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8
1
作者 吴圣杰 苏蓝 黄伟剑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23-129,共7页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 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使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获益.从单腔起搏到双腔起搏再到双心室起搏,满足不同基础疾病的需求,但真正的生理性起搏一直进步缓慢.即使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器械和技术不断改进,包括穿间隔的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左心室多位点起搏,但实质上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随着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探索在临床开展以后,经传导束最接近生理的起搏方式才开始起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希氏-浦肯野系统 生理性起搏 心室电极导线 心室起搏 心内膜起搏 希氏束起搏 起搏
原文传递
起搏器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对心脏重构和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常瑜 路长鸿 +4 位作者 曲凤霞 李萍 王松涛 任晓庆 张奎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3期352-354,共3页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对患者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32例具备心室起搏管理(MVP)、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或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为试验组,开启...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对患者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岛阜外医院心脏中心32例具备心室起搏管理(MVP)、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或心室自身优先(VI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为试验组,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30例不具备MVP、Search AV+或VI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设为对照组,延长房室间期至固定值。于术后1周,12个月,24个月进行起搏器程控、超声心电图、临床心功能评价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心脏结构、功能以及房颤发生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32例(男性15例),年龄72.6±7.2岁;对照组30例(男性14例),年龄76.4±8.5岁。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26.2±20.1)%vs.(59.2±21.4%),P<0.01],NT-pro BNP[(234±87)pg/ml vs.(876±134)pg/ml,P<0.050]和内皮素[(1.5±0.08)ng/L vs.(5.6±0.10)ng/L,P<0.05]水平更低;左房内径[(39.8±6.4)mm vs.(43.5±7.8)mm,P<0.050]和左室舒张末内径[(54.7±5.7)mm vs.(60.7±6.4)mm,P<0.05]较小;射血分数[(0.52±0.04)%vs.(0.48±0.05)%,P<0.05]较大;房颤负荷[(9.2±8.5)min/d vs.(45.8±23.1)min/d,P<0.010]较轻。结论双腔起搏器开启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通过减少心室起搏比例,能够减少房颤发作以及保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最小化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下载PDF
生理性双腔起搏时最佳AV间期选择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爱伦 汤宝鹏 +4 位作者 汪师贞 程祖亨 马依彤 王疆 彭晓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42-244,共3页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V间期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急性起搏时心衰组AV间期在 10 0~ 140ms时 ,血液动力学较起搏前显著改善 ,而以AV为 111± 15ms为最佳。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 ,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减轻 ,未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而对照组AV间期为16 0~ 180ms时 ,上述指标与起搏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 :短AV间期的生理性起搏能即刻改善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和超声形态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心力衰竭 血液动力学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的起搏基础频率行为
4
作者 王立群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29-231,共3页
起搏基础频率(base-rate)是指起搏器编程设置的下限频率(lower-rate),正常情况下是在起搏器没有开启滞后频率或睡眠频率功能时允许出现的最低频率。对心房单腔起搏器而言,起搏基础频率就是两个心房事件(感知或起搏)之间的最低频率;而心... 起搏基础频率(base-rate)是指起搏器编程设置的下限频率(lower-rate),正常情况下是在起搏器没有开启滞后频率或睡眠频率功能时允许出现的最低频率。对心房单腔起搏器而言,起搏基础频率就是两个心房事件(感知或起搏)之间的最低频率;而心室单腔起搏器则是两个心室事件(感知或起搏)之间的最低频率。双腔起搏器因为心房、心室都可能参与计时,因而情况复杂,基础起搏频率存在以心室为基础的计时方式(心室计时方式)、以心房为基础的计时方式(心房计时方式)以及混合性计时方式(也称改良的心房计时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基础频率 下限频率 计时方式
原文传递
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双腔起搏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微微 沃金善 +1 位作者 郭洁 李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他汀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次/天)、AF负荷(h/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84次/天vs9.20±6.25次/天,0.484±0.288h/dvs0.791±0.326h/d,2.98±2.30mg/Lvs6.50±4.03mg/L,P均<0.05),亦低于用药前(P均<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病窦综合征 起搏 瑞舒伐他汀 随访
