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白蜡窄吉丁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化性影响研究
1
作者 党英侨 王小艺 宋学雨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3,共10页
【目的】探究当前以及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在中国各地区的世代发育特性,明确该虫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响应规律,为其现有发生区和潜在分布区的精准监测与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基于白蜡窄吉丁天津种群的... 【目的】探究当前以及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在中国各地区的世代发育特性,明确该虫对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响应规律,为其现有发生区和潜在分布区的精准监测与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基于白蜡窄吉丁天津种群的野外实际发育数据,以及2010-2020年全国各地的累年日均温、日最高温和最低温数据,采用双正弦模型估算当前以及未来温度升高1.5和2℃情景下白蜡窄吉丁整个世代的有效积温。在对该虫的化性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当前累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与其化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以白蜡窄吉丁天津种群的实测数据为计算依据,其整个世代众数种群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519.9日·度。(2)当前气候条件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青海的年有效积温和化性最低,分别为1109.89日·度和2年1代;在海南最高,分别为5535.88日·度和1年2代;其他地区则均表现出随纬度降低而增加的趋势。白蜡窄吉丁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化性与累年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和最低温之间均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并与昆虫自身的纬度和海拔分布存在负相关关系。(3)未来温度升高1.5和2℃情境下,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和化性均明显增加,其中年有效积温介于1000-3000日·度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均减少,高于3000日·度的均增加;化性也呈类似的变化规律,在我国中南部表现尤为明显。【结论】若白蜡窄吉丁扩散到我国中南部等未发生区,则该虫很可能在当地建立种群并迅速发展。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该虫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生和危害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全球变暖 正弦模型 有效积温 化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