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界面吸附对高分子液体膜去润湿动力学的影响
1
作者 张苡宁 卫来 +1 位作者 石彤非 徐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4,共6页
以线形聚苯乙烯(LPS)薄膜三臂星形聚苯乙烯(3SPS)薄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限体系中高分子链界面吸附对高分子溶液膜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在基底上的高分子链对薄膜去润湿的驱动力形成拖拽力,增大了薄膜去润湿的阻力.随... 以线形聚苯乙烯(LPS)薄膜三臂星形聚苯乙烯(3SPS)薄膜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限体系中高分子链界面吸附对高分子溶液膜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在基底上的高分子链对薄膜去润湿的驱动力形成拖拽力,增大了薄膜去润湿的阻力.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线形链和三臂星形链在基底上的吸附量逐渐增加,LPS和3SPS薄膜在丙酮蒸汽中由发生去润湿到稳定存在,孔边在薄膜去润湿过程中由不稳定转变为稳定,去润湿速度逐渐降低,平衡接触角逐渐减小.当退火时间相同时,3SPS薄膜在丙酮蒸汽中的去润湿速度比LPS薄膜更低;去润湿后3SPS薄膜在基底上的平衡接触角比LPS薄膜更小,3SPS薄膜的毛细驱动力小于LPS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薄膜 润湿 界面吸附
下载PDF
超疏水材料在液压作用下的润湿行为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凯 黄建业 王峰会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1-285,共5页
在超疏水界面光反射的基础上,用抽真空和压力驱动的方法研究了荷叶、超疏水ZnO阵列在水下的界面润湿行为和微结构中截留气体对其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气体截留时受所加最大压力和微结构几何形貌的影响,超疏水界面在加压和减压... 在超疏水界面光反射的基础上,用抽真空和压力驱动的方法研究了荷叶、超疏水ZnO阵列在水下的界面润湿行为和微结构中截留气体对其润湿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有气体截留时受所加最大压力和微结构几何形貌的影响,超疏水界面在加压和减压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润湿可逆性;超疏水材料表面微结构中截留的气体能延迟水的侵入并提高超疏水稳定性;在特定情况下,随着外部压力的减小截留气体的膨胀能推动和排出侵入的水并引导反润湿过程。因此,截留气体有利于超疏水状态的存在。由于三相接触线密度的不同,纳米结构在压力作用下比微米结构表现出更为优异的疏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超疏水 润湿 润湿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基板交联度效应对聚乙烯吡咯烷酮纳米薄膜去润湿的影响
3
作者 费凌霄 王雅雪 马禹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23年第1期13-17,共5页
近年来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器等薄膜器件的发展,对基板表面纳米薄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光引发的自由基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交联度的聚丙烯酸丁酯基板,通过旋涂法在基板上制备了厚度为75 nm的聚乙烯吡... 近年来电子皮肤、柔性传感器等薄膜器件的发展,对基板表面纳米薄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光引发的自由基聚合,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交联度的聚丙烯酸丁酯基板,通过旋涂法在基板上制备了厚度为75 nm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薄膜。并采用红外光谱仪、动态机械热分析仪、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对基板和基板上去润湿的薄膜进行表征,对不同基板上的去润湿孔洞密度和生长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板交联度越大,孔洞生长速率越慢,孔洞密度越高,这是由交联点密度增加和交联点之间平均分子量分布变宽导致的。因此,控制合适的基板交联度有助于制备稳定性更好的纳米薄膜或纳米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丙烯酸丁酯 纳米薄膜 润湿
下载PDF
高分子薄膜去润湿孔增长动力学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思佳 张万喜 +3 位作者 蒋放 卢宇源 石彤非 安立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4-1182,共9页
高分子薄膜去润湿是近年国内外表界面研究领域的热点.孔增长动力学作为高分子薄膜去润湿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高分子薄膜去润湿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为高分子表界面图案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有... 高分子薄膜去润湿是近年国内外表界面研究领域的热点.孔增长动力学作为高分子薄膜去润湿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高分子薄膜去润湿过程的理解,而且可为高分子表界面图案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有关去润湿孔增长动力学的理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工作很多,并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研究工作,分析了理论预言与现有实验结果偏离的原因以及由此而呈现的重要问题,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薄膜 孔增长动力学 润湿 成核增长
