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地震诱发罐滩滑坡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建军 巨能攀 +1 位作者 李果 黄润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年第2期92-96,共5页
安县罐滩滑坡由汶川地震诱发形成,发育于存在软弱基座的反倾斜坡中,体积达468×104m3。罐滩滑坡由"5.12"汶川地震及当晚暴雨诱发形成,发生时间滞后地震8 h,是典型的地震后效型滑坡。滑坡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上盘,自然斜... 安县罐滩滑坡由汶川地震诱发形成,发育于存在软弱基座的反倾斜坡中,体积达468×104m3。罐滩滑坡由"5.12"汶川地震及当晚暴雨诱发形成,发生时间滞后地震8 h,是典型的地震后效型滑坡。滑坡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上盘,自然斜坡走向与断裂带近平行,水平距离约400 m,前山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从坡体下部通过,并形成底部泥岩和上部白云岩的分界线。调查和分析表明,下软上硬的坡体结构是滑坡产生的基础,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背景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强烈的地面震动和高强度暴雨是导致产生滑坡的根本因素。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自然斜坡的压缩-倾倒变形、震后滑面贯通阶段、滑坡整体破坏阶段。滑坡体形成沿河长400 m,纵向长880 m,平面面积1.82×105m2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雎水河形成罐滩堰塞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罐滩滑坡 形成机制 斜坡 压缩
原文传递
顺倾及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反应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2
作者 王通 刘先峰 +4 位作者 袁胜洋 蒋关鲁 胡金山 邵珠杰 田士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501,共13页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反倾斜坡的抗震性能显著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裂-剪切-隆起-滑移型破坏,反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伸-弯曲-倾倒-崩塌型破坏;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随震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在地震波幅值为0.4g~0.7g时出现反复震荡现象;顺倾斜坡存在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反倾斜坡存在高程放大效应,其内部的加速度响应大于坡表。边际谱识别显示:顺倾斜坡的边际谱幅值(peak of marginal spectrum amplitude,简称PMSA)突变在坡腰上部最显著,说明该位置附近地震波的能量损失最大,反映出顺倾斜坡在坡腰上部附近形成了滑动破坏面;反倾斜坡的PMSA在坡肩处降低得最为显著,反映出坡肩部位损伤最为严重,易发生局部崩塌破坏。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能够较好地吻合,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结构类型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失稳破坏模式,为川藏铁路的安全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斜坡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加速度峰值(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简称PGA)放大系数 破坏模式 损伤识别
下载PDF
澜沧江中上游反倾斜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及斜坡易倾倒几何模型研究
3
作者 霍秉尧 宁奕冰 +3 位作者 唐辉明 彭建兵 申艳军 马鹏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5-1056,共22页
倾倒是反倾岩质斜坡常见的失稳类型,其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各类因素对反倾斜坡倾倒变形的影响程度及其对变形模式的控制作用,本文以澜沧江中上游反倾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反倾斜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体系,结合离散元数值... 倾倒是反倾岩质斜坡常见的失稳类型,其变形破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探究各类因素对反倾斜坡倾倒变形的影响程度及其对变形模式的控制作用,本文以澜沧江中上游反倾岩质斜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反倾斜坡倾倒变形影响因素体系,结合离散元数值模拟试验结果及改进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斜坡几何特征参数为输入,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理论对研究区反倾斜坡倾倒变形易发几何模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反倾斜坡的几何特征参数敏感性最高,水平构造应力次之,岩体力学参数敏感性最弱。(2)反倾斜坡的变形量与变形深度与上下坡角呈正相关,变形深度与岩层倾角呈正相关,但变形量随岩层倾角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3)研究区内的反倾斜坡存在4种变形模式:稳定斜坡、潜在变形斜坡、浅层倾倒斜坡及深层倾倒斜坡。(4)在研究区内,岩层倾角小于57°的斜坡总体保持稳定;超过57°有产生浅层倾倒变形的可能;超过63°时有产生深层倾倒的可能;达到81°,岸坡普遍产生倾倒变形。本研究成果可为此类斜坡变形体的野外早期识别与灾害危险性评估提供可靠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UDEC 改进灰色关联分析 敏感性分析 倒变形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演化路径的反倾斜坡变形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谢良甫 张佳琪 +1 位作者 谭顺利 王博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49,共5页
