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7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 被引量:265
1
作者 王洋 方创琳 王振波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05-1316,共12页
以县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构建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县级单元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城镇化类型区;基于偏相关系数测度各类型区的城镇化驱动力;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综... 以县为基本单元,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方面构建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县级单元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及其子系统水平进行评价,构建城镇化类型区;基于偏相关系数测度各类型区的城镇化驱动力;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对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分区。结果表明:人口和经济是反映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两大子类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划分全国为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经济社会城镇化滞后型、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滞后型和综合城镇化非滞后型四大城镇化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驱动力不同,市场力和行政力是全国层面的两大驱动因素;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人文地理领域进行分区研究,中国人口城镇化分区模式为北高南低,经济城镇化分区模式为东高西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熵值法 空间自相关 类型区划分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 被引量:191
2
作者 徐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共6页
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点是"由乡入城",规模和影响大。本文提出"接点政治"的概念,认为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当今,政治体系各部分的"政治应力"更为不平衡,社会矛盾及其集中反映的群体性事件很容易在... 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点是"由乡入城",规模和影响大。本文提出"接点政治"的概念,认为在社会结构性变革的当今,政治体系各部分的"政治应力"更为不平衡,社会矛盾及其集中反映的群体性事件很容易在那些"政治应力"最为脆弱的"接点"部位发生。从县级政治看,县政承上启下,是国家上层与地方基层、中央领导与地方治理、权力运作与权力监控的"接点"部位;从县域社会看,县城是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缘地带的"接点"部位,比较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对这一历史和体制变迁中的结构性问题,需要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寻求长治久安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点 群体性事件 县域
下载PDF
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151
3
作者 王振波 徐建刚 +2 位作者 朱传耿 祁毅 徐璐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6-426,共11页
可达性空间划分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分析其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借助GIS 软件平台,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全国县 (市、区) 域单元的空间可达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中国大... 可达性空间划分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分析其与人口布局的关系,对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借助GIS 软件平台,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全国县 (市、区) 域单元的空间可达性并进行区域划分,进而探讨中国大区域交通可达性与人口分布的关系,揭示不同交通条件和不同区域类型中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内在机制,为区域规划、交通规划和中国人口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可以实现空间可达性概念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计算的精确转换;②中国县域可达性以低值为主,具有圈层状和"反自然梯度"空间结构,"黑河—腾冲"线为明显分界线;③中国大陆分为3大区:可达性高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可达性低值区。可达性中值区又可分为东南诸省亚区、陕甘宁晋亚区、吉林亚区;可达性低值区分为云川渝亚区、蒙黑亚区、新疆亚区、青藏亚区;④国家区域范围内县域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5小时圈是目前中国可达性与人口集聚产生作用的最远距离;中国县域可达性越高的区域,可达性对人口集聚产生作用圈就越大,而可达性值与人口数量的相关性越小,说明交通条件对落后地区人口集聚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发达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空间可达性 人口集聚 栅格成本加权距离 中国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来自中国1869个县域的证据 被引量:131
4
作者 孙学涛 于婷 于法稳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6-93,共18页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好为破解农业机械化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1869个县域数据,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均衡效应和非均衡效...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好为破解农业机械化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1869个县域数据,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影响的均衡效应和非均衡效应,同时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机械化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促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路径;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会受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其他县域相比,农业落后县、平原县和农业县更容易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受益;数字普惠金融还会以农民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中介变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此,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应抓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不同区域应依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机械化 县域 SARAR 模型
原文传递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18
5
作者 刘传明 曾菊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209-2221,共13页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差异规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分别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其空间差异现象,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揭示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具有正相关趋势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运用3×3矩阵分析两者的组合类型和湖北省各类型县域分布规律,验证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是实现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的观点,依据空间差异规律,一方面评述了湖北省现行空间发展战略,建议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三区四带"点轴式空间非均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提出了促进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综合交通可达性 经济发展水平 空间差异 点轴式发展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商务的县域就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新模式研究 被引量:111
6
作者 许婵 吕斌 文天祚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共8页
文章从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谈起,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普及的影响下,人才和经济体在各级城市中获得的机会将更加平等化,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性地位受到挑战,县域及其所管... 文章从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谈起,分析了电子商务对我国城镇化格局的影响,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普及的影响下,人才和经济体在各级城市中获得的机会将更加平等化,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性地位受到挑战,县域及其所管辖的农村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村地区可以实现由工业化带动到信息化带动的跃迁式发展的城镇化新形势。文章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新形势下,电子商务所驱动的县域就地城镇化和农村发展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思路,并深入分析了县域就地城镇化的内涵和路径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发展的三种新模式,分别是延伸式("赶街"模式)、介入式("聚土地"模式)和内生式("沙集"模式),为我国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县域 城镇化 农村
