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梯度掺杂策略的碳纳米管场效应管性能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周海亮 池雅庆 +1 位作者 张民选 方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104-8112,共9页
双极性传输特性是制约碳纳米管场效应管(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CNFETs)性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降低器件的双极性传输特性并获得较大的开关电流比,提出了一种漏端梯度掺杂策略,该策略不仅适合于类MOS碳纳米管场... 双极性传输特性是制约碳纳米管场效应管(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CNFETs)性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降低器件的双极性传输特性并获得较大的开关电流比,提出了一种漏端梯度掺杂策略,该策略不仅适合于类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C-CNFETs),同时也适合于隧穿碳纳米管场效应管(T-CNFETs).基于非平衡格林函数的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该策略不仅能有效降低器件的双极传输特性,而且能将器件开关电流比提高数个数量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掺杂策略在这两类碳纳米管场效应管器件结构中的应用存在诸多差异:C-CNFETs中可能发生的能级钳制将削弱器件导通状态性能,而T-CNFETs中无此现象;C-CNFETs中源、漏两端均采用梯度掺杂能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而该策略并不适于T-CNFETs;梯度掺杂后的T-CNFETs器件性能受轻度掺杂区域宽度的影响较C-CNFETs更为显著.同时,该梯度掺杂策略会造成一定的面积开销,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选取器件结构、掺杂浓度、掺杂区域宽度等参数,以获得速度、功耗与面积之间的最佳折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掺杂 带间隧穿 极性传输 碳纳米管场效应管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双栅材料的单极性类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碳纳米管场效应管设计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海亮 张民选 方粮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10-5017,共8页
由于导电沟道-源/漏电极界面处可能发生的载流子带间隧穿,传统类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呈现双极性传输特性,极大影响了器件性能的提高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为获得具有理想单极性传输特性的类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本文提... 由于导电沟道-源/漏电极界面处可能发生的载流子带间隧穿,传统类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呈现双极性传输特性,极大影响了器件性能的提高及其在电路中的应用.为获得具有理想单极性传输特性的类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栅材料的器件设计方法.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取调节电极材料,在不影响器件亚阈值斜率的同时,该设计方法不仅能使开关电流比增大6—9个数量级,有效调节阈值范围,而且能有效消除传统类MOS碳纳米管场效应管的双极性传输特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设计所获得的器件性能提高与调节电极材料的选取密切相关,同时量子电容对其亚阈值斜率、传输极性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材料 碳纳米管场效应管 带间隧穿 极性传输
原文传递
氧敏感性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薄膜晶体管 被引量:2
3
作者 薛战 田丰收 +2 位作者 王庆贺 王晓鸿 邱龙臻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6-1142,共7页
研究了基于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薄膜晶体管的氧传感特性。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器件展示了空穴和电子载流子的传感特性,如源漏电流、迁移率和亚阈值摆幅随着氧从半导体层... 研究了基于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双(2-氧代二氢吲哚-3-亚基)-苯并二呋喃-二酮和联噻吩(PBIBDF-BT)薄膜晶体管的氧传感特性。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器件展示了空穴和电子载流子的传感特性,如源漏电流、迁移率和亚阈值摆幅随着氧从半导体层内吸附/解吸附的过程中被调节。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真空度从0.7 Pa上升到0.08Pa,即氧气的体积分数从~5.3×10^(-6)降到~6×10^(-7),对于P型传输的迁移率、源漏电流(开态)和亚阈值摆幅分别改变了-52.7%、-51.3%和48%,而对于N型传输分别改变了42.3%、59.5%和-39%。并且腔室中氧气的浓度从~8×10^(-7)降到~6×10^(-7),变化了~2×10^(-7),相应的P型和N型源漏电流分别变化了-45.9%和31.1%。基于PBIBDF-BT聚合物薄膜晶体管能够实现对氧气的双极性检测和低的氧检测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薄膜晶体管 供体-受体共轭聚合物 极性传输 氧检测
下载PDF
含咔唑和芳基膦氧的双极性蓝光聚螺芴的合成与表征
4
作者 王旭超 白科研 +1 位作者 丁军桥 王利祥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7,共9页
