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循证医学背景下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案例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
8
1
作者
庄旭
袁蕙芸
林建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4期481-483,共3页
重度子痫前期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因其病程复杂导致不少患者在孕28周前因疾病治疗需要而极早早产。根据现有循证学表明该类患儿存活率极低,卫生经济负担极高。但当今社会,不孕症及习惯性流产频发,来之不易的妊娠对部分家庭来说弥足珍贵...
重度子痫前期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因其病程复杂导致不少患者在孕28周前因疾病治疗需要而极早早产。根据现有循证学表明该类患儿存活率极低,卫生经济负担极高。但当今社会,不孕症及习惯性流产频发,来之不易的妊娠对部分家庭来说弥足珍贵。因此,如何寻找患者生育需求与医者临床诊治的平衡点,即循证医学及医学伦理的平衡点是一大难点。通过一典型的重度子痫前期极早早产案例,就其循证医学背景下的临床诊治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伦理
双重
效应
原则
大局意识
人文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双重效应原则的道德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被引量:
2
2
作者
克里斯托夫.斯斯卡斯基
刘建伟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作为传统上被视为对严重违法行为确定和分配责任的部门法,刑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众不仅将有罪判决视为违法的证明,也将其视为某种道德谴责。因此有罪判决无疑也代表某种道德评价。事实上,立法者与犯罪化有关的决策很大程度上都与公...
作为传统上被视为对严重违法行为确定和分配责任的部门法,刑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众不仅将有罪判决视为违法的证明,也将其视为某种道德谴责。因此有罪判决无疑也代表某种道德评价。事实上,立法者与犯罪化有关的决策很大程度上都与公民的道德信念相符合,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故意杀人或盗窃行为这样的传统刑法领域。刑法与道德信念之间的联系在上述禁止性行为中显而易见。因此,这种关系是否存在于刑法的一般领域更值得分析。这一关系的存在既与道德上的双重效应原则有关,同时也可能对刑法中的违法阻却事由产生影响。双重效应原则源于圣托马斯提出的理论,随后新托马斯主义者详细阐述了这一原则,现如今,这一原则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领域都引起了广泛讨论。双重效应原则现在常被应用于与医疗相关的法律决策中,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情况,如拯救怀孕母亲的生命会导致胎儿的死亡,或者分离连体双胞胎会导致其中一人死亡等。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基于双重效应原则被认为合理的行为在刑法上也应被视为根本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
效应
原则
法律体系的一致性
立法者的意图
公民道德
原文传递
安乐死的伦理学与法学探讨
被引量:
2
3
作者
彭天生
曹振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9-30,共2页
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安然死去”。现今它是指“仁慈杀人”和“允许死亡”,是为解除病人不可医治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结束生命的实践。这种实践应是法律学上的行为,包含作为与不作...
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安然死去”。现今它是指“仁慈杀人”和“允许死亡”,是为解除病人不可医治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结束生命的实践。这种实践应是法律学上的行为,包含作为与不作为。据此,接受安乐死的对象,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一、知情同意的自愿安乐死的当事人;二、未经同意,不具有知情同意能力的非自愿安乐死的当事人:(1)不可逆昏迷成年病人(脑死亡人);(2)植物人;(3)严重先天畸形儿;(4)严重残废新生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同意
成年病人
畸形儿
晚期癌症病人
出生缺陷儿
双重
效应
原则
致人死命
重症监护
优死
死亡原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双重效应原则及其评析
4
作者
郭蓉
李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3,共4页
双重效应原则是判断具有双重结果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准则。该原则既关注行为意图,又关注行为后果,将意图和后果纳入同一准则中,克服了义务论和后果论在评价行为方面的局限性,对解决义务论和后果论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双重效应原则是判断具有双重结果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准则。该原则既关注行为意图,又关注行为后果,将意图和后果纳入同一准则中,克服了义务论和后果论在评价行为方面的局限性,对解决义务论和后果论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双重效应原则因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应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遭受诸多批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案例对双重效应原则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
效应
原则
行为意图
意图的结果
仅可预见的结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循证医学背景下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案例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