下载PDF
长期右心室起搏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升级三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岚 吴忠东 +3 位作者 赵勤英 帕尔哈提 姜述斌 许力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8-341,共4页
目的:针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观察采用双腔起搏器升级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术中保留原心房和右心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导管,并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左心... 目的:针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观察采用双腔起搏器升级三腔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植入永久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术中保留原心房和右心室心尖部永久起搏导管,并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左心室永久起搏导管至左心室侧静脉或侧后静脉起搏左心室。观察三腔起搏术后0.5、1、2、3年10例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试验、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三腔起搏术后0.5、1、2、3年的随访,10例患者无死亡发生,因心力衰竭住院次数明显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长期维持在II^III级、六分钟步行试验显著延长、左心室舒张末径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结论: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双腔起搏器升级三腔起搏可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起搏 升级的三起搏
下载PDF
二尖瓣反流:预测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新指标 被引量:4
7
作者 赵烨婧 柳景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1803-1805,共3页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起搏,从而恢复心室的同步收缩功能。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并对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和Ⅳ级的患者均可以显著降...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在传统的双腔起搏基础上增加了左心室起搏,从而恢复心室的同步收缩功能。这一技术已应用于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伴心室失同步的患者,并对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和Ⅳ级的患者均可以显著降低病死率与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二尖瓣反流 治疗效果 左心室起搏 预测 心功能分级 心脏病协会 起搏
原文传递
起搏器的AV和AA滞后功能的散点图
8
作者 向晋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2期161-165,共5页
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_(n+1),R_(n)R_(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 常用心电散点图有2类:(1)时间RR(t-RR)散点图:以R波发生的时间点为横坐标,以该R波与其前一个R波的RR间期长度为纵坐标在二维坐标系中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t_(n+1),R_(n)R_(n+1)),n≥1}的集合;反映的是心动周期(节律)随时间发生的情形。(2)Lorenz-RR散点图:是以相邻的RR间期分别为横、纵坐标“迭代”作点,形成的散点集,即{(R_(n)R_(n+1),R_(n+1)R_(n+2)),n≥1};反映的是前后两种心动周期(节律)相互联系或影响的情形,是心脏节律秩序和混沌的表现,能体现心脏节律的非线性特征。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脏节律有3种:(1)起搏器主导的心律(率),RR间期为起搏间期;(2)患者自身心脏主导的节律,可以是窦性节律,也可是异位节律,RR间期为自身心搏间期;(3)起搏节律和自身心搏节律的交互节律,此时由于起搏间期的计时方式(起搏脉冲之间的时距)与散点图RR间期的计算方式(R顶点之间的时距)不同,会在心律(率)转换时,出现RR间期的“毫秒”差异或变异,形成特殊性的“散点”,此有助于判定起搏器的特殊节律(如融合波)和特殊功能。心电散点图是图形语言,反映了心脏的整体活动情形,正是因为安置了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状态表现的人体生理和病理机能不一样,使得心律(率)的表现形式不同,使心电散点图呈现整体性规律。作者以不同的起搏模式为对象,呈现出相应的t-RR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从整体到局部,再至起搏心电图,分析起搏性质和特征。此有助于快速准确地判定患者的起搏功能,为程控适合患者的最佳起搏模式、起搏参数提供参考。前四期分别刊登了AAI、VVI、DDD以及VVIR和DDDR起搏模式的散点图,本期刊出起搏器的AV和AA滞后功能的散点图,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心搏 医疗器械 动态心电图系统 散点图 起搏 临床资料 记录仪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后生活质量的SF-36量表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俎德玲 诸葛毅 +6 位作者 屠晓鸣 金奇志 程科云 蒋一鸣 郑家胜 杨庆业 高珍艳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单腔起搏和双腔起搏是目前国际推荐的两大类标准心脏起搏方式,心脏起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植入后,评估病情、预后、判断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应用SF-3... 单腔起搏和双腔起搏是目前国际推荐的两大类标准心脏起搏方式,心脏起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搏器植入后,评估病情、预后、判断疗效,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应用SF-36量表对我院植入两种不同类型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的102例老年心脏病患者进行评价,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心脏起搏 SF-36量表 生活质量 老年患者 植入后 心脏起搏方式 心脏病患者 起搏
原文传递
循证医学指导合理选择起搏模式 被引量:1
10
作者 蔡彬妮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5年第3期137-139,共3页