从稳定性演化路径角度分析反倾斜坡倾倒变形演化特征。首先,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倾斜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Sarma法计算反倾斜坡稳定性系数;然后,通过变化倾倒条块数和倾倒角度,插值得出反倾斜坡稳定性响... 从稳定性演化路径角度分析反倾斜坡倾倒变形演化特征。首先,在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察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倾斜坡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Sarma法计算反倾斜坡稳定性系数;然后,通过变化倾倒条块数和倾倒角度,插值得出反倾斜坡稳定性响应云图,分析稳定性演化路径及对应的变形演化特征;最后,分析库水等外因作用下反倾斜坡稳定性演化路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反倾斜坡倾倒变形前期变形方式表现为以倾倒条块数增加为主,条块倾倒倾角增加较缓慢;进入拐点后,其变形将发生较明显转变,表现为倾倒条块数和倾倒角度同步快速增加;库水等外因对反倾斜坡稳定性降低较明显,但对稳定性演化路径的改变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 倒变形 倒条块 演化路径
下载PDF
汶川地震诱发干河口巨型反倾滑坡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果 黄润秋 +2 位作者 巨能攀 赵建军 贾俊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8-121,共4页
以汶川地震诱发的干河口巨型滑坡为例,基于现场调查,通过调研滑坡结构和滑动后揭露的地貌特征,研究分析了滑坡的成因机理、破坏过程及运动特性,为同类灾害预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强震诱发滑坡 震裂 斜坡 成因机理
下载PDF
地震荷载作用下二元结构反倾开挖斜坡的变形破坏模型试验 被引量:1
6
作者 阿发友 孔纪名 倪振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0-25,共6页
选取彭州市龙门山镇王家坪滑坡所处斜坡作为二元结构反倾开挖损伤斜坡的典型实例,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破坏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开挖加剧了斜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从破坏形式来看,反倾斜坡的坡变形破坏分为2个... 选取彭州市龙门山镇王家坪滑坡所处斜坡作为二元结构反倾开挖损伤斜坡的典型实例,进行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变形破坏的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开挖加剧了斜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从破坏形式来看,反倾斜坡的坡变形破坏分为2个部分,一为浅表覆盖层的整体滑动,二为反倾岩层受浅表覆盖层滑动牵引而发生倾倒—崩塌,与野外调查结果吻合。从整个变形破坏过程来看,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地震初始阶段(浅表覆盖层与基岩接触面逐渐贯通过程)—浅表覆盖层滑动启动阶段—浅表覆盖层全面滑动及基岩牵引—倾倒阶段。试验重现和揭示了斜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结构斜坡 开挖 地震荷载 变形破坏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演化特征离心机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7
作者 穆成林 张御阳 +3 位作者 裴向军 马浩 周昕 李林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获取坡体受力和变形参数,同时结合PFC数值模拟成果,展示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并讨论破裂面的形成机理。结果...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获取坡体受力和变形参数,同时结合PFC数值模拟成果,展示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并讨论破裂面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首先在坡体内部产生压剪裂隙,随后向中下部扩展,坡体压剪分区;(2)裂隙向中上部发展,破裂面初步形成,深部坡体发生弯折;(3)浅层裂隙完全贯通,形成由坡顶至坡脚的完整破裂面Ⅰ,内部潜在破裂面(Ⅱ、Ⅲ)中上部近似平行坡面,下部合并后至坡脚,而稳定受压区域与弯折区分界潜在破裂面Ⅳ呈阶梯形,同时浅层存在3条次级破裂面;(4)斜坡的变形破坏由于重力作用,使得岩层差异性受力,在压剪、拉剪及弯折作用下,裂隙由预制裂隙尖端萌生、扩展,最终贯通形成破裂面。重力是内在原因,而坡体结构特征是基础条件。研究成果可以为反倾层状斜坡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斜坡 破裂面 演化特征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演化特征研究
8
作者 马浩 《四川水泥》 2023年第6期43-45,共3页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研究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首先在坡体内部产生压剪裂隙,随后向中下部扩展,坡体压剪分区;裂隙向... 破裂面形成演化特征是反倾层状斜坡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稳定性评价和工程设计治理的基础。利用室内大型土工离心机研究反倾层状斜坡破裂面的形成演化过程和特征:首先在坡体内部产生压剪裂隙,随后向中下部扩展,坡体压剪分区;裂隙向中上部发展,破裂面初步形成,深部坡体发生弯折;最终,浅层裂隙完全贯通,形成由坡顶至坡脚的完整破裂面Ⅰ,内部潜在破裂面(Ⅱ、Ⅲ)中上部近似平行坡面,下部合并后至坡脚,而稳定受压区域与弯折区分界的潜在破裂面Ⅳ呈阶梯形。同时浅层存在3条次级破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斜坡 破裂面 演化特征 物理模型试验