原文传递
滑移边界对含表面活性剂超薄液膜去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叶学民 沈雷 李春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07-2517,共11页
针对预置在固体基底上含非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超薄液膜去湿过程,基于滑移边界条件下的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非线性演化方程组,采用PDECOL程序对液膜去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滑移尺度对含有内源和外源表面活性剂去湿特性... 针对预置在固体基底上含非溶性表面活性剂的超薄液膜去湿过程,基于滑移边界条件下的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非线性演化方程组,采用PDECOL程序对液膜去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滑移尺度对含有内源和外源表面活性剂去湿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滑移边界对去湿过程的影响与表面活性剂初始分布密切相关,且不同平衡液膜厚度下滑移尺度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滑移边界促使超薄液膜趋于稳定,特别是当平衡液膜厚度较小时,滑移边界可有效控制去湿过程的发生;对于Spinodally稳定液膜,滑移边界对外源性情况的影响远大于内源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移边界 润湿 超薄液膜 非溶性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SnAgCu无铅钎料液体在非润湿线上的去润湿现象
6
作者 王福学 张磊 +1 位作者 史春元 尚建库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98-1302,共5页
在Cu基底上制备了宽度为200μm的非润湿线, SnAgCu无铅焊膏回流过程中形成的钎料液体在非润湿线上发生去润湿.对印刷不同厚度锡膏样品回流过程中液体形态的原位观察发现,焊膏厚度由950μm减小时,回流液体球冠沿非润湿线分离的长度增加... 在Cu基底上制备了宽度为200μm的非润湿线, SnAgCu无铅焊膏回流过程中形成的钎料液体在非润湿线上发生去润湿.对印刷不同厚度锡膏样品回流过程中液体形态的原位观察发现,焊膏厚度由950μm减小时,回流液体球冠沿非润湿线分离的长度增加,当焊膏厚度达到350μm时,液体被彻底分割为两部分.通过一个简单模型并运用界面能最小化分析,给出了非润湿线宽度与液体临界高度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间接反映了微电子钎焊连接中发生桥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铅钎料 桥接 润湿 润湿
下载PDF
含活性剂液膜去润湿演化的稳定性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春曦 姜凯 叶学民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55-264,共10页
针对含非溶性活性剂的液膜在固体基底上的去润湿过程,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基态和扰动态下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模型,应用非模态理论分析了演化过程的稳定性特征,探讨了分子间力对液膜去润湿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微扰动波的引入... 针对含非溶性活性剂的液膜在固体基底上的去润湿过程,基于润滑理论建立了基态和扰动态下液膜厚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演化模型,应用非模态理论分析了演化过程的稳定性特征,探讨了分子间力对液膜去润湿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微扰动波的引入(k=1)有利于液膜去润湿过程的稳定进行,扰动能量逐渐衰减,然而,该效果随着扰动波数的增加而显著改变,k 2时,液膜演化的稳定性反而恶化,扰动能量被逐步放大,演化呈现出非稳定特征.增大初始液膜厚度可以有效改善液膜流动的稳定性.范德华力放大了液膜表面的微扰动,使得液膜演化的稳定性下降;相反,Born斥力和静电斥力具有增强去润湿稳定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剂 润湿 分离压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功能性有序微结构的制备及潜在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志强 杨柏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具有特殊功能的有序微结构日渐引起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微反应器、生物化学传感器以及光学器件等领域.本文总结了我们课题组在微观表面图案化和有序微结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具有特殊功能的有序微结构日渐引起人们浓厚的研究兴趣,并被广泛应用于微电子器件、微反应器、生物化学传感器以及光学器件等领域.本文总结了我们课题组在微观表面图案化和有序微结构制备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我们在该方向工作的最新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微结构 胶体晶体 润湿
