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厦门市中山路新街堂及其周边空间研究
1
作者 屈思嘉 韩晓琬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第10期36-37,共2页
宗教建筑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宗教社会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载体,是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城市建筑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厦门市中山路新街堂教堂的区位、交通、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该教堂广场及其周边环境在空间组织上的优... 宗教建筑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宗教社会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载体,是文化遗产中的特殊城市建筑遗产之一。本文通过对厦门市中山路新街堂教堂的区位、交通、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该教堂广场及其周边环境在空间组织上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适合教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堂建筑 新街堂 空间 厦门市中山路
原文传递
基于共生理论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概念规划研究--以厦门市中山路片区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渊 黄竞雄 李芝也 《中国名城》 2020年第9期35-41,共7页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旧城的核心,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发展旅游已成为街区重要的更新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面临着文化发展不充分、商业同质化程度高、开发深度不足等问题,削弱了旅游者对于文化价值的感知,一定程度上...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旧城的核心,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发展旅游已成为街区重要的更新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面临着文化发展不充分、商业同质化程度高、开发深度不足等问题,削弱了旅游者对于文化价值的感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街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共生理论对于不同单元在同一环境中的协同发展提出了可借鉴的思路。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发展进行探讨,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应用文本数据进行旅游者旅游意象的研读,结合历史文化的挖掘,基于共生理论提出旅游概念规划方案。研究发现:(1)旅游者对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意象感知显著低于商业感知,未能形成良好的文旅共生关系;(2)中山路步行街业态发展同质化程度高,存在降低吸引力的风险;(3)街区内部街巷杂乱闭塞,阻碍文化-商业-旅游三类单元的良性互动。基于此认知,引入共生理论,建立文化-商业-旅游共生体系,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中不同共生单元之间的互利共生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与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历史文化街区 旅游策划 更新 厦门市中山路片区
下载PDF
基于绿视衰减曲线的历史街区步行环境绿视感知评价——以厦门市中山路同文片区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渊 黄竞雄 《风景园林》 2020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中,绿色植物在改善步行体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绿视体验与土地占用面积则备受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常见基于主体的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缺乏从客体角度出发的步行视觉感知分析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活化中,绿色植物在改善步行体验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平衡绿视体验与土地占用面积则备受学界关注。现有研究常见基于主体的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缺乏从客体角度出发的步行视觉感知分析方法。以厦门市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同文片区为例,测度街区内道路的绿视率指标,绘制不同绿化模块的"绿视率衰减曲线",提出计算最大绿视范围的方法。研究发现:1)乔灌组合、大乔木、绿化小品与幂律模型拟合优度较高,盆栽和垂直绿化与指数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最大绿视范围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乔木、乔灌组合、绿化小品、垂直绿化、盆栽。2)中山路—思明南路沿线绿视率提升空间较大,鹭江道—镇海路沿线绿视率较高;内部支路中青石巷、同文路、泰山路绿视率较高,钱炉灰埕巷、钓仔路、水仙路和定安路绿视率较低。3)绿化设施布局的不合理降低了街区遗产要素对于访客的吸引力,商业气息弱化了访客对于街区文化要素的感知。研究旨在将绿视率指标二维化,为绿视率的定量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文化街区 景观感知 地理信息系统 绿视衰减曲线 厦门市中山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