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税内税外:清代前期的地丁原额与实际税负
1
作者 陈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共21页
清代前期的地丁(田赋)“原额”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既涉及作为定税基础的亩制、折亩、税率,也直接与清初沿袭的“万历则例”关联。清初沿袭的田赋征收标准是万历四十八年的定例,但在田赋征收货币化的进程中,清初所定的本色折银额过... 清代前期的地丁(田赋)“原额”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既涉及作为定税基础的亩制、折亩、税率,也直接与清初沿袭的“万历则例”关联。清初沿袭的田赋征收标准是万历四十八年的定例,但在田赋征收货币化的进程中,清初所定的本色折银额过高,事实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是清初田赋税额高出明代万历年间税额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在地丁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银两与铜钱的折算,影响着纳税者和地方政府的实际利益。丁银摊入地亩,从总体上实现了“地丁”的合一,丁银征收标准以及丁银的摊入地亩或未摊入地亩,同样错综复杂。在地丁“原额”之外,预征、加征与差徭银的摊征,也反映出纳税、承差者的实际负担较为沉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丁(田赋) 摊丁入地 税负 清代前期
下载PDF
论清代后期当税加征下的非正式征收制度 被引量:1
2
作者 仲伟民 段旭颖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4-200,共7页
清代前期国库充盈,各项赋税征收情况较为稳定。清代后期因为内忧外患,政府财政极为窘迫,为筹集税款而对各种杂税进行增征,其中当税就是加征的一个重要税种。清代前期当税税率在5两上下,而清代后期当税则通过预征20年税款、提升至10倍税... 清代前期国库充盈,各项赋税征收情况较为稳定。清代后期因为内忧外患,政府财政极为窘迫,为筹集税款而对各种杂税进行增征,其中当税就是加征的一个重要税种。清代前期当税税率在5两上下,而清代后期当税则通过预征20年税款、提升至10倍税率以及以开征当捐的方式进行加征,同时还建立当税的征信册式制度以减少官员侵渔。清代晚期当税的增征是由于国家定额赋税不能满足支出而征收的定额外赋税,可以说是非正式制度下的税款。这种非正式制度对晚清政府非常重要,是维持晚清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保障。清代晚期当税征收的变化过程,是深入观察清代非正式制度下赋税征收和财政基本特点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后期 当税 当捐 非正式制度 不完全财政
下载PDF
《大清一统志》中“原额人丁”的来源——以江南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鑫敏 侯杨方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6,共10页
本文以江南为例,揭示了三版《大清一统志》中"原额人丁"的来源以及各地"原额人丁"的建构过程,证明"原额人丁"来源于乾隆《江南通志》中复杂多样的"人丁"记录。"原额人丁"的涵义复杂... 本文以江南为例,揭示了三版《大清一统志》中"原额人丁"的来源以及各地"原额人丁"的建构过程,证明"原额人丁"来源于乾隆《江南通志》中复杂多样的"人丁"记录。"原额人丁"的涵义复杂,定义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在研究中不假思索地利用这些数字是极其危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统志 通志 人丁 人丁 江南
原文传递
历史上的原额化管理——以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林枫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3-148,共6页
通过对明万历前期营业税定额与各省区商业水平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商业水平与营业税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高。再将北宋商税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进行相关分析,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这就足以证明明代营业税... 通过对明万历前期营业税定额与各省区商业水平的考察,可以得出结论:商业水平与营业税额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高。再将北宋商税与万历前期营业税额进行相关分析,却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这就足以证明明代营业税额是在宋代商税的基础上,经过某种订正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历前期 营业税
原文传递
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栾成显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1年第4期33-40,共8页
比较洪武时期三个年份不同人口数字而提出的“不亏原额”说 ,是对史料原文的误解。“不亏原额” ,指的是田地买卖 ,并不包括人口增减 ,《诸司职掌》所载人口数字并非户部闭门炮制的 ,它可能是对洪武二十四年黄册驳查的产物 ,更可能是属... 比较洪武时期三个年份不同人口数字而提出的“不亏原额”说 ,是对史料原文的误解。“不亏原额” ,指的是田地买卖 ,并不包括人口增减 ,《诸司职掌》所载人口数字并非户部闭门炮制的 ,它可能是对洪武二十四年黄册驳查的产物 ,更可能是属于另一个系统———明代户口岁计制度的产物。没有确凿证据 ,不应轻易否定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初年 人口数字 "不亏"说 《诸司职掌》 户口岁计制度