下载PDF
薄厚岩组合型斜坡动力响应与破坏机制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明珠 王晨 +1 位作者 谷坤生 王志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73-2185,共13页
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雪隆囊地区贡扎滑坡滑前斜坡为原型,设计并完成薄厚岩组合型反倾岩体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薄厚岩组合型反倾岩体斜坡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斜坡1/2坡高以上PGA放大系数增大明显;在斜坡不同高程... 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雪隆囊地区贡扎滑坡滑前斜坡为原型,设计并完成薄厚岩组合型反倾岩体斜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薄厚岩组合型反倾岩体斜坡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斜坡1/2坡高以上PGA放大系数增大明显;在斜坡不同高程处,由坡内到坡表,PGA放大系数变化规律不同;在斜坡高陡区PGA放大系数增大,在斜坡坡脚处PGA放大系数减小。输入地震波的频率、幅值和时间压缩比均会对斜坡动力响应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当输入波幅值比较大时,高频波激励下斜坡PGA放大系数显著增大;当输入波频率小于斜坡自振频率时,随输入波频率增加,PGA放大系数增大,超过斜坡自振频率后,坡表PGA放大系数减小,坡内PGA放大系数先减小后增大。输入波幅值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与输入波类型有关,不同类型输入波激励下斜坡动力响应规律不同。不同倍数时间压缩比下,斜坡动力响应有较大变化。综合分析斜坡动力响应和高速摄像机拍照记录,坡表高陡区PGA放大系数最大,坡内PGA放大系数沿高程变化规律基本遵循高程效应。斜坡自振频率在0.2 g幅值输入波激励时下降显著,此时斜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变化。斜坡破坏模式为:高陡区上部坡肩出现裂缝→裂缝区向下扩展→高陡区右上侧出现局部失稳破坏→失稳区扩大为整个高陡区域→高陡区岩体由上到下被震落同时伴随着部分下部薄岩块被震落,破坏过程中伴随着斜坡下半段轻微隆起。该试验揭示了薄厚岩组合型反倾岩体斜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和破坏机制,为此类斜坡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薄厚岩组合型斜坡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破坏机制 岩体斜坡
原文传递
基于离心试验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内非贯通性裂缝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豪 魏玉峰 +2 位作者 张御阳 唐珏凌 何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161,共10页
坡体内不同部位结构面间岩桥断裂扩展导致了反倾层状岩坡的破坏。为研究坡体内非贯通性裂缝断裂扩展对坡体演化的控制作用,以苗尾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为地质原型,开展含多组非贯通性裂缝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离心模型试验,分析反倾层... 坡体内不同部位结构面间岩桥断裂扩展导致了反倾层状岩坡的破坏。为研究坡体内非贯通性裂缝断裂扩展对坡体演化的控制作用,以苗尾水电站右坝肩倾倒变形体为地质原型,开展含多组非贯通性裂缝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离心模型试验,分析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内非贯通性裂缝变形特性。结果表明:(1)坡体内含非贯通性裂缝的岩层断裂最终呈现为裂缝间岩桥贯通、缓倾裂缝与上岩层贯通、陡倾裂缝与下岩层贯通、陡倾裂缝与缓倾裂缝端口处贯通及非裂缝处岩层发生断裂等5类裂缝断裂模式,并以裂缝间岩桥贯通为主要断裂模式;(2)基于断裂力学并结合裂缝断裂叠加原理,主折断面处岩层的不稳定系数在坡高1/3处最小,并向坡脚和坡顶两侧逐渐变大,而应力强度因子由坡高1/3处向坡脚和坡顶处逐渐变小;(3)裂缝的断裂扩展控制着坡体演化,并受裂纹率及裂缝周围的尖端应力场影响较大。在坡体演化初期,以坡体后缘压缩沉降和局部岩层裂缝压剪破坏为主,岩层倾角发生较大变化,呈现由坡体上部往下逐级变大的趋势;演化中期,坡体后缘裂缝扩展形成主折断面,坡体中上部岩层角度变化较大,裂缝断裂数目的继续增加;演化末期,裂缝断裂数目保持平稳,主要以断裂岩层的位置重分布为主要变形特征,次级折断面形成,破碎岩层之间进一步被压缩,坡体进一步发生失稳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斜坡 岩桥断裂 裂缝扩展 离心模型试验 断裂机理
下载PDF
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两种失稳破坏之判据探讨 被引量:36
11
作者 蒋良潍 黄润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3期289-294,429,共7页
对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的失稳破坏判据,已有研究分别基于两种力学模型进行推导,即竖直压杆弹性屈曲稳定和平直梁弯折破坏模型,但对层间错动阻力及挠度产生附加弯矩等因素未加以考虑,不尽合理。在反倾斜坡岩层受力分析基础上,建立... 对反倾层状岩体斜坡弯曲-拉裂的失稳破坏判据,已有研究分别基于两种力学模型进行推导,即竖直压杆弹性屈曲稳定和平直梁弯折破坏模型,但对层间错动阻力及挠度产生附加弯矩等因素未加以考虑,不尽合理。在反倾斜坡岩层受力分析基础上,建立考虑了板侧层间错动阻力的下端嵌固、上端自由的斜置等厚弹性悬臂板梁模型,统一地通过瑞利-里兹能量方法,推导了弹性屈曲临界条件和嵌固端弯折破坏临界条件。实例计算及讨论表明,弹性屈曲判据适用于陡立岩层;而中-陡反倾岩层应主要为弯折破坏,但层间的力学性质对弯折临界判据值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斜坡 弯曲-拉裂 弹性屈曲 弯折破坏 临界条件
下载PDF
反倾硬质岩高陡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胡惠华 张鹏 龚道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367-3377,共11页