原文传递
固体平板上超薄水膜去湿润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9
作者 徐爱进 周哲玮 胡国辉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7-1391,共5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固体表面超薄水膜的失稳和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薄膜中小扰动将失稳,并在初始阶段线性增长.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对扰动的初期增长影响较小.最小厚度的下降导致薄膜发生破裂.此后破裂边缘以一定的动态接触角后退.... 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固体表面超薄水膜的失稳和破裂过程.结果表明薄膜中小扰动将失稳,并在初始阶段线性增长.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作用对扰动的初期增长影响较小.最小厚度的下降导致薄膜发生破裂.此后破裂边缘以一定的动态接触角后退.与宏观理论预测一致,边缘半径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平方根成正比.若固液相互作用较强,将引起破裂时间延迟,动态接触角减小,固体表面附近的液体密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体超薄膜
下载PDF
结晶和去润湿竞争条件下分子结构对超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英文)
10
作者 袁伟忠 张凤波 +2 位作者 袁金颖 谢续明 洪啸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57-1163,共7页
将星形支化结构的聚己内酯,包括六臂星形聚己内酯(HPCL)和树枝状星形聚己内酯(DPCL),以及线形聚己内酯(LPCL)室温旋涂于云母片上,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分子结构对星形支化聚己内酯超薄膜的润湿-去润湿性质的影响.在旋涂过程中,薄... 将星形支化结构的聚己内酯,包括六臂星形聚己内酯(HPCL)和树枝状星形聚己内酯(DPCL),以及线形聚己内酯(LPCL)室温旋涂于云母片上,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分子结构对星形支化聚己内酯超薄膜的润湿-去润湿性质的影响.在旋涂过程中,薄膜的形成受去润湿和结晶竞争的控制.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表明,当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结晶性的顺序是:DPCL最弱,HPCL次弱,LPCL最强.依据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即去润湿和结晶竞争的结果,LPCL、HPCL和DPCL的超薄膜表现出不同的表面形态,包括尺寸不同的完整的球晶、开口的球晶、树枝状片、分散的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分子结构 润湿 结晶 超薄膜
下载PDF
嵌段共聚物PLA-b-PEG-b-PLA超薄膜形貌的分子量依赖性
11
作者 秦刚 范利丹 孙壮志 《塑料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80,共5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4种分子量的嵌段高分子PLA-b-PEG-b-PLA超薄膜的晶体形貌。结果表明:PEG嵌段的引入可明显改善PLA的结晶能力;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能力逐渐增强,片晶厚度逐渐增大;PLA-b-PEG-b-PLA超薄膜结晶...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4种分子量的嵌段高分子PLA-b-PEG-b-PLA超薄膜的晶体形貌。结果表明:PEG嵌段的引入可明显改善PLA的结晶能力;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能力逐渐增强,片晶厚度逐渐增大;PLA-b-PEG-b-PLA超薄膜结晶过程中易出现去润湿现象,且随着PEG含量的增加,去润湿孔径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b-PEG-b-PLA 超薄膜 片晶厚度 润湿
原文传递
原位测量聚苯乙烯薄膜在溶剂气氛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12
作者 李海东 吕鹤 赖宇晴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1-75,共5页
采用旋涂法制得聚苯乙烯(PS)薄膜样品,在四氢呋喃(THF)溶剂饱和气氛下,通过原位椭偏仪和光学显微镜同步联用的方法观测了2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薄膜体系,当初始薄膜厚度不同时所发生的从溶胀到去润湿的动态全过程。结果表明,在溶剂气氛... 采用旋涂法制得聚苯乙烯(PS)薄膜样品,在四氢呋喃(THF)溶剂饱和气氛下,通过原位椭偏仪和光学显微镜同步联用的方法观测了2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薄膜体系,当初始薄膜厚度不同时所发生的从溶胀到去润湿的动态全过程。结果表明,在溶剂气氛环境中聚苯乙烯薄膜的动力学变化过程可以从溶胀厚度的变化和去润湿发生的时间及程度反映出来。这个过程的变化不仅与薄膜的初始厚度相关,还受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且这两方面的作用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溶胀厚度的变化可以预测出去润湿的可能状况,同样去润湿的过程可以验证溶胀厚度所反映的动力学变化的快慢。证实了联用2种测试手段观测和分析薄膜从溶胀到去润湿全过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量 溶剂饱和气氛 聚苯乙烯薄膜 椭偏仪 溶胀 润湿
