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评价”集成的国土空间地域功能优化分区 被引量:101
1
作者 王亚飞 樊杰 周侃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15-2429,共15页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构建国土空间的基本战略格局、实施功能分区的科学基础,为主体功能区降尺度传导、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开发强度管制等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参数。以地域功能理论为基础,从人地关系演化出发,探索“双评价”的理论内涵,建立“双评价”到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科学逻辑,指出“双评价”集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时所形成的主体功能分区方案为地域功能优化分区的最优方案。以福建省、六盘水市为案例,将人类生产生活的合理需求转化为用地需求参数,通过降尺度的参数分解与测算,结合上位规划及政府与专家系统研判,确定总量控制、结构化控制、空间结构或战略格局控制等目标参数,并在“双评价”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指标、参数及阈值,逐步进行格网单元地域功能优化。着重考虑相邻区域功能冲突与协调、差异化的主体功能定位、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以及海陆统筹等区域特征,不断校核与优化。从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集满足理论模型及评估方法的适应程度、可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以及尺度效应等方面,探讨功能分区方案不确定性及其解决途径,增强优化结果的鲁棒性,以此作为“三区三线”划定等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地域功能 优化分区 “三区三线”
原文传递
基于“双评价”的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技术方法探讨 被引量:99
2
作者 魏旭红 开欣 +1 位作者 王颖 郁海文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20,共11页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对国土空间格局和"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支撑依据。本文旨在探讨"双评价"结果与"三区三线"划定如何...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对国土空间格局和"三区三线"划定的重要支撑依据。本文旨在探讨"双评价"结果与"三区三线"划定如何科学合理对接,并对市县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的细化进行探讨。提出,"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预判,"三区三线"需要结合地区的整体战略进行因地制宜的多视角研究,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双评价"预判需要与现行管控边界、发展实际进行校核,应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只增不减"、"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城镇开发边界集约利用"等基本原则,最终明确国土空间的"三区三线"。建议国土空间以"三区一网络"全域全覆盖的功能分区、以"三线一附加"的细化"三线"刚性控制线体系来实现统筹管控,构建覆盖全域、上下传导的空间控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三线 功能分区 刚性控制线体系
下载PDF
“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 被引量:81
3
作者 岳文泽 王田雨 甄延临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9,68,共9页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厘清“三区三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逻辑关系,并提出管制分区的创新思路,推进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建设。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三区三线”以“双评价”为科学基点,是整合空间类规划分区的核心举措,是用途管制的重要抓手。(2)“三线”与“三区”的区别在于,“三线”兼具“功能区”和“管制区”的双重属性,而“三区”则侧重于“功能区”,因此需要在“三区”基础上,结合“三线”,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体系。(3)以“三区三线”为核心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首先,需要建立与空间规划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双评价”范式;其次,构建“适宜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三区”格局优化模型;最后,依据“划管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功能和管控的双重要求,提出功能区与管制区融合的分区思路。(4)分区管制策略重点回答“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可以怎么做”等问题。研究结论:划定“三区三线”是为了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时空秩序,规范人类对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各种行为。今后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分区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可落地、易管理的空间用途管控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区三线” 评价 分区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下载PDF
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被引量:75
4
作者 贾克敬 何鸿飞 +1 位作者 张辉 郭杰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51,共9页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三条控制线”划定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与地理空间模型法,融合“自上而下”的承载能力约束与“自下而上”的适宜性评估,以“数量管控—空间布局—多目标协同”的逻辑主线进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1)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需考虑尺度与区域差异;(2)以表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约束作为多目标优化的数量约束,融合开发适宜性的空间转换规则及空间约束,构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模型,能够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的合理布局提供优选方案;(3)基于“双评价”的区域多目标优化,强调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等多目标协同,将提供促进区域空间均衡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方案。研究结论:基于“双评价”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可有效耦合多目标,推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承载规模 国土空间格局
下载PDF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62
5
作者 岳文泽 吴桐 +1 位作者 王田雨 夏皓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99-2310,共12页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级性等内涵,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基本逻辑问题、应用挑战与应对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层级性等内涵,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基本逻辑问题、应用挑战与应对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双评价"的理论发展和相关政策响应,剖析了"双评价"在应用探索、内涵扩充、系统支撑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和服务目标,阐明了承载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之间关联逻辑的演进历程。总结了当前"双评价"在应用上的几个关键挑战:一是"双评价"应用于"三区三线"划定的逻辑尚未明确;二是当前承载能力评价与未来规划决策之间存在逻辑悖论;三是"双评价"在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导失灵;四是两个评价之间的关联逻辑仍存在争议。为此,提出了应对"双评价"挑战的四点建议:深化理论认知、拓展评价维度、建立传导机制、厘清内在关系,以提升"双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决策的支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挑战 应对策略
