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粳稻产量、生育时期及温光资源配置的生态性差异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孟佳 殷敏 +5 位作者 褚光 刘元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8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海拔83 m)开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以高产籼稻(IR)为对照,设置常规粳稻(IJR)和籼粳杂交稻(IJHR)2个处理。比较不同生态区晚季温光条件下籼稻、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在产量、生育特性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低纬度下粳型水稻品种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及库容较高纬度均有所下降,导致产量降低2.4%~19.1%;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稳定或略有提高。同时,籼粳杂交稻产量在两地均最高,分别为8.8~10.3 t/hm2(富阳)和8.0~10.2 t/hm2(温州);2)供试品种生育时期因纬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与高纬度相比,低纬度的水稻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差异,穗发育期有所缩短(4.2%~27.3%),而灌浆期显著缩短,其中籼稻、常规粳稻以及籼粳杂交稻分别缩短7.3%~11.9%、20.8%~41.9%以及23.1%~35%。3)不同生育阶段温光配置差异主要体现在灌浆期,平均温度低纬度要高于高纬度(籼稻提高0.4~2.4℃;常规粳稻2.3~3.5℃;籼粳杂交稻2.5~2.8℃);有效积温纬度间的差异随品种类型而异,其中籼稻无显著变化,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分别降低24.7~126.4℃和25.7~107℃。4)主成分分析表明,纬度变化造成的温光资源积累差异(PC1和PC2)是主因(贡献度49%),也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品种的温光敏感性(PC5,贡献度18%)以及品种的穗粒结构(PC3,贡献度14%)。【结论】与高纬相比,低纬粳型水稻产量降低主要源于生育期缩短(灌浆期为主),有效积温减少,库容降低。籼粳杂交稻在低纬度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可能源于其较强的穗粒优势。有鉴于此,重(大)穗型粳稻在长江中下游较低纬度双季晚稻种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粳稻 长江中下游 纬度 产量 生育时期 温光资源
下载PDF
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陶陶 解嘉鑫 +6 位作者 黄山 谭雪明 潘晓华 曾勇军 石庆华 张俊 曾研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38-1347,共10页
【目的】明确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晚粳稻安全生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上高科技驿站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江西双季稻主产区。以... 【目的】明确花后增温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双季晚粳稻安全生产和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江西农业大学上高科技驿站试验基地进行,该地区位于江西双季稻主产区。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试验材料,设置花后增温(post-anthesis warming treatment,PAW;从抽穗期到成熟期昼夜不间断增温)和不增温对照(ambient temperature treatment,CK;安装与增温处理相同的装置,但不供电)2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采用稻田开放式远红外主动增温(free-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对水稻冠层进行增温,对比分析了不增温和花后增温条件下,晚粳稻产量、产量构成、加工品质、外观品质、RVA谱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花后增温导致晚粳稻甬优1538的产量和稻米品质发生明显变化,且2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不增温对照相比,花后增温2.2℃显著降低了晚粳稻产量,平均降幅为4.4%。花后增温条件下,2年晚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无显著变化,但2年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平均显著提高了27.4%和24.4%。花后增温提高了米粉RVA谱特征值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糊化温度,降低了其消减值,而对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无显著影响。花后增温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2年平均降幅为6.4%;但精米中蛋白质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均呈增加趋势,2年平均增幅分别为8.7%和6.6%。另外,花后增温均提高了精米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并且非必需氨基酸对增温的响应比必需氨基酸敏感,其中非必需氨基酸的总量显著提高了5.7%。从氨基酸的相对比例可以发现,花后增温对绝大多数氨基酸的相对比例无显著影响,而酪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结论】花后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花后增温 双季粳稻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双季晚粳稻不同栽培方式生产力及其群体质量差异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许轲 张军 +6 位作者 张洪程 花劲 霍中洋 郭保卫 戴其根 魏海燕 高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3-513,共11页
以镇稻11(常规粳稻)、甬优8号(杂交粳稻)为材料,在江西上高县设置旱育中大苗手栽、2连孔塑盘旱育秧摆栽、单孔塑盘旱育秧有序点抛及传统撒抛、毯状小苗机插五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生产力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初步提出双季... 以镇稻11(常规粳稻)、甬优8号(杂交粳稻)为材料,在江西上高县设置旱育中大苗手栽、2连孔塑盘旱育秧摆栽、单孔塑盘旱育秧有序点抛及传统撒抛、毯状小苗机插五种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生产力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初步提出双季晚粳稻的适宜栽培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稻谷产量表现为手栽>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与机插方式相比,镇稻11和甬优8号手栽、2连孔摆栽、单孔点抛及撒抛方式产量分别增加17.1%和16.8%、12.7%和11.7%、5.9%和5.4%、3.6%和1.8%。手栽、2连孔摆栽、单孔点抛及撒抛方式群体茎蘖最终成穗率较高(均大于65%),显著增加了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比率、中后期群体生长速率、净同化率;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提高了根冠比、根系伤流量和颖花根流量;茎秆粗壮抗倒伏。根据上述结果,探讨了双季晚粳稻配套栽培方式的科学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粳稻 栽培方式 生产力 群体质量
下载PDF
上虞区常规连作晚粳稻品种对比
4
