建周 赵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通过对教育本质研究的宏大历史的梳理,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反思与构建。研究表明,新时期教育本质研究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对于本质主义者而言,研究取向应该是从本质追问走向问题克服;对于反... 通过对教育本质研究的宏大历史的梳理,运用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反思与构建。研究表明,新时期教育本质研究面临着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对于本质主义者而言,研究取向应该是从本质追问走向问题克服;对于反本质主义者而言,研究取向应该是从专事拆解走向理性批判。遵循从多元到回归的模式,是未来教育本质研究的理性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本质 教育理论 本体论 本质
下载PDF
通向“文学空间”的作品及作家——莫里斯·布朗肖的卡夫卡批评
2
作者 薛蕊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6期25-28,共4页
莫里斯·布朗肖的卡夫卡批评,是基于其“文学空间”概念的批评实践。布朗肖从卡夫卡文本内部人物的死亡状态、作品在世存在的孤独状态、卡夫卡本人作为写作者的“第三世界”生存三个维度,展开卡夫卡批评。一方面在本雅明、阿多诺、... 莫里斯·布朗肖的卡夫卡批评,是基于其“文学空间”概念的批评实践。布朗肖从卡夫卡文本内部人物的死亡状态、作品在世存在的孤独状态、卡夫卡本人作为写作者的“第三世界”生存三个维度,展开卡夫卡批评。一方面在本雅明、阿多诺、希利斯·米勒等形成的卡夫卡批评传统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对卡夫卡及作品多层面的批评与研究,布朗肖论证了“文学空间”这一反本质的文学本体论存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文学空间 卡夫卡 本质 孤独性
下载PDF
一个“白痴”,在反本质的城市里游荡——张柠《三城记》读札 被引量:1
3
作者 翟业军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一、必须写出一个当下来张薇祎对顾明笛说,当下最好的作家都在写乡村,他们是童话作家、故事大王,他们丧失了现实感,一写到自己所置身的城市就捉襟见肘。接着,她笃定地说:"我觉得你可以写。"她以为她和他互有情愫,走到一起,只... 一、必须写出一个当下来张薇祎对顾明笛说,当下最好的作家都在写乡村,他们是童话作家、故事大王,他们丧失了现实感,一写到自己所置身的城市就捉襟见肘。接着,她笃定地说:"我觉得你可以写。"她以为她和他互有情愫,走到一起,只需再多一点时间、机缘和勇气,所以,这段话是陈述,更是期许,是煽动。自负的她不到幻灭都不会懂得,她对他的煽动就跟对他的爱情一样无望,犹如在水泥地里种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大王 本质 现实感 幻灭
原文传递
技术哲学的转向
4
作者 柳锐敏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4期49-50,共2页
哲学从雏形发展到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古代到现代,它是呈阶段性的发展态势的。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本体论阶段,二是近代认识论阶段,三是近代人类学阶段。伴随着从本体论到后来的人类学的转变,哲学也相应地经历了三种转向... 哲学从雏形发展到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古代到现代,它是呈阶段性的发展态势的。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古代本体论阶段,二是近代认识论阶段,三是近代人类学阶段。伴随着从本体论到后来的人类学的转变,哲学也相应地经历了三种转向,分别是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以及技术转向。这里是通过对技术工具论、技术实体轮、技术建构论以及综合技术观进行简要分析来理解技术哲学的转向,并进一步去分析技术哲学转向后,技术哲学在新时代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转向 本质 本质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瓦解及其理论回应
5
作者 雒新艳 孙洲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36-38,共3页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张打破理性原则确立的连续性、方向性和秩序性,以无中心、反本质、偶然性的断裂片段搭建历史。它从两个层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推翻普遍性的本质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斩...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主张打破理性原则确立的连续性、方向性和秩序性,以无中心、反本质、偶然性的断裂片段搭建历史。它从两个层面瓦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根基:推翻普遍性的本质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共同理想成为空中楼阁;斩断连续性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路径成为呓语梦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观超越先验本质逻辑规范历史的形而上作法,可破解后现代主义历史观的虚无主义倾向。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生成本质、本质历史异化、逻辑重塑本质、本质现象统一过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方可确立,并具有到达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片断 实践本质 共同理想 现实路径
下载PDF
谈文学的“本质”与“反本质”
6