下载PDF
明清钱粮考成定额化制度的形成与嬗变 被引量:2
6
作者 郭永钦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年第1期143-150,共8页
随着万历"一条鞭法"的实施,考核官员品行和钱粮征收能力的考成制度逐渐形成。根据现存稀见算术书、吏员手册,可以复原钱粮考成核算的一般方法。利用当时的题本奏折则可验算这一程序,并能够证明定额化地丁税征收与官员绩效考... 随着万历"一条鞭法"的实施,考核官员品行和钱粮征收能力的考成制度逐渐形成。根据现存稀见算术书、吏员手册,可以复原钱粮考成核算的一般方法。利用当时的题本奏折则可验算这一程序,并能够证明定额化地丁税征收与官员绩效考核挂钩的制度的确得到了实行。从现存有关考成的奏折的落款人衔职特征,可以分析出具体参与考成的人员、机构以及具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钱粮考成 主义 地丁税 议叙
下载PDF
清初直隶“原额人丁”的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余艳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75,共14页
“原额人丁”的性质是清代人口史研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在全面查阅清代直隶地方志的基础上,把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延伸到州县,揭示出清初直隶大部分地区的“原额人丁”均是三等九则丁通折下下丁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清初 人丁 三等九则 折丁
下载PDF
明清长江中下游芦课的征收及其演变
8
作者 徐斌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0-101,207,共13页
明代长江中下游沙洲本是芦苇这一上供物料的供应地,因洲地价值不断上升而出现针对土地的课赋,并导致征纳方式从卫所官军、巡检司弓兵及里甲人户砍运逐渐转为洲头承佃,进而在洲地上形成“洲头—劳作者”的结构。由于洲地坍涨不定,为应对... 明代长江中下游沙洲本是芦苇这一上供物料的供应地,因洲地价值不断上升而出现针对土地的课赋,并导致征纳方式从卫所官军、巡检司弓兵及里甲人户砍运逐渐转为洲头承佃,进而在洲地上形成“洲头—劳作者”的结构。由于洲地坍涨不定,为应对这种流动性,明清两代逐渐建立定期丈量、编造洲图等多种管理方式,但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对地方官员的执行力提出较高要求。弘治至嘉靖年间,洲图沦入洲头之手后,形成“原额”征收方式。嘉靖二十七年确立政府与洲头按三七比例分成洲地租课,刺激洲头人户垦辟新的洲地并为其纳课以获得占种的合法性,加之长江下游江段沙洲的发育所提供的基础,嘉靖以后,乃至整个清代,芦课突破了“原额”限制,呈现出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课 芦洲 赋役制度 主义 国家治理
原文传递
清初江南人丁研究——兼谈清代人丁编审制度的确立 被引量:1
9
作者 薛理禹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2-107,144,共16页
顺治年间,清廷在明代人丁编审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五年一届编审之制和统一的奏报制度。部分地区将明代晚期的丁额作为"原额",而另一些地区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订出"原额"。作为全国南北方的缩影,在迥异的地理环境... 顺治年间,清廷在明代人丁编审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五年一届编审之制和统一的奏报制度。部分地区将明代晚期的丁额作为"原额",而另一些地区则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订出"原额"。作为全国南北方的缩影,在迥异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差徭折银分配方式形成了江南省长江南北府州在人丁编审等则、人均丁银负担、丁银在赋税中的比重等各方面的显著区别,进而导致了顺治年间该省南北部丁数增长模式上的明显差异。为了完成税额,江北部分地区采取将缺额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部分地区摊丁入地的尝试。本文以顺治《江南赋役全书》为核心资料,结合其他史料加以分析研究,对清初的人丁编审情况有了较以往更为全面具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丁编审 人丁 江南 丁银 赋役全书
原文传递
浙江原额人丁考
10
作者 薛理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3-77,共5页
清代浙江各州县原额人丁的来源是相当多样的,其早可溯及明中期的弘治、隆庆年,晚则落实于康熙前期。多数县份的原额人丁撷取万历时数,也有相当部分的州县因战乱或编审方法改变而在清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丁原额,另有一些县份取明末天启... 清代浙江各州县原额人丁的来源是相当多样的,其早可溯及明中期的弘治、隆庆年,晚则落实于康熙前期。多数县份的原额人丁撷取万历时数,也有相当部分的州县因战乱或编审方法改变而在清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人丁原额,另有一些县份取明末天启、崇祯人丁之数作为原额。解读原额人丁,可以发现"人丁"概念在清初发生的微妙变化,有助于准确把握清前期"人丁"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丁 浙江 来源 编审