原文传递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抗解问题与有限理性 被引量:56
6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1-551,共11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被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分析和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开展的“双评价”工作,发现“双评价”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被视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分析和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开展的“双评价”工作,发现“双评价”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对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科学机理认识不足、评价技术方法不完善、应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未来需要面向生态文明理念下国土空间规划的现实需求,完善“双评价”的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应用逻辑,提升“双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应认识到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是个抗解问题,“双评价”只能发挥有限理性作用,应重视通过沟通交流、公众参与等方式应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具体问题,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地耦合 抗解问题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 被引量:55
7
作者 周道静 徐勇 +4 位作者 王亚飞 周侃 刘宝印 李九一 樊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14-824,共11页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双评价"的科学内涵出发,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科学理解和正... "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开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文章从"双评价"的科学内涵出发,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发展过程,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双评价"提供重要指引和参考。文章介绍了"双评价"在主体功能区工作中的首次应用,全面梳理了主体功能区工作中"双评价"的概念提出、体系构建、应用过程及核心作用。重点分析了"双评价"对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认知国土空间、发现矛盾问题、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保障规划科学编制等方面,说明了"双评价"在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机衔接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规划,以及动态监管规划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同时,还提出"双评价"在空间规划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因地制宜地使用技术方法。结合自然资源部2020年1月发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分析了该指南的评价框架、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和重点,总结了其主要特点和难点问题,并对下一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工作中"双评价"方法与应用的完善和深化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空间规划 开发保护格局优化 主体功能区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 被引量:44
8
作者 钟镇涛 张鸿辉 +2 位作者 洪良 刘耿 罗伟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15-2427,共13页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二者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体现,构建二者的联动方式,服务于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及治理的全过程"。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共同组成底线管控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开展底线管控的基础,后者是底线管控的路径和手段,两者皆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的重要工具,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评价 监测评估预警 “一张图”
原文传递
省级“双评价”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方案——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34
9
作者 夏皓轩 岳文泽 +2 位作者 王田雨 吴桐 陈阳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25-2338,共14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空间决策科学性和空间治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出发,剖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双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空间决策科学性和空间治理有效性的基本保障。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出发,剖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对"双评价"科学支撑和简单适用的基本要求,总结当前省级"双评价"面临理论与实践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三维内涵—一对关系—两种尺度—四个层面"的省级"双评价"方案,深入挖掘资源环境承载的能力、压力、潜力三维内涵,立足于承载力与适宜性之间的逻辑联系,以浙江省为案例,从县级行政区和栅格单元两种尺度开展了"双评价"实践,并从优势短板识别、要素空间统筹、开发时序安排及空间格局优化四个层面支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旨在为省级"双评价"提供一种可行、科学、实用的评价框架,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指标分解等实践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评价 理论思考 实践方案
原文传递
“双评价”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武汉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赵轩 彭建东 +2 位作者 樊智宇 杨晨 杨红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12-2226,共15页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于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现有研究多以规划实践的技术探讨为主,但对资源环境的定量化评估不足,且较少在大都市区尺度开展研究。本文以武汉大都市区为研究案例,提出在耦合多种要素构...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对于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促进城镇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现有研究多以规划实践的技术探讨为主,但对资源环境的定量化评估不足,且较少在大都市区尺度开展研究。本文以武汉大都市区为研究案例,提出在耦合多种要素构建"双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FLUS模型进行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等对结果进行分析校验。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模拟KAPPA系数为0.95,总体精度为0.96,能较好的反映未来用地变化情况,且结果显示城镇建设用地呈蔓延式扩张,有必要通过划定边界来控制城镇开发;②根据模拟结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能够避免城镇建设集中占用生态或农业价值较高的区域,并在优化形态的基础上改善武汉大都市区的城镇空间布局,有很强的适用性;③驱动体系评价表明,相较于单一因子库,"双评价"因子库精度更高,且更能优化景观格局,促进建设用地斑块集聚发展并填补建成区空白,更符合区域发展诉求;④扩张结果评价表明划定结果与武汉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模式吻合,未来空间管控应重点关注临空港片区、阳逻片区、光谷-未来城片区、纸坊片区扩张的潜在价值。本研究验证了FLUS模型在武汉大都市区内应用的有效性,为规划管控及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模拟 城镇开发边界 评价 FLUS模型 武汉大都市区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管控 区域协同发展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 被引量:30
