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缓解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育期不配套的矛盾,2014—2015年早晚两季均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机插密度(36.4、28.6、19.0穴m–2)与施氮量(0、110~140、176~189 kg N hm–2)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早晚兼用"机插双季稻栽培模式有利于早、晚2季周年高产,以"高密+高氮"处理产量最高,2年分别达到16.94 t hm–2和16.99 t hm–2,但与"高密+低氮"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随栽插密度增加而提高,以"高密+低氮"处理最高,2年4季分别为62.77%、55.75%、65.82%、64.37%,比"高密+高氮"处理分别提高12.11%、9.01%、8.49%、2.14%;"高密+低氮"处理与"低密+高氮"处理相比,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辐射利用率均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见,在此模式下适当增加机插密度,减少氮肥用量,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采用"早晚兼用"品种搭配模式,低氮、密植栽培可作为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机插双季稻生产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