大型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方面优于心室起搏,但在改善生存率及减少脑卒中方面前者无优势;还有小型研究显示心房起搏优于心室起搏及双腔起搏。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传导阻... 大型研究表明双腔起搏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心衰住院率及房颤发生率方面优于心室起搏,但在改善生存率及减少脑卒中方面前者无优势;还有小型研究显示心房起搏优于心室起搏及双腔起搏。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推荐植入单腔心房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方式 生理性起搏 临床试验 起搏 起搏
下载PDF
不同起搏部位对人体心电图Tp-Te间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金莎 刘振华 +4 位作者 赵丽晶 于波 孙欢 张军智 闫明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 目的以植入起搏器患者及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心电图Tp-Te(T峰-末)间期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无心脏病史者,测量心电图V2、V3、V4导联的Tp-Te间期,分别比较植入起搏器组与健康成人组、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单腔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以及双心室起搏组与单腔右室起搏组心电图Tp-Te间期。结果植入起搏器组较健康成人组Tp-Te间期明显延长(P<0.001),右室电极位于室间隔组与心尖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单腔右室起搏器组与双腔起搏器组Tp-Te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双心室起搏组Tp-Te间期较单腔右室起搏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Tp-Te间期不能作为起搏器右室电极固定位置以及单、双腔起搏器选择的参考因素,双心室起搏可提高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起搏 心室起搏 室间隔 心尖 TP-TE间期
下载PDF
个体化选择起搏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彬妮 黄卫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5期401-403,共3页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 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双腔起搏较心室起搏改善了生活质量,降低了心房颤动及起搏综合征的发生率,但卒中、心力衰竭及生存率无改善;而在病窦综合征患者心房起搏优于双腔起搏。不同起搏模式的效益受自主心率水平及起搏比例的影响。基于循证医学结果,临床实践中对于Ⅲ度房室阻滞的患者,首选双腔起搏器;对于窦房结功能障碍而房室结功能正常且无束支阻滞的患者推荐置入单腔心房起搏器;而部分因偶发的长RR间歇而进行起搏治疗者则可选择VVI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起搏模式 综述 起搏 起搏 心房起搏 心室起搏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起搏治疗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福利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1997年第6期455-457,共3页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及晚期传导系统受累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脏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梗阻型(obstruetive)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型(non...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及晚期传导系统受累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脏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梗阻型(obstruetive)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型(nonobstructive)肥厚型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肌病 研究综述 肥厚型 二尖瓣 起搏 压力阶差 起搏治疗 血流动力学 CARDIOMYOPATHY
下载PDF
永久心脏起搏的适应证及并发症探讨(附134例报告)
14
作者 徐军 李俭春 +4 位作者 李露言 江时森 陈锐华 张启高 戴振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1年第2期151-152,共2页
1973年至1990年的17年间,我院共安置永久型心脏起搏器134台,现对此作一总结,并进一步探讨永久心脏起搏的适应证及其并发症。临床资料 134例中126例为新植入,8例为重新置换;男83例,女51例,年龄8~84岁。病因:病窦综合征(SSS)64例(47.8%)... 1973年至1990年的17年间,我院共安置永久型心脏起搏器134台,现对此作一总结,并进一步探讨永久心脏起搏的适应证及其并发症。临床资料 134例中126例为新植入,8例为重新置换;男83例,女51例,年龄8~84岁。病因:病窦综合征(SSS)64例(47.8%),三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54例(40.3%),不完全三束支阻滞12例,室性心动过速1例,其它3例。起搏方式:固定频率心室起搏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起搏方式 心室起搏 束支阻滞 病窦综合征 起搏综合征 起搏指征 起搏 窦性停搏 心内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奉 许迪 +5 位作者 陆凤翔 陈莉 雍永宏 周蕾 张荣 廖铭扬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QTVI)评价不同房室 (AV)间期对DDD双腔起搏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探求最佳AV间期。方法  3 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 ,在DDD起搏方式下将AV间期程控为 10 0ms、13 0ms、15 0ms、170ms、2 0 0ms ,测定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s)及从QTVI曲线上A波结束到S波开始的时间 (TA -S) ,并将Vs与二维法所测的心输出量 (CO )作相关分析。结果 QTVI所测定的二尖瓣环的Vs与CO呈正相关 (r =0 .62 ,P <0 .0 1)。不同的AV间期明显影响Vs的值 ,TA -S则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以Vs为标准 ,DDD起搏方式下最佳AV间期为 ( 15 4± 2 4)ms ,相应的TA -S 的平均值为 ( 7.6±2 .3 )s- 2 。结论 DDD双腔起搏时房室 (AV)间期影响左室收缩功能。QTVI可用于选择DDD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 评价 房室间期 起搏 左室收缩功能
下载PDF