下载PDF
清代河南赋税数据库建立方法研究
11
作者 王一帆 孔云峰 《历史地理》 CSSCI 2011年第1期392-401,共10页
经过严格编审和定期修订的《赋役全书》,不仅详细记录了县级人丁田赋与起运存留各种数据,还系统保留了清初以来各种赋税细目的历史沿革;其区域研究价值是奏销册、鱼鳞册等局部琐碎零散资料所无以比拟的,是迄今所见清代最完整。
关键词 数据库建立 赋役全书 数据库设计 数据类型 表结构 总体结构 地丁钱粮 人丁 更名田 数据库研究
下载PDF
复杂多样的清代“人丁”——以浙江为例的研究
12
作者 薛理禹 《历史地理》 CSSCI 2013年第1期160-171,共12页
学术界对清前期的"人丁"(也省称"丁")的认识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萧一山先生为代表,认为人丁指的就是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成年男子。①第二种观点则以何炳棣先生与曹树基先生为代表,认为这... 学术界对清前期的"人丁"(也省称"丁")的认识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以萧一山先生为代表,认为人丁指的就是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成年男子。①第二种观点则以何炳棣先生与曹树基先生为代表,认为这一时期的丁统计数既不是人口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丁 省称 萧一山 盐钞 杭州府志 赋役全书 成年男子 课口 嘉兴府志 何炳
下载PDF
从杂税加征视角论清代财政非正式制度的表现
13
作者 段旭颖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 杂税是清代财政结构中的传统项目,多以定额征收。清代前期杂税虽遍征于全国,但相较于其他传统赋税项目如田赋、盐税及常关税来说,杂税征收数额过低。在这一阶段,杂税虽在财政吃紧状况下有过临时性加征的情况,但总体来说杂税在财政体系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自咸丰军兴伊始,随着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也日益加深。为应付异常严峻的财政状况,清代传统赋税项目被不同程度地加征,杂税也在其中。然而因清代赋税深受“原额主义”限制,故田赋虽是清代的大宗赋税,其加征空间却受限,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财政需求。在“原额主义”制约下,杂税也难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大幅度加征。为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清政府选择将赋税摊派至地方,各省只得征收经制外赋税以平衡财政需求。因此清代后期于杂税之外另征杂捐。随着赋税压力的增大,杂捐的数量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杂捐虽是清代传统经制外的赋税项目,但这一杂税的衍生物却对杂税总额的提升大有裨益。由此,杂税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成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税收项目。文章力图通过梳理清代常规赋税因受“原额主义”限制而无法大幅加征时,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危机借助加征经制外赋税的办法来提升税收总额的历史过程。文章以杂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杂税加征困境缘由的探究以及该困境纾解办法的提出——征收杂捐,来讨论清代社会受财政压力驱使通过征收经制外的非正式税款来提升赋税总额用以补充正式税款的情况。文章力图通过杂税加征这一视角来探究清代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补充作用,同时也希望通过对这一作用的讨论来对杂税和清代财政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税 杂捐 主义 非正式制度
下载PDF
民初国地财政划分的法制建构(1912—1925)
14
作者 聂鑫 付宁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5-185,211-212,共13页
传统财政并无明确的国地财政划分制度,民初宪法、财政收支划分等立法过程将财政纳入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中,从而建构了中国财政法上的法定主义原则。财政宪制的建立还引入了财政公平、量能负担课税和平等主义的原则和理念。财政国家类型、... 传统财政并无明确的国地财政划分制度,民初宪法、财政收支划分等立法过程将财政纳入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中,从而建构了中国财政法上的法定主义原则。财政宪制的建立还引入了财政公平、量能负担课税和平等主义的原则和理念。财政国家类型、地方自治运动为充实地方财政提供了理论支持。单一制和联邦制国体的宪法折中在财政国家模式上体现为"财政均权"国家。地方自治作为宪制实践的重要方式,促使地方财政初步建立。事权和财权相匹配、县级财政对省的保留权、补助金制度为保障地方财政提供了财政工具支持。根据事权财权相匹配原则,立法者在央地事权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尽力争取地方财权。税收保留权和补助金制度作为财政调整工具为财政均衡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义 财政分权 地方自治 事权 财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