11
作者 吴桐 岳文泽 +1 位作者 夏皓轩 熊锦惠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17,73,共8页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区域发展管理的重要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面临科学支撑不足、尺度深化不够、实施保障不强等问题。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要素—空间—功...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国区域发展管理的重要创新,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践行主体功能区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践面临科学支撑不足、尺度深化不够、实施保障不强等问题。文章以浙江省为例,基于"要素—空间—功能"的思路构建了一个科学性、精细化和可操作的省级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框架:首先,建立了一个"双评价—三类空间划定—主体功能权衡"的分区方案,强化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科学性;其次,在空间尺度上,将传统县级单元深化到乡镇(街道)尺度,满足差异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再次,统筹了上位规划功能定位、三类空间结构、区域协调的综合考量,提升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可操作性;最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结果提出未来区域发展差别化引导与管控的政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主体功能区战略 分区分类 浙江省 评价 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生态文明视角下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以生态敏感区宁远县为例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龙 吴大放 +3 位作者 刘艳艳 滕丽 吴志峰 冯兆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85-2400,共16页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 精简"双评价"流程、融合评价机制,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构建具有喀斯特地区特色的指标体系,刻画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特征,对于生态敏感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别从生态、农业与建设三个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整合,从国土的用途功能出发,提供一个全新的评价思路,测算宁远县国土对于不同功能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1)宁远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总体较高,不同等级、地区空间集聚和分异特征明显,呈南北两侧高、中部和西部偏低的分布格局,需重点加强南北两侧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满足国家提倡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2)农业生产适宜性总体较低,适宜生产区域主要以城区中心分割线为轴带,呈东、西两侧对称分布格局,和生态保护空间存在一定冲突,需合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保障区域粮食和生态的"双安全";(3)建设开发适宜性总体上较低,中心外围分布格局特征显著,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递减,需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适当调整和转变发展利用方式,协调"三生空间"关系;(4)以中心县城为核心,"三环带放射式"的国土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特征明显,建设—农业—生态空间呈"同心圆"圈层结构分布;(5)多宜、双宜、单宜与不宜空间面积依次为36672.67 hm2、32276.11 hm2、181022 hm2、175.46 hm2,分别占宁远县国土的14.66%、12.90%、72.37%、0.07%。从生态文明视角开展喀斯特地区"双评价"研究,更为精细地摸清特殊地貌的国土基数与空间基底,提升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可为其他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域"双评价"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评价 喀斯特地区 国土空间规划 生态敏感区 宁远县
原文传递
科学理性与决策机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杨帆 宗立 +1 位作者 沈珏琳 刘乐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11-2324,共14页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前置和基础性作用的制度设定与技术基础。结合实践案例对"试行指南"进行理论思考,结果发现:"双评价"的技术、逻辑路径内含有科学问题和假设;同时,对制度建构具有约束和纠... "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前置和基础性作用的制度设定与技术基础。结合实践案例对"试行指南"进行理论思考,结果发现:"双评价"的技术、逻辑路径内含有科学问题和假设;同时,对制度建构具有约束和纠偏作用。"双评价"发挥有效作用需兼顾科学性和政策性,也因此难以两全齐美。技术方法和数据方面存在"加合困境""分解困境"和"排序困境"。合理有效的"双评价"需要提高两个评价内容的技术合理性,并通过两者耦合进一步提升合理性。也要充分适应决策机制与主体目标,认识科学研究与决策支持研究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层级地方政府事权层级和分工关系优化分析评价方法。结论对"双评价"定位优化与技术逻辑改进有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科学研究 决策机制 技术路径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双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28
14
作者 田川 刘广奇 +2 位作者 李宁 吴爽 蒋艳灵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20,共6页
"双评价"是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的有效抓手,如何客观、科学地开展评价工作,并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是本轮规划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结合宁夏、三亚等地的"双评价"实践,探讨"双评价"的理论基础、... "双评价"是保证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性的有效抓手,如何客观、科学地开展评价工作,并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是本轮规划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结合宁夏、三亚等地的"双评价"实践,探讨"双评价"的理论基础、内涵及实践中的技术难点,为"双评价"工作的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适宜性 评价
下载PDF
北京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23
15