下载PDF
利用薄膜去润湿行为研究线形和环形聚苯乙烯及共混薄膜的黏度
13
作者 王丽娜 张欢欢 +4 位作者 徐林 刘宾元 石彤非 蒋世春 安立佳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1-747,共7页
研究了线形聚苯乙烯(LPS)薄膜,环形聚苯乙烯(RPS)薄膜以及不同配比的共混薄膜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分子刷上的去润湿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L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要快于R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度介于LPS薄膜和RPS薄膜... 研究了线形聚苯乙烯(LPS)薄膜,环形聚苯乙烯(RPS)薄膜以及不同配比的共混薄膜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高分子刷上的去润湿动力学行为.研究发现,L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要快于R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度介于LPS薄膜和RPS薄膜之间,且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度随着RPS在共混薄膜中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利用水和乙二醇在薄膜表面的接触角计算得到LPS薄膜,RPS薄膜及共混薄膜的表面张力.结果发现,共混薄膜的表面张力均小于LPS薄膜和RPS薄膜的表面张力,且当RPS含量为70%时,共混薄膜的表面张力达到最小值.通过对薄膜在去润湿过程中的孔半径、去润湿速度、边宽以及后退接触角的研究,获得了LPS薄膜、RPS薄膜及共混薄膜的黏度.结果表明,LPS薄膜的黏度要低于RPS薄膜的黏度,实验得到的不同比例共混薄膜的黏度介于LPS薄膜和RPS薄膜的黏度之间,且其低于LPS和RPS的质量权重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薄膜 环形聚苯乙烯 共混 润湿 黏度
原文传递
管道壁面修饰减阻机理的数值模拟
14
作者 杨小锋 陈艳燕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9,共6页
用加入近邻相互作用势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表面修饰了去润湿性颗粒的二维管道内流体的流动.结果显示,管壁的粗糙度、修饰颗粒的润湿性、管内压强以及管内流体黏滞性等都是影响管内流体流速的因素.在一定压强下,管壁修饰疏水性的颗... 用加入近邻相互作用势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了表面修饰了去润湿性颗粒的二维管道内流体的流动.结果显示,管壁的粗糙度、修饰颗粒的润湿性、管内压强以及管内流体黏滞性等都是影响管内流体流速的因素.在一定压强下,管壁修饰疏水性的颗粒可以明显减小阻力,模拟结果也解释了开采地下油藏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减阻
下载PDF
良溶剂对PS-b-PEO-b-PS嵌段共聚物膜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罗春燕 陈卫星 +2 位作者 单民瑜 马爱洁 侯永刚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39-344,共6页
为了考察良溶剂对共聚物膜结构的影响,采用原子力电子显微镜(AFM)对不同条件下的膜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嵌段共聚物PS-b-PEO-b-PS在二氯甲烷良溶剂诱导下发生的去润湿现象并在膜表面形成了纳米孔结构.三种厚度(以初始溶液的浓度控制膜... 为了考察良溶剂对共聚物膜结构的影响,采用原子力电子显微镜(AFM)对不同条件下的膜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嵌段共聚物PS-b-PEO-b-PS在二氯甲烷良溶剂诱导下发生的去润湿现象并在膜表面形成了纳米孔结构.三种厚度(以初始溶液的浓度控制膜厚)的聚合物膜在经过二氯甲烷溶剂处理后都发生了相同的"孔洞成核"去润湿行为.对发生去润湿后的膜区域进行观察,其表面存在均匀的纳米孔结构,用于溶解聚合物的溶剂不同,得到的纳米孔结构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膜结构 良溶剂 润湿 纳米孔结构
下载PDF
类液体表面的特性、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桂黎爽 田雪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2935-2950,共16页
类液体表面是一种由极度柔性分子链修饰的表面.室温下,修饰的柔性分子链能够自由旋转运动,赋予表面类似液体的超润滑特性.几乎所有的极性和非极性液体在类液体表面上都不易黏附,可滑动脱落且无残留.区别于传统的超疏水/油表面,类液体表... 类液体表面是一种由极度柔性分子链修饰的表面.室温下,修饰的柔性分子链能够自由旋转运动,赋予表面类似液体的超润滑特性.几乎所有的极性和非极性液体在类液体表面上都不易黏附,可滑动脱落且无残留.区别于传统的超疏水/油表面,类液体表面的构建不依赖于基底表面的粗糙微结构,具有更加稳定的动态去润湿性.通过简单的共价接枝或者与常见聚合物基涂层结合的策略,可以直接在各种平坦基材表面构筑类液体涂层.近年来,类液体表面日益受到关注,在微观无损输运、抗污防垢、抗冰、油水分离和微流控等不同领域崭露头角.本文阐述了类液体表面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方法,介绍了类液体表面最新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液体表面 柔性高分子刷 涂层 全疏液 动态润湿