作者 陈德献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2期95-96,共2页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休,逐渐出现了文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本质主义者,遵从历史的惯例,旨在追求文学的本质,探求文学的真理,努力概括出文学唯一的、终极的定义;反本质...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在文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休,逐渐出现了文学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观念的尖锐对立。本质主义者,遵从历史的惯例,旨在追求文学的本质,探求文学的真理,努力概括出文学唯一的、终极的定义;反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话语的实践,是话语的建构,旨在追求文学的多元化和多变的状态,努力消除文学的本质观念。通过对文学本质观与反本质观的历时评述,我们可概括出关于文学的一些普遍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本质 本质
下载PDF
第三代顽主的终极关怀——试论《看上去很美》中儿童视角和人称转换的叙事效果
7
作者 吴建隆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5期107-109,共3页
王朔的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一反以往"痞子文学"式的创作手法,以作者亲生经历的童年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从不到四岁进入保育院到八岁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童年应该是人们最美丽的回忆,然而在王朔的笔下,那段时光却... 王朔的长篇小说《看上去很美》一反以往"痞子文学"式的创作手法,以作者亲生经历的童年生活为视角,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从不到四岁进入保育院到八岁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童年应该是人们最美丽的回忆,然而在王朔的笔下,那段时光却是带有深深刺痛感的内心成长历程。在儿童视角和人称的频繁转换之下,小说体现出的问题显得更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效果 自由精神 本质 讽刺
下载PDF
浅谈艺术的传统定义、反本质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本质——以电影艺术为例
8
作者 邓正燕 《戏剧之家》 2014年第14期86-86,99,共2页
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古今中外各有不同,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艺术分为七大门类,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美术、戏剧、电影"。而对这些艺术的定义则千变万化,许多哲人和学者对艺术的传统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我... 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古今中外各有不同,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艺术分为七大门类,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美术、戏剧、电影"。而对这些艺术的定义则千变万化,许多哲人和学者对艺术的传统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艺术的传统,和传统的艺术之间有相辅相成的链接,而所谓的反本质主义和新媒体本质主义则又是另外一个宽泛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定义 本质 新媒体
下载PDF
历史人类学视域下赣南采茶戏的传统与变迁 被引量:5
9
作者 樊凤龙 马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6-101,共6页
赣南采茶戏所表现出的传统与文化变迁的轨迹,体现着客家文化构建与变动的历史特征。作为汉民族移民文化的一种,在时间潮流与社会动态的促进下,赣南采茶戏传统的形成是赣南客家民系的现实性选择;同时,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地传播与在地化,... 赣南采茶戏所表现出的传统与文化变迁的轨迹,体现着客家文化构建与变动的历史特征。作为汉民族移民文化的一种,在时间潮流与社会动态的促进下,赣南采茶戏传统的形成是赣南客家民系的现实性选择;同时,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地传播与在地化,赋予采茶戏民俗性和文化象征性内涵,进而推动该戏曲文化表演语境的动态转移与表演文本的形式扩充。当下,赣南采茶戏不能仅限于表面的、一元化的研究,更应从多维度出发,从历史文本与文化表象着手去探寻更加深层的语法逻辑结构,对其曲文化变迁过程中产生的本质属性、族性问题给予更多的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采茶戏 客家文化 传统构建 历史变迁 文化本质
下载PDF
“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5期92-98,共7页
近年来,儿童文学学术界出现了反本质论这一重要学术动向。对反本质论者的学术研究展开富于学理的深入讨论,这是谋求儿童文学学科的学术深化的一个契机。借鉴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哲学方法,不针对本质论和反本质论作孰是孰非的... 近年来,儿童文学学术界出现了反本质论这一重要学术动向。对反本质论者的学术研究展开富于学理的深入讨论,这是谋求儿童文学学科的学术深化的一个契机。借鉴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哲学方法,不针对本质论和反本质论作孰是孰非的理论论证,而是对"反本质论"这一工具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具体考察,揭示当下的反本质论者在中国儿童文学史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上出现的学术失据状况,以期引起学界对反本质论的负面学术效果的反思,并倡导学界保持凝视、谛视、审视这三重学术目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 效果 学术失据
下载PDF