原文传递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 被引量:110
7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9-536,共8页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多规不一"现实问题,总结了"多规"矛盾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三主三分"的"多规合一"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三步走"多规逐步调适的技术途径及其长效机制。"多规合一"的核心在于从区域空间优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功能上的融合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多规合一"的重点是推进形成一个总分有序、层级清晰、职能精准的区域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 空间规划体系 主导功能 县域
原文传递
宁夏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1
8
作者 郭永杰 米文宝 赵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51,8,共8页
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改进TOPSIS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绿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北部的西夏区、兴庆区、金凤区以及原州区的绿... 基于2013年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改进TOPSIS模型与障碍度模型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县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宁夏绿色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明显,其中北部的西夏区、兴庆区、金凤区以及原州区的绿色水平贴近度远优于其他地区;中部的红寺堡区、盐池县和同心县的贴近度最差,绿色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制约宁夏县域绿色发展的障碍因素具有地域差异性,黄河沿岸各县(区)、宁夏中部干旱各县(区)、南部六盘山各县(区)的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各有不同,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发展途径与对策,为研究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县域 绿色发展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国分县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97
9
作者 封志明 张丹 杨艳昭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6-151,160,共6页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 地形条件是影响区域人口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之一。中国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以低值为主,50%以上的县域单元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绝对起伏不超过1 000m),较好地表达了我国地形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空间特征。2005年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县域,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明显集中,地形起伏度在1以下县域的GDP占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41%,相对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向低起伏度地区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量:95
10
作者 毛锦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58,共12页
基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具有特殊性的最大实际,从指标遴选和赋权方法两个角度对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改进,以县域为评价对象,提出了依据相关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集合,应用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法... 基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具有特殊性的最大实际,从指标遴选和赋权方法两个角度对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改进,以县域为评价对象,提出了依据相关选取原则建立评价指标集合,应用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借鉴TOPSIS法计算指标水平得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并以甘肃省县域数据对该套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熵权法,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乡村振兴总体水平得分更符合统计规律,其在空间分布上与乡村发展大环境较为匹配,各一级指标水平得分与政府政策实践和自身发展环境较为契合,较好地验证了该方法在实践应用中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熵权法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县域 甘肃省
下载PDF
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 被引量:94
11
作者 王婧 李裕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21-636,共16页
利用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合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中国城镇化发展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1 200... 利用2000和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方法揭示近期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格局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结合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中国城镇化发展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1 2000-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年均增加1.3个百分点,32%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超过1.5个百分点;2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区域差异性和"低快高慢"的收敛性,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四大区域城镇化率年均分别增加1.4、0.5、1.4和1.3个百分点;3 60%的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集中在低城镇化率—高增长率、低城镇化率—中高增长率和低城镇化率—中增长率三种类型,且以中、西部地区分布最为密集;4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基本未变,仍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长极的城镇化发展较为突出,东部地区及内陆省会城市周边的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人力资本状况、人口集聚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地理区位特征对县域城镇化空间分异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影响;6中国城镇化格局可分为具有明显区类一致性和区外异质性的5大类、20个区域。新时期的城镇化发展应凸显地域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夯实产业基础、强调节约集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格局 影响因素 类型区域 人口普查数据 县域 中国
原文传递
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2
12
作者 徐冬 黄震方 +2 位作者 胡小海 吕龙 曹芳东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7-207,共11页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双M”型变化规律,整体非均衡性较弱;空间非均衡性在进一步扩大,并出现“逆市区化”现象,效率低值区呈西南—东北迁移趋势;旅游效率总体呈正向空间自相关,高效率和低效率县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县域旅游效率空间变异的随机成份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均质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演化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县域旅游效率具有时间稳定性,以渐变变化为主;以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市区为中心的地区旅游效率水平类型向下转移明显,以武义为中心的县市则明显向上转移,区域旅游效率呈大范围下降和小范围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县域旅游效率格局演变是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区位交通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其演进可以划分为经济推动型、区域中心型、资源推动型和交通推动型四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效率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县域 浙江省
原文传递
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以宁夏泾源县为例 被引量:86
13
作者 刘小鹏 李永红 +2 位作者 王亚娟 郭占军 郑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5-557,共13页