双腔起搏与心室单腔起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闵旻 熊世熙 《华西医学》 CAS 2016年第8期1338-1343,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心室单腔起搏(VVI)两种起搏模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比较DDD与VVI治疗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 目的系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心室单腔起搏(VVI)两种起搏模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Pub Med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比较DDD与VVI治疗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6月30日,评价所有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DDD与VVI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12个,合计1 704例患者,但研究质量均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VVI起搏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能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RR=0.36,95%CI(0.22,0.59),P<0.000 1],更能缩小左心房直径[SMD=-0.43,95%CI(-0.68,-0.17),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SMD=-0.33,95%CI(-0.61,-0.05),P=0.02],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SMD=1.03,95%CI(0.49,1.57),P=0.000 2]。结论 DDD起搏模式比VVI起搏模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更能降低心房颤动和血栓的发生率,更能增强心脏供血和改善心功能,但是由于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尚不能确定其疗效,今后尚需开展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 心室单起搏 心律失常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原文传递
长期右室单腔起搏与双腔起搏对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畅君毅 闫吉霞 苏伟民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111-112,116,共3页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单腔起搏与双腔起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照组置入单腔起搏器,于手术前后比较两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结果术后两组健康调查... 目的探讨长期右室单腔起搏与双腔起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9例。观察组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照组置入单腔起搏器,于手术前后比较两组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结果术后两组健康调查简表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观察组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结论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双腔起搏模式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理职能及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右室单起搏 起搏 生活质量 健康调查简表
下载PDF
非吸烟患者不同起搏模式对中心动脉压和动脉波增强指数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缪帅 李广平 +1 位作者 叶岚 阎哲慧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268-1271,共4页
目的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83例,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35例(DDD组),单腔起搏器患者33例(VVI组),术后正常窦... 目的探讨非吸烟患者单腔和双腔起搏对中心动脉压(CAP)和动脉波增强指数(AI)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入院并植入起搏器的非吸烟患者83例,并将其分为双腔起搏器患者35例(DDD组),单腔起搏器患者33例(VVI组),术后正常窦性心律者15例(对照组),分别测量3组患者的心率(HR)、CAP、AI、外周收缩压(SBP)、外周舒张压(DBP)等指标,然后对DDD组患者的起搏器进行程控,将DDD模式程控成VVI模式,待患者心率稳定后测量以上指标。结果 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VI组左心房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DDD组CAP明显高于对照组和VVI组(P<0.05);DDD组AI、校正AI(AIC)和外周血压均高于VVI组(P<0.05);VVI组CAP和外周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AI和AI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D组程控后的CAP、AI和外周动脉血压水平均低于程控前(P<0.05)。结论在非吸烟患者中双腔起搏模式会明显升高CAP和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心脏起搏 人工 起搏 起搏 中心动脉压 动脉波增强指数
下载PDF
人工心脏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干预
19
作者 朱国斌 李胜建 +2 位作者 郝崇平 王凤芝 巩书文 《临床医药实践》 2006年第8期603-604,共2页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阵发性心房颤动 人工心脏起搏 PROTOS 心室起搏 起搏 心房起搏 随访观察 干预效果 起搏
下载PDF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叶菡 王黎 +3 位作者 舒茂琴 蒋周芩 周杨 周莲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IMSRA的7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手术要点、术后管理重点和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目的探讨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8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行PIMSRA的7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该治疗方法的手术要点、术后管理重点和随访结果。结果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下降明显,超声显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明显减轻。出院后15 d、2个月、3个月随访,7例患者生存良好,疾病症状均缓解,心功能分级均有改善。结论PIMSRA治疗HOCM安全可靠,术后即刻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射频消融术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室间隔切除术 起搏 植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