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原罪意识与忏悔意识的起源及宗教学分析 |
摩罗
|
《中国文化》
|
2007 |
22
|
|
2
|
论《传奇》 |
于青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2
|
|
3
|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原罪意识 |
宋剑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4
|
|
4
|
“忏悔”释义 |
黄瑞成
|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2
|
|
5
|
希望是不可言说的──从竹内好的《鲁迅》谈鲁迅的文学精神(札记) |
吴俊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6
|
《求乞者》:先觉者的“罪感”——鲁迅《野草》解读之一 |
李玉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7
|
鲁迅精神与新批判主义 |
邓晓芒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6 |
5
|
|
8
|
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的结构模式 |
宋剑华
|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
1999 |
4
|
|
9
|
论中国现代作家的“原罪”意识 |
赵海彦
|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6 |
2
|
|
10
|
论艾青早期诗歌的悲剧精神 |
佘明
|
《怀化师专学报》
|
1996 |
4
|
|
11
|
浅论曹禺《雷雨》的基督教意识 |
张再元
|
《镇江高专学报》
|
2008 |
2
|
|
12
|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
李玉明
|
《山东社会科学》
|
2004 |
3
|
|
13
|
论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原罪与赎罪意识 |
席战强
|
《河池师专学报》
|
1999 |
3
|
|
14
|
纷纷坠叶飘香阶 浮沉女子多悲凉——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张旭
|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5
|
新文学知识分子的原罪意识:内涵与成因 |
尹康庄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2
|
|
16
|
化不开的情结——张洁爱情观破译 |
王昭晖
|
《钦州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7
|
威廉·福克纳终极意识的表白 |
李霞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8
|
快与慢的辩证法——论东西的长篇新作《篡改的命》 |
徐勇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9
|
罪的定义:从旧约圣经到新约圣经 |
陈建明
|
《中国天主教》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20
|
基督教“善恶一体”观念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体现 |
肖玉柱
|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