空间贫困研究是对多维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空间贫困度量方法是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和提高农村扶贫质量的关键。本文借鉴国际空间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总结出了空间贫困三维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县域空间贫困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 空间贫困研究是对多维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空间贫困度量方法是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和提高农村扶贫质量的关键。本文借鉴国际空间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总结出了空间贫困三维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县域空间贫困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以宁夏泾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开展了空间贫困地理识别。研究发现:(1)不同自然地理区SPI排序为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均值1.571)>剥蚀构造丘陵区(均值-0.199)>侵蚀构造石山区(均值-0.334),表明侵蚀构造石山区贫困程度最大,是减贫重点区域,其中3个自然地理区空间贫困的共同特点是存在经济劣势(C_4~C_7、C_(17)),主要差异是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生态劣势(C_(25)、C_(16))>经济劣势(C_5)>位置劣势(C_(20))>政治劣势(C_8);剥蚀构造丘陵区经济劣势(C_5~C_7、C_(17))>位置劣势(C_(18)~C_(20))>生态劣势(C_(16)、C_(23)~C_(25))>政治劣势(C_8);侵蚀构造石山区经济劣势(C_4~C_7、C_(17))>政治劣势(C_8)>位置劣势(C_(18)~C_(20))>生态劣势(C_(16)、C_(21)~C_(25))。(2)不同民族村SPI排序为汉族村(均值1.484)>回族村(均值1.262)>回汉混居村(均值-1.033),表明县域尺度上回汉混居村是减贫重点村。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共同特征是由于距离最近市场远(C_(17))形成的经济劣势,以及人均耕地面积(C_(23))和农作物特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C_(24))形成的生态劣势。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主要差异在于汉族村人居环境差和灾损率高形成的生态劣势,以及贷款不足(C_5)导致的经济劣势突出,回族村主要因文化知识素质较低(C_(12)、C_(13))导致进入市场的机会成本高而形成经济劣势,回汉混居村因汉族和回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造成扶贫资源配置困难,农户对扶贫政策满意率最低(C_8),反映该类村空间贫困的政治劣势最为显著。(3)同一自然地理区域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贫困 地理识别 地理资本 空间贫困指数 县域
原文传递
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基础设施、时空经验与县域城乡关系再认识 被引量:81
14
作者 白美妃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67,227,共24页
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讯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 本文借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析方法,引入时空经验的视角,以鲁东地区山县为例来理解县域内进城农民家庭的"城乡两栖"现象。本文发现,交通与通讯技术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变革带来了人们关于县域内时空经验的变化。而在将这一新的时空经验编织进日常生活的同时,进城农民基于村庄内的旧有惯习,将关于家庭的"终生筹划""拓扑"至跨越村庄—县城的空间中,从而呈现一种"撑开"在城乡之间的家的形态,县域内的城乡关系结构由此出现一体化的特征。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上述发现对于城乡融合的体制构建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城乡两栖 家庭策略 时空经验 城乡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县域小学空间可达性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为例 被引量:78
15
作者 汤鹏飞 向京京 +1 位作者 罗静 陈国磊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教育设施布局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而潜能模型是度量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引入学校服务能力因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服务能力等级影响和居民极限出行时间构建就学影响因子,对潜能模型加以改进。通过以湖北省仙桃市为典型县域单元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村级居民点尺度,乡镇中心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并按照一定的半径范围呈距离衰减过程,而乡镇毗邻地区居民点的小学空间可达性相对较差;(2)乡镇(街道)尺度,可达性较高的乡镇(街道)主要分布在沿G318的北部地区,且城乡间、主城区与城郊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均存在一定差距;(3)改进潜能模型能合理地评价各农村居民聚落点和各乡镇的小学空间可达性,当摩擦系数β取值为2时,能更为准确地揭示农村居民所能获取的教育资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潜能模型 空间可达性 县域 小学 仙桃市 湖北省
原文传递
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被引量:69
16
作者 封志明 郑海霞 刘宝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6-70,共5页
针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问题,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该方法可以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佳投影方向,利用最佳投影方向可以判断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通过... 针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问题,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该方法可以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佳投影方向,利用最佳投影方向可以判断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通过最佳投影方向与评价指标的线性投影得到投影指标值,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对样本进行统一评价和分类。利用该方法对甘肃省81个县域单元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很好的反映了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以及各评价单元综合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 评价指标 综合评价 县域 目标 标的 利用效率 遗传 投影寻踪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69
17
作者 张子昂 黄震方 +2 位作者 曹芳东 王坤 陈晓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7-1192,共16页
县域旅游是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当下对县域入境旅游研究的缺失阻碍着对小尺度入境旅游地发展的认知和重视。以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变差函数模拟了浙江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 县域旅游是支撑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元,也是未来入境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当下对县域入境旅游研究的缺失阻碍着对小尺度入境旅游地发展的认知和重视。以浙江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变差函数模拟了浙江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进一步通过LISA时间路径、时空跃迁测度了各县市入境旅游时空跃迁特征及类型,并将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类型相嵌套,建立了四种时空跃迁驱动机制模式。结果表明: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杭独大"特征显著,且空间自组织性逐年增强,区域入境旅游核心县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加,核心县市辐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方向;浙江省县域入境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整合性,县域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转移惰性,东南—西北区域的入境旅游落后县市具有相对动态的局部空间特征,常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波动性,岱山县在空间依赖方向上具有最大的稳定性;产业—结构驱动、经济—服务制约、贸易—产业驱动、区位—资源制约四种驱动模式呈现出自东北至西南逐渐由同向发展到同向制约的演化过程,此外四种模式背后隐含着不同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入境旅游 格局演变 时空跃迁 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粮食产量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变化 被引量:59
18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2 位作者 孔雪松 陈奕云 潘佳威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量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县域
原文传递
AHP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9
作者 姚建 《重庆环境科学》 1998年第2期11-14,共4页
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适用于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的决策分析方法。本文以四川郫县为例,阐述了AHP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评价结果表明,它可大大提高权值定量的理性成份,得到更加符合实际的结果。
关键词 AHP法 生态环境 环境质量评价 县域
下载PDF
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方法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鲁君 叶亚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00年第4期13-17,共5页
通过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考评方法研究 ,认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 3部分组成。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县域... 通过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考评方法研究 ,认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由生态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 3部分组成。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体系组成及部分指标说明和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县域 生态质量考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