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增强CT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景俊峰 迟达 +2 位作者 张昕 韦宇明 张博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5期961-965,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增强CT扫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诊的100例行肺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将患者转移组... 目的:探讨双能量增强CT扫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接诊的100例行肺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的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是否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将患者转移组(42例)和未转移组(58例)。比较组间能谱曲线斜率(λHU)、淋巴结与原发癌灶能谱曲线斜率比值(简称斜率比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能CT参数与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双能CT参数诊断NSCLC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低于未转移组(P<0.05),转移组λHU、IC、WC、NIC、NWC与原发病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转移组λHU、IC、NIC高于原发病灶(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均与纵膈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λHU、斜率比值、IC、NIC诊断NSCLC纵膈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849、0.871、0.838、0.860,灵敏度分别为80.95%、85.71%、78.57%、83.33%,特异度分别为79.31%、84.48%、81.03%、82.76%。结论:双能量增强CT扫描检查有助于提高NSCLC淋巴结转移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增强ct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能谱曲线 能谱曲线斜率 标准化碘浓度
原文传递
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马春燕 乔洪梅 +3 位作者 刘虎 单惠萍 沈维英 易亚辉 《浙江实用医学》 2024年第2期147-148,153,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同能量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34例胰腺炎患者,应用双能量后处理软件,分别采用100kV、140kV、最佳单...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同能量成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图像质量优化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8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的34例胰腺炎患者,应用双能量后处理软件,分别采用100kV、140kV、最佳单能量及70keV单能量4种模式模式模式重建处理,测量并计算脾动脉、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4支血管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4种模式下脾动脉、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4支血管的SNR和CNR均有差异(P均<0.01),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140kV模式下4支血管的图像SNR、CNR均最低,与其他三组模式比较均有差异(P<0.05);在70keV单能量模式下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SNR、CNR均最高,在最佳单能量模式下脾静脉SNR和肠系膜上静脉的SNR和CNR均最高,在100kV模式下的脾静脉CNR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不同能量成像技术重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胰周血管成像质量有影响。建议采用多模式重建,70keV单能量模式下观察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最佳单能量模式下观察肠系膜上静脉,对于脾静脉应同时采用最佳单能量模式和100kV模式观察,从而提高胰周血管的显示,有利于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作出预测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ct 能量增强ct扫描技术 胰周血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