原文传递
非溶剂诱导聚苯乙烯超薄膜去润湿过程中不同有序表面形貌的形成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林 张欢欢 石彤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79,共6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带有自然氧化层硅基底上聚苯乙烯薄膜在不同非溶剂诱导下的去润湿过程.研究发现,非溶剂是通过渗透取代机理诱导高分子薄膜发生去润湿.薄膜的形貌取决于成孔过程与孔增长过程的相对速度.当聚苯乙烯(PS)薄膜厚度为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带有自然氧化层硅基底上聚苯乙烯薄膜在不同非溶剂诱导下的去润湿过程.研究发现,非溶剂是通过渗透取代机理诱导高分子薄膜发生去润湿.薄膜的形貌取决于成孔过程与孔增长过程的相对速度.当聚苯乙烯(PS)薄膜厚度为15 nm时,随着溶剂烷基链的增长,成孔数显著降低;然而孔开始合并时孔径明显地增加.当PS薄膜厚度增加到25 nm时,随着溶剂烷基链的增长,成孔数略有降低,薄膜形貌形成长程有序的双连续的结构.当PS膜厚为35 nm时,与其它2个膜厚相比,成孔数大幅下降.此外,温度和分子量能进一步降低去润湿过程中的成孔数,从而形成分形结构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薄膜 润湿机理 非溶剂诱导润湿 表面形貌
下载PDF
混合溶剂诱导PS膜的去润湿过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童淑元 徐林 +1 位作者 石彤非 安立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95-1000,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聚苯乙烯(PS)膜在水和丙酮混合溶剂诱导下的去润湿过程.实验发现,在亲水基底上,随着丙酮含量的减少,在整个去润湿过程中孔半径与时间呈e指数关系[R~exp(t/τ)],然后呈线性关系(R~t),最后... 采用光学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研究了聚苯乙烯(PS)膜在水和丙酮混合溶剂诱导下的去润湿过程.实验发现,在亲水基底上,随着丙酮含量的减少,在整个去润湿过程中孔半径与时间呈e指数关系[R~exp(t/τ)],然后呈线性关系(R~t),最后为R~t0.76,并且孔增长机理从成核增长机理转变为取代机理.在疏水基底上,随着丙酮含量的减少,在整个去润湿过程中孔半径与时间呈e指数关系[R~exp(t/τ)],然后呈线性关系(R~t),最后为R~t0.72,孔增长的机理未发生变化.对相同膜厚的高分子薄膜,无论在亲水基底还是疏水基底上,高分子薄膜的滑移效应随着丙酮含量的减少而变化,且在疏水基底上丙酮含量的减少对孔增长动力学的影响比在亲水基底上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薄膜 润湿动力学 混合溶剂诱导
下载PDF
捕收剂过量不平衡吸附与浮选速率的关系
19
作者 D.W.富尔斯特瑙 俞国庆 +1 位作者 刘晓辉 李长根 《国外金属矿选矿》 2001年第12期13-16,共4页
用一块光学抛光的硼硅酸玻璃片和十二胺醋酸盐 (DAA)水化膜所进行的试验表明 ,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间隔里重复试验 ,水化膜后退速率增加幅度大 ,而不可能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是由于DAA分子从消失的液 -气界面上解吸下来而沉积到新形成的... 用一块光学抛光的硼硅酸玻璃片和十二胺醋酸盐 (DAA)水化膜所进行的试验表明 ,如果在很短的时间间隔里重复试验 ,水化膜后退速率增加幅度大 ,而不可能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是由于DAA分子从消失的液 -气界面上解吸下来而沉积到新形成的固 -气界面上引起的。在改进的哈里蒙德浮选管中用硼硅酸玻璃颗粒所进行的对比浮选试验表明 ,浮选速率也随重复浮选试验次数增加而增加 ,这也是由于过量吸附的DAA分子从接触的气泡上转移到固 -气界面上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浮选 浮选速率 润湿现象 不平均吸附 十二胺醋酸盐 捕收剂
下载PDF
高分子量聚合物对溶剂诱导低分子量聚合物薄膜去润湿动力学的影响
20
作者 刘惠 郑以松 石彤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65-1569,共5页
采用偏光显微镜及椭偏仪等研究了单分散低分子量聚苯乙烯(PS)薄膜、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以及将二者按不同质量比共混制备的PS薄膜,在室温下用丙酮溶剂诱导其去润湿的过程.实验发现,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的去润湿动力学与单分散的P... 采用偏光显微镜及椭偏仪等研究了单分散低分子量聚苯乙烯(PS)薄膜、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以及将二者按不同质量比共混制备的PS薄膜,在室温下用丙酮溶剂诱导其去润湿的过程.实验发现,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的去润湿动力学与单分散的PS薄膜去润湿动力学有较大区别.按不同质量比共混的PS薄膜,低分子量的PS更易于富集在薄膜的表面,其去润湿的速度介于单分散低分子量PS薄膜与单分散高分子量PS薄膜的去润湿速度之间.但共混薄膜的去润湿速率并非随着高分子量PS的加入呈现单调的变化,这是由大量接触分子的形成抑制了去润湿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薄膜 高分子量聚苯乙烯 低分子量聚苯乙烯 共混 润湿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