8
1
作者
庄旭
袁蕙芸
林建华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出处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第4期481-483,共3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妊娠合并急危重症救治技术及防控模式研究(2014BAI05B05)
文摘
重度子痫前期是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因其病程复杂导致不少患者在孕28周前因疾病治疗需要而极早早产。根据现有循证学表明该类患儿存活率极低,卫生经济负担极高。但当今社会,不孕症及习惯性流产频发,来之不易的妊娠对部分家庭来说弥足珍贵。因此,如何寻找患者生育需求与医者临床诊治的平衡点,即循证医学及医学伦理的平衡点是一大难点。通过一典型的重度子痫前期极早早产案例,就其循证医学背景下的临床诊治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循证医学
医学伦理
双重
效应
原则
大局意识
人文意识
Keywords
Evidence - Based Medicine
Medical Ethics
Double - Effect Principle
Overall Situation Aware-ness
Humanistic Awareness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双重效应原则的道德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被引量:
2
2
作者
克里斯托夫.斯斯卡斯基
刘建伟
机构
波兰华沙大学
武汉大学法学院
出处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基金
本文为波兰国家科学中心资助项目“人类尊严原则对刑法中的责任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文摘
作为传统上被视为对严重违法行为确定和分配责任的部门法,刑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公众不仅将有罪判决视为违法的证明,也将其视为某种道德谴责。因此有罪判决无疑也代表某种道德评价。事实上,立法者与犯罪化有关的决策很大程度上都与公民的道德信念相符合,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故意杀人或盗窃行为这样的传统刑法领域。刑法与道德信念之间的联系在上述禁止性行为中显而易见。因此,这种关系是否存在于刑法的一般领域更值得分析。这一关系的存在既与道德上的双重效应原则有关,同时也可能对刑法中的违法阻却事由产生影响。双重效应原则源于圣托马斯提出的理论,随后新托马斯主义者详细阐述了这一原则,现如今,这一原则无论在道德还是法律领域都引起了广泛讨论。双重效应原则现在常被应用于与医疗相关的法律决策中,特别是一些复杂的情况,如拯救怀孕母亲的生命会导致胎儿的死亡,或者分离连体双胞胎会导致其中一人死亡等。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基于双重效应原则被认为合理的行为在刑法上也应被视为根本合法。
关键词
双重
效应
原则
法律体系的一致性
立法者的意图
公民道德
分类号
D914 [政治法律—刑法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安乐死的伦理学与法学探讨
被引量:
2
3
作者
彭天生
曹振国
机构
齐齐哈尔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出处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4期29-30,共2页
文摘
一、安乐死的概念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无痛苦死亡”、“安然死去”。现今它是指“仁慈杀人”和“允许死亡”,是为解除病人不可医治的痛苦而采取的一种结束生命的实践。这种实践应是法律学上的行为,包含作为与不作为。据此,接受安乐死的对象,我们认为应该包括:一、知情同意的自愿安乐死的当事人;二、未经同意,不具有知情同意能力的非自愿安乐死的当事人:(1)不可逆昏迷成年病人(脑死亡人);(2)植物人;(3)严重先天畸形儿;(4)严重残废新生儿。
关键词
知情同意
成年病人
畸形儿
晚期癌症病人
出生缺陷儿
双重
效应
原则
致人死命
重症监护
优死
死亡原因
分类号
R [医药卫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双重效应原则及其评析
4
作者
郭蓉
李伦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0-63,共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科技伦理问题研究"(编号:12&ZD117)
文摘
双重效应原则是判断具有双重结果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准则。该原则既关注行为意图,又关注行为后果,将意图和后果纳入同一准则中,克服了义务论和后果论在评价行为方面的局限性,对解决义务论和后果论所遇到的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双重效应原则因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应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遭受诸多批判。本文试图结合具体案例对双重效应原则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双重
效应
原则
行为意图
意图的结果
仅可预见的结果
Keywords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
the intention of action
intended result
the only foreseen result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循证医学背景下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案例的伦理思考
庄旭
袁蕙芸
林建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双重效应原则的道德责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
克里斯托夫.斯斯卡斯基
刘建伟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3
安乐死的伦理学与法学探讨
彭天生
曹振国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双重效应原则及其评析
郭蓉
李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