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蛇纹石焙烧去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二氧化硅 被引量:9
1
作者 宋鹏程 彭同江 +1 位作者 孙红娟 余玉操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2-698,共7页
以纤蛇纹石纤维为前驱体,采用硫酸氢铵焙烧法去除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Si O2,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过程,对焙烧过程中不同反应阶段所形成产物、去除可溶盐后水浸残骸的结构和谱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表征,以揭示纤蛇纹石去金属氧... 以纤蛇纹石纤维为前驱体,采用硫酸氢铵焙烧法去除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Si O2,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化学反应过程,对焙烧过程中不同反应阶段所形成产物、去除可溶盐后水浸残骸的结构和谱学特征进行分析和表征,以揭示纤蛇纹石去金属氧化物过程和纤维状Si O2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在焙烧过程中,130~270℃范围内,纤蛇纹石结构中镁氧八面体片的外羟基被破坏,Mg2+离子形成(NH4)2Mg2(SO4)3和(NH4)2Mg(SO4)2可溶性盐;随着反应温度增加,纤蛇纹石结构中镁氧八面体片的内羟基被破坏,(NH4)2Mg(SO4)2转变为(NH4)2Mg2(SO4)3;当焙烧温度达到380℃,镁氧八面体片被完全破坏,(NH4)2Mg(SO4)2全部转变为晶态(NH4)2Mg2(SO4)3,仅保留纤维状硅氧四面体片骨架;当焙烧温度为500℃时,(NH4)2Mg2(SO4)3全部转变为Mg SO4,硅氧四面体骨架进行重组,焙烧产物经水浸后获得纤维状Si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氢铵 纤蛇纹石纤维 纤维状二氧化 金属氧化物
原文传递
纤蛇纹石短纤维去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多孔二氧化硅 被引量:6
2
作者 宋鹏程 彭同江 +2 位作者 孙红娟 鲜海洋 余玉操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41-1447,共7页
基于纤蛇纹石一维纳米管结构和形态属性,以石棉尾矿中纤蛇纹石短纤维为原料,采用酸浸法去金属氧化物,获得纤维状多孔SiO2,并对不同去金属氧化物作用阶段产物的形貌、物相组成和谱学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去金属氧化物作用(以MgO浸取... 基于纤蛇纹石一维纳米管结构和形态属性,以石棉尾矿中纤蛇纹石短纤维为原料,采用酸浸法去金属氧化物,获得纤维状多孔SiO2,并对不同去金属氧化物作用阶段产物的形貌、物相组成和谱学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去金属氧化物作用(以MgO浸取率表征)优化的工艺条件为:硫酸溶液质量分数3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2.00h,液固比10∶1。纤蛇纹石结构中的金属氧化物组分被去除后,仅保留具有石棉纤维形态的非晶态SiO2。在纤蛇纹石去金属氧化物作用过程中,氢氧镁石八面体片结构组元被去除的同时,原位保留和修饰了硅氧四面体片结构组元,形成了纤维状多孔S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尾矿 纤蛇纹石短纤维 纤维状多孔二氧化 金属氧化物
原文传递
硫酸氢铵焙烧纤蛇纹石短纤维制备纤维状多孔SiO_2 被引量:5
3
作者 宋鹏程 彭同江 +2 位作者 孙红娟 余玉操 鲜海洋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9,共4页
基于纤蛇纹石一维纳米管结构和形态属性,以石棉尾矿中分选的纤蛇纹石短纤维为原料,采用硫酸氢铵与纤蛇纹石短纤维混合焙烧,选择性浸出纤蛇纹石短纤维中主要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多孔SiO2。获取去金属氧化物作用(以氧化镁浸取率表征)最... 基于纤蛇纹石一维纳米管结构和形态属性,以石棉尾矿中分选的纤蛇纹石短纤维为原料,采用硫酸氢铵与纤蛇纹石短纤维混合焙烧,选择性浸出纤蛇纹石短纤维中主要金属氧化物,制备纤维状多孔SiO2。获取去金属氧化物作用(以氧化镁浸取率表征)最佳浸取条件为:NH4HSO4/MgO摩尔比为2.5,焙烧温度为500℃,焙烧反应时间为1.5 h。结合焙烧过程分析,证明焙烧过程中纤蛇纹石的镁氧八面体片溶解,保留和修饰了硅氧四面体片残骸,最终形成纤维状多孔SiO2。对制备的纤维状多孔SiO2样品进行表征,其中SiO2含量为94.71%,且保持纤维纳米属性。此研究为纤维状多孔SiO2制备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氢铵 石棉尾矿 纤蛇纹石短纤维 纤维状多孔SiO2 金属氧化物作用
下载PDF
石棉尾矿加碱焙烧去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利明 彭同江 +1 位作者 宋鹏程 孙红娟 《非金属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79,共5页
以石棉尾矿为原料,将其与氢氧化钠经混合焙烧、水浸得到焙烧水浸产物。考察主要工艺条件NaOH与SiO2摩尔比、焙烧反应温度和焙烧反应时间等对焙烧产物及焙烧水浸产物的影响,结合物相、结构变化等探讨去非金属氧化物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 以石棉尾矿为原料,将其与氢氧化钠经混合焙烧、水浸得到焙烧水浸产物。考察主要工艺条件NaOH与SiO2摩尔比、焙烧反应温度和焙烧反应时间等对焙烧产物及焙烧水浸产物的影响,结合物相、结构变化等探讨去非金属氧化物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加碱焙烧的优化工艺条件为:n(NaOH)∶n(SiO_(2))摩尔比为4.0,反应温度为600℃,反应时间为2 h,此条件下加碱焙烧去非金属氧化物作用明显,水浸渣中主晶相均为氧化镁。当焙烧温度大于255℃时,随焙烧温度的升高,镁氧八面体片发生脱水,硅氧四面体结构破坏,形成可溶的硅酸镁钠;当焙烧温度为830℃时,硅酸镁钠由可溶物质转变为难溶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棉尾矿 加碱焙烧 水浸残渣 相变化 金属氧化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