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探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中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当代的文学反本质论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重新提出了文学本质论为何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需要从存在论层面对文学本质论的内涵及其可能性进行探讨。文学的本质指涉文学存在,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存在的理论阐释。文学本质论... 当代的文学反本质论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重新提出了文学本质论为何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需要从存在论层面对文学本质论的内涵及其可能性进行探讨。文学的本质指涉文学存在,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存在的理论阐释。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首要课题、文艺学的元理论。文学本质论奠基其中的存在论区域显示为"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是"和"文学是"三个区间的区分着的统一。对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区域的清查,使形形色色的文学本质论的合法性根据及其边界得以洞察,从而使具体形态的文学本质论的本质性力量得以释放,文学理论研究乃至文学研究由此才得到源始的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的本质 文学存在 文学研究 文学本质
下载PDF
认知美学的狭隘视野——李志宏反本质论使认知美学变得褊狭、错乱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弓 张玉能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5期115-119,共5页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自诩为"科学化"和"科学性",自以为"明白易懂"。可是,李志宏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后面邯郸学步,以狭隘的视野建构认知美学,使得认知美学变得褊狭、错乱。认知美学偏执于单一的... 李志宏的认知美学自诩为"科学化"和"科学性",自以为"明白易懂"。可是,李志宏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后面邯郸学步,以狭隘的视野建构认知美学,使得认知美学变得褊狭、错乱。认知美学偏执于单一的认识论美学,没有本体论根据,成了无根的浮萍;认知美学只承认"知觉模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美的本质"的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范导和规范作用,成了片面的经验论美学;认知美学片面追求"科学主义",丧失了人文精神,把人文科学的美学错乱为纯粹的自然科学。由此可知,认知美学不利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美学 本质 认识论美学 经验论美学 自然科学
下载PDF
“文学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琳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9-50,共2页
"文学性"问题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母题。本文试图换一种思路思考,从"文学之真"、"文学之善"、"文学之美"三个维度重新探索了文学性。在本文中认为文学性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它包括了过程与意义、手... "文学性"问题是文学研究领域的母题。本文试图换一种思路思考,从"文学之真"、"文学之善"、"文学之美"三个维度重新探索了文学性。在本文中认为文学性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它包括了过程与意义、手段与目的、本体与客体的融合。它既是作家伟大心灵的艺术化、形象化、文本化的最终展示,也是作家灵魂实现"文学之真"、"文学之善"、"文学之美"的交融升华并最终凝聚为语言文本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本质 本质 文学之真 文学之善 文学之美
下载PDF
萨义德在台湾 被引量:1
14
作者 单德兴 《华文文学》 2011年第5期23-30,共8页
本文从中文世界的立场出发,根据萨义德有关"理论之旅行"的理念,以译者、学者以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呈现本世纪初萨义德在台湾翻译、流传与接受的情形,相当程度反映了萨义德作品最初进入中文世界的情境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本文从中文世界的立场出发,根据萨义德有关"理论之旅行"的理念,以译者、学者以及文化生产的角度,来呈现本世纪初萨义德在台湾翻译、流传与接受的情形,相当程度反映了萨义德作品最初进入中文世界的情境及其在文化史上的意义。文中评介了萨义德若干重要观念,如理论旅行,代表/再现,开始,反本质论,世俗的批评,从属关系与认属关系,现世性,混杂性,文化与帝国主义,地理,抗拒,后殖民主义,反后现代主义,批评,知识分子等,并且试图将这些观念连结上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义德 翻译 理论旅行 代表/再现 开始 本质 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
下载PDF
为“文化五四”辩护——两个“五四”的不同境遇与价值差异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福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94,共8页
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处实际上有两个"五四"——1917年开始的"文化五四"和1919年开始的"政治五四"。两个"五四"的历史境遇和当下价值是不同的。"政治五四"始终受到中国主要政治力量的肯... 中国现代史的起点处实际上有两个"五四"——1917年开始的"文化五四"和1919年开始的"政治五四"。两个"五四"的历史境遇和当下价值是不同的。"政治五四"始终受到中国主要政治力量的肯定,而"文化五四"则从最初开始就一直受到愈来愈激烈的否定。对于"文化五四"的否定来自于其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本质,而其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构成是对于传统重负的一种反应,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一种运作策略,因此"文化五四"的反传统激进主义本质也就具有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文化五四 政治五四 历史境遇 传统本质 价值差异
原文传递
“价格联盟”的反竞争本质分析
16
作者 张路路 钱进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35-38,共4页
本文尝试分析“价格联盟”产生的原因、厘定其本质,说明其社会危害性以及国外相关立法和规制,针对我国当前就这一问题的立法状况和完善提出意见。
关键词 价格联盟 竞争本质 社会危害性 立法 垄断 中国 市场价格 市场经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