作者 罗守敬 王珊珊 付德荃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126-133,共8页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 北京山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发育大量突发地质灾害隐患,既直接威胁山区村庄、道路、景区的人员及设施的安全,又会对城镇的规划建设构成威胁。通过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工作,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以评价结果指导城镇建设规划,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文章在阐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突发地质灾害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降水等6个影响因子,采用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分别对北京山区斜坡类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易发性进行评价,并根据"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叠加各灾种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划分出北京山区突发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及完善空间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突发地质灾害 综合信息量模型方法 影响因子 易发性评价
下载PDF
“双评价”成果在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思路与实践 被引量:23
16
作者 白娟 黄凯 李滨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8,共9页
"双评价"是科学进行空间布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其评价成果贯穿于"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而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定空间及管控要素的重要规划层级。目前,"双评价"普适性的... "双评价"是科学进行空间布局、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其评价成果贯穿于"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而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是落定空间及管控要素的重要规划层级。目前,"双评价"普适性的技术方法未针对县(区)级规划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技术方法,其评价成果如何有效引导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为重点研究问题。文章通过对"双评价"演变历程、核心内涵的梳理,剖析其在县(区)级规划编制中的存在问题,并以西安市鄠邑区为例,探索"双评价"成果运用于县(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 国土空间规划 县(区)级 西安市鄠邑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语境下“双评价”研究进展与趋势 被引量:23
17
作者 张臻 曹春霞 何波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共5页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兼顾资源的保护、开发与配置,注重基础性、约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平衡,在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保持刚性与弹性的平衡。"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国土空间规划必须兼顾资源的保护、开发与配置,注重基础性、约束性、综合性和战略性的平衡,在协调保护和发展之间保持刚性与弹性的平衡。"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统一划定和管控是国家自然资源部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抓手,开展覆盖全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即"双评价")则是"三条控制线"划定的技术基础。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学术和实践层面分析现行"双评价"在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语境下面临的约束作用不强、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学术界和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业已达成新的共识-在新语境下实现从总量调控向空间约束指引转变,更加注重引导形成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协调发展。因此,文章进一步聚焦地域特色的"双评价"概念内涵、指标体系、划定方法和传导机制等关键问题,将深化基础研究、固化技术流程、优化技术方法等作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 评价
下载PDF
基于GIS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与国土开发风险识别——以陕西省南泥湾景区为例 被引量:21
18
作者 徐雯雯 宁晓刚 +1 位作者 王浩 孟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7-132,139,共7页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分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针对传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缺少空间数据、无法充分体现空间的差异性特征等问题,将“双评价”作为基础工作,充分利用遥感监测成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陕西省南泥湾景区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的集成评价,并采用“三维魔方”模型将其划分为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最终通过与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叠加,揭示南泥湾景区的发展潜力及风险空间。结果表明:①南泥湾景区以生态保护空间为主,面积为1270.87 km2;其次为农业生产空间,面积为68.28 km2;城镇建设空间最少,面积为14.69 km2;。②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开发、农业生产潜力空间分别为9.42,53.55 km2,临镇镇东南部有较大的农业拓展开发空间。③南泥湾景区城镇建设对生态破坏可能性较低。农业生产风险空间较大,为92.79 km2,多位于临镇镇东北部。该区域生态敏感性较强,未来建议提高耕地种植效率,恢复生态空间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三类空间 评价 潜力空间 地理国情 南泥湾景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双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武廷海 周文生 +8 位作者 卢庆强 霍晓卫 刘宛 黄鹤 余婷 张能 王学荣 郭璐 叶亚乐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9年第2期5-15,共11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基于清华规划团队全程参与双评价研究攻关与技术指南编制的工作实践,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保护空间与文化保护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与基础。本文基于清华规划团队全程参与双评价研究攻关与技术指南编制的工作实践,对国土空间规划中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保护空间与文化保护重要性评价、新型地理计算模式在双评价中的应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出市县层面双评价、陆海空间双评价的统筹衔接融合以及双评价的差异化要求和引导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评价 文化保护空间 新型地理计算模式
下载PDF
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 被引量:18
20
作者 蒋国翔 王金辉 罗彦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4,共5页
自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科学有序地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 自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科学有序地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双评价"工作的不断推进,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浮现。为更好地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必要对现有的"双评价"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再认识。文章从国家层面对国土空间"双评价"工作要求入手,通过梳理和总结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技术优化和政策配套角度探讨"双评价"工作优化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评价 路径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