作者 顾淑华 罗高明 朱化虹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95-798,共4页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为此,2022年该地区引入秀水7204和春江166等4个新品种,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熟期、产量、抗性等均优于当年的主栽品种,适宜在上虞区作为双季晚稻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粳稻 品种 生育期 穗部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机插双季晚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皮楚舒 程建平 +5 位作者 赵锋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石后兴 徐顺文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8期1474-1476,1585,共4页
考察氮肥运筹对机械插秧双季晚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有效穗数最高,实际产量也最高,达到599.5 kg/667 m^2,较T1(仅施基蘖肥)产量增加13.2%。随穗肥比例增加,水稻产量、生物量积累量和... 考察氮肥运筹对机械插秧双季晚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T3(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有效穗数最高,实际产量也最高,达到599.5 kg/667 m^2,较T1(仅施基蘖肥)产量增加13.2%。随穗肥比例增加,水稻产量、生物量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EPMSS)和转换率(TPMSS)逐渐减少。施氮处理齐穗后5 d灌浆速率均低于CK(不施氮),而后灌浆速率逐渐高于CK。总之,适当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水稻有效穗数、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氮肥在基肥、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3∶2是机插双季晚粳最佳施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粳稻 机插秧 氮肥运筹
下载PDF
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对机插双晚常规粳稻分蘖和主要性状的影响
6
作者 汪向东 张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69-171,221,共4页
以复合-秸混肥、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供试新型肥料,以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同田对比试验,研究新型肥料在机插双季晚粳生产中作基肥后不再追施穗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后的秧苗分蘖动态存在差异,对生育性状... 以复合-秸混肥、缓释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供试新型肥料,以镇稻18为供试品种,设置同田对比试验,研究新型肥料在机插双季晚粳生产中作基肥后不再追施穗肥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新型肥料作基肥后的秧苗分蘖动态存在差异,对生育性状影响较小,对经济产量有影响但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F=4.69,F_(0.05)=6.94)。在试验用量下,复合-秸混肥处理和缓释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未表现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较高,可以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在水稻生长后期表现较明显的脱肥特征,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偏低,在提倡化肥减量政策下,不宜作为不施穗肥的基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肥料 基肥 机插 双季粳稻 分蘖 性状
下载PDF
单双季晚粳稻宁81、宁88品种表现及推广成效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国 金林灿 +2 位作者 孙志栋 叶朝辉 黄宣 《宁波农业科技》 2016年第1期24-26,共3页
宁81、宁88是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单双季晚粳稻品种,表现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清秀,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单季晚稻机插、直播和连作晚稻机插、抛秧等多种栽培。本文介绍了宁81、宁88品种表现,推广方法及成效,以供参考。
关键词 双季粳稻 宁81 宁88 品种表现 推广成效
下载PDF
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轲 张军 +10 位作者 花劲 张洪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78-69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 本研究旨在明确传统双季晚籼稻地区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阐明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以江西省上高县6.77 hm2连片双季杂交晚粳稻高产攻关示范方为依托,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对中产(8.25~9.75 t hm–2)、高产(9.75~10.50 t hm–2)和超高产(>10.50 t hm–2)3个产量水平群体的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中产、高产水平群体相比,超高产水平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 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动态上,群体起点较高,可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高(78.0%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0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为300×104 m2 d hm-2以上,总光合势为560×104 m2 d hm-2以上。拔节前干物质量积累速度较慢,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干物质量为10.5 t 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成熟期干物质量达19.0 t hm-2左右,后期茎鞘物质转运率大于14.0%。超高产群体根量多、活力较强;植株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累积量高,氮素利用率40%以上。根据双季杂交晚粳稻超高产形成特征,我们探讨了培育双季晚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关键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杂交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宁都县2019年温光资源高效匹配特性兼品种组合筛选试验初报
9
作者 温日华 杨林生 +2 位作者 李云 曾兆丰 黄书梅 《江西农业》 2020年第22期108-109,共2页
为筛选出适应江西省宁都县栽培的优质双季晚籼粳稻新品种及探索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19年宁都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排实施了12个籼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40、甬优1540、浙优18和甬嘉58的产量高,生育期较长,株高适... 为筛选出适应江西省宁都县栽培的优质双季晚籼粳稻新品种及探索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19年宁都县长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安排实施了12个籼粳稻新品种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40、甬优1540、浙优18和甬嘉58的产量高,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长势繁茂,茎秆粗壮,结实率较高,丰产性好,在宁都县具有较好的推广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粳稻 水稻 宁都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