对于反倾硬质岩坡体,其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由岩体结构所控制。结合某高速公路高陡斜坡,在详细调查坡体不同结构面发育及交切组合关系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变形破坏过程与深部监测资料,发现断层F13控制坡体深层变形,断层F14及部分追索节理... 对于反倾硬质岩坡体,其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由岩体结构所控制。结合某高速公路高陡斜坡,在详细调查坡体不同结构面发育及交切组合关系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变形破坏过程与深部监测资料,发现断层F13控制坡体深层变形,断层F14及部分追索节理构成中层潜在滑面,节理、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构成浅层潜在滑面,由此构建该斜坡深、中、浅三层共11个滑面的地质分析模型,并系统进行刚体极限平衡分析与离散元仿真工作,归纳反倾硬质岩斜坡变形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在坡脚冲刷、掏蚀及施工开挖扰动作用下,斜坡会沿不同深度、不同结构面组合的潜在滑面发生变形破坏,经多方案优化比选,提出导水洞引水、沟底反压护脚联合框架锚杆加固方案,经整治工程完工后8 a运营监测验证,该方案安全经济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岩体结构 硬质岩斜坡 变形破坏机制
原文传递
强震作用下反倾岩质斜坡动力特性及动力参数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明珠 谷坤生 +1 位作者 梁洲婕 王天成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9-287,共9页
目的通过输入不同类型震动强度、频率和持时的地震波,探讨地震作用下斜坡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方法以四川昌都雪隆囊滑坡为原型,设计制作了1∶1000的试验模型,开展了包含软弱岩性组合和贯通性结构面的反倾岩质斜... 目的通过输入不同类型震动强度、频率和持时的地震波,探讨地震作用下斜坡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参数对斜坡动力响应的影响。方法以四川昌都雪隆囊滑坡为原型,设计制作了1∶1000的试验模型,开展了包含软弱岩性组合和贯通性结构面的反倾岩质斜坡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强震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坡面和坡内竖直方向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增加,沿水平方向呈现节律性变化。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大而增加;随着输入振幅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出现明显拐点的振幅为0.4 g。持时对斜坡动力响应影响最小。相较于汶川卧龙波,茂县波对斜坡的动力响应更加明显。结论加速度放大系数有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动力参数对斜坡加速度放大效应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频率影响最大,振幅次之,持时影响最小。输入地震波频率越接近斜坡的自振频率,对斜坡的影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振动台模型试验 动力特性 动力参数影响
下载PDF
区域性节理控制的反倾岩质斜坡水力劈裂破坏机制——以北京“8·11”大安山岩质崩塌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田田 杨为民 孟华君 《华北地震科学》 2020年第1期1-7,共7页
以2018年"8·11"大安山反倾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安山地区区域性节理、崩塌及斜坡结构、危岩体变形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水力劈裂理论,剖析大安山崩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性节理和差异性风化共同作用下,... 以2018年"8·11"大安山反倾岩质崩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安山地区区域性节理、崩塌及斜坡结构、危岩体变形特征等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水力劈裂理论,剖析大安山崩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性节理和差异性风化共同作用下,大安山地区发育大量高20~50 m高陡反倾岩质斜坡,为崩塌灾害发生提供充分条件;同时,节理裂隙网络与强硬岩层的空间组合为降雨入渗、运移、储藏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当遭遇降雨时,雨水沿岩体裂隙渗流并充满裂隙,在降雨停止后短期内,裂隙受高水头作用仍发生水力劈裂,致使裂隙发生扩展贯通,并最终导致危岩体失稳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节理 岩质斜坡 水力劈裂 崩塌机制
下载PDF
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明珠 谷坤生 王天成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7-167,共11页
介绍了反倾岩质斜坡研究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振动台试验技术的产生、发展。系统总结了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中的动力响应规律、变形破坏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以往反倾岩质斜坡在振动台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介绍了反倾岩质斜坡研究的意义,简要回顾了振动台试验技术的产生、发展。系统总结了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中的动力响应规律、变形破坏特征和演化过程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以往反倾岩质斜坡在振动台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反倾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斜坡 振动台试验研究 动力响应规律 变形破坏 演化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