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胖人群下肢肌肉含量及其与内脏脂肪型肥胖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赖敬波 李晓苗 +4 位作者 赵国宏 景晓锐 张麦叶 王琼 王晓光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566-1568,1572,共4页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肌肉分布特点及其与内脏脂肪型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InBody720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2318例成人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按体重指数(BMI)不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析各组人群肌肉量特点及其与内脏脂肪... 目的:探讨肥胖人群肌肉分布特点及其与内脏脂肪型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InBody720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对2318例成人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按体重指数(BMI)不同将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析各组人群肌肉量特点及其与内脏脂肪的关系,并确定肌肉量指标与内脏脂肪型肥胖(以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作为的诊断标准)的最佳切点。结果:除双上肢肌肉量/体重之外,其他数据在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双下肢肌肉量/体重与肥胖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后,内脏脂肪含量与腰臀比、体脂率呈正相关(r=0.720、0.843,均P<0.05),与双上肢肌肉量/体重、双下肢肌肉量/体重均呈负相关(r=-0.557、-0.880,均P<0.05)。双下肢肌肉量/体重预测内脏脂肪型肥胖(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2。以最大约登指数确定切点,当下肢肌肉量/体重为0.2115时,对内脏脂肪型肥胖诊断的敏感性为85.6%,特异性为82.8%。结论:双下肢肌肉量/体重可作为评价内脏脂肪型肥胖的潜在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人体成分分析 双下肢肌肉含量 内脏脂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