采用Suzuki聚合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咔唑和芳基膦氧的双极性蓝光聚螺芴PSFCzPO10、PSFCzPO20和PSFCzPO30.和仅含有咔唑单元的参比聚合物Cz-PSF相比,芳基膦氧的引入,在保证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降... 采用Suzuki聚合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咔唑和芳基膦氧的双极性蓝光聚螺芴PSFCzPO10、PSFCzPO20和PSFCzPO30.和仅含有咔唑单元的参比聚合物Cz-PSF相比,芳基膦氧的引入,在保证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降低聚合物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能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载流子的双极性传输.因此,PSFCzPO10获得了最优的单层器件性能,电流效率为1.19 cd A^(-1),比Cz-PSF(0.39 cd A^(-1))提高了将近2倍.在此基础上,采用醇溶性的电子传输材料作为电子传输层,通过正交溶剂法,成功地组装了PSFCzPO10的全溶液加工型多层器件,电流效率进一步增加到1.93 cd A^(-1).同时,它的电致发光光谱几乎不受驱动电压的影响,色坐标为(0.16,0.14),表现出良好的蓝光光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螺芴 极性传输 咔唑 芳基膦氧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原文传递
异质栅类MOS碳纳米场效应管中量子电容的影响
5
作者 周海亮 张民选 方粮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0-74,共5页
本研究小组提出的基于异质栅类MOS碳纳米场效应管器件设计结构不仅能增大开关电流比、调节阈值电压、降低器件功耗,而且还能有效消除传统类MOS碳纳米场效应管的双极性传输特性。但是,作为典型的低维系统,该新型器件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 本研究小组提出的基于异质栅类MOS碳纳米场效应管器件设计结构不仅能增大开关电流比、调节阈值电压、降低器件功耗,而且还能有效消除传统类MOS碳纳米场效应管的双极性传输特性。但是,作为典型的低维系统,该新型器件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量子电容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量子电容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量子电容不仅能增大该新型器件的关断电流、减小开关电流比,而且还能破坏其单极性传输特性,给其在电路中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本文最后给出了几点减少量子电容影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电容 异质栅 碳纳米场效应管 极性传输 非平衡格林函数
下载PDF
IGBT的静态特性的模拟
6
作者 刘劲楠 廖家平 《湖北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7-29,47,共4页
对 Hefner的 IGBT模型静态部分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由于 IGBT中含有宽基极、低增益的晶体管 ,因此采用双极性传输方程来描述 IGBT电流 .而 MOSFET的静态线性区和饱和区的特性也用于表示阳极电压 .并用 MATL AB实现 I-
关键词 极性传输方程 Matlab模型 IGBT 静态分析 BJT 极性晶体管 MOSFET
下载PDF
吡咯并吡咯二酮与低聚噻吩共聚物电荷传输性质的理论研究
7
作者 范建训 冀利妃 任爱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53-2060,共8页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与噻吩形成共聚物的低聚物(PDPP-n T)m的电子结构及二体堆积模型的电荷传输性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单元内DPP浓度增加,噻吩数减少,聚合物分子的HOMO和LUMO能级同时降低,并且HOMO-LUMO...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与噻吩形成共聚物的低聚物(PDPP-n T)m的电子结构及二体堆积模型的电荷传输性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单元内DPP浓度增加,噻吩数减少,聚合物分子的HOMO和LUMO能级同时降低,并且HOMO-LUMO带隙变小;链内相邻DPP单元的电子波函数有效重叠增大,显著改善了链内的电子传输能力;同时分子主链的刚性增强,使分子链间LUMO轨道重叠增强,电子转移积分增大;最终体系由p型向双极性材料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荷传输 迁移率 极性传输材料 吡咯并吡咯二酮 低聚噻吩
下载PDF
随机共振神经元利用噪声辅助进行信号传输特性分析
8
作者 约尔钦.宁克 段江海 +1 位作者 宋爱国 吴涓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0-713,共4页
根据生物神经元是利用噪声通过随机共振机制进行信息处理的现象,以阀值神经元为例,采用香农第二定理,分析了双极性信号和白噪声通过由多个神经元串联或并联组成的系统的输出情况,从品质因数、传输长度等角度对多个神经元串联系统的输出... 根据生物神经元是利用噪声通过随机共振机制进行信息处理的现象,以阀值神经元为例,采用香农第二定理,分析了双极性信号和白噪声通过由多个神经元串联或并联组成的系统的输出情况,从品质因数、传输长度等角度对多个神经元串联系统的输出特性随噪声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存在随机共振现象,即存在最优的噪声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信息传输;串联时传输信息量随级数的增大而减小,并联时正好相反;噪声的分布形式只影响共振效应的强弱,而不影响系统的随机共振特性;均匀白噪声比高斯白噪声有更强的共振效应.从而说明了噪声对信息传输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共振 阈值神经元 信息理论 极性信号传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