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被引量:
25
1
作者
贾瑞轩
孙灵辉
+3 位作者
苏致新
丛苏男
李杰瑞
周义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4-508,共5页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4%,亚微米级孔喉为25.29%~58.72%,纳米级孔喉为6.91%~33.52%;对于注CO2开发致密砂岩油藏,微米级孔喉和亚微米级孔喉是可动原油的主要贡献者,且储层越致密,亚微米级孔喉贡献可动原油比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2吞吐
原油
动用
程度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润湿性及其对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肖文联
杨玉斌
+5 位作者
黄矗
谢启超
陈小东
曹润荣
郑玲丽
任吉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评价润湿性的基本方法,进而选择平行岩样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水驱油实验,分析评价润湿性对水驱油过程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驱水后(即束缚水状态),水相与孔喉壁面的作用力明显减小,其在孔喉空间中表现出自由流体状态下的体弛豫特征,因此岩样的润湿性表现为油湿,这与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能够评价岩样的润湿性;岩样在水驱油过程中主要动用的是中-大孔喉中的原油,小孔喉中原油的动用效果较差。当增加注入水毛细管数的同时减弱储层岩石的油湿特性,小孔喉的动用效果可明显提升。因此注水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注入水毛细管数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进而提高页岩储层的水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自吸法
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
原油
动用
程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核磁共振孔隙划分的致密油藏自发渗吸原油可动性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腾
高辉
+3 位作者
王美强
冯永兵
王琛
程志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3-655,共13页
自发渗吸驱油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孔隙划分方法会导致原油可动性精细定量表征存在差异性.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种典型致密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实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的...
自发渗吸驱油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孔隙划分方法会导致原油可动性精细定量表征存在差异性.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种典型致密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实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的流体分布孔隙精细划分方法,区分了致密砂岩岩心孔隙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岩心孔隙结构对原油可动性和自发渗吸驱油速率的控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介于22.07%~33.26%,核磁共振T_(2)谱双峰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高于单峰型岩心;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岩心中流体分布孔隙可初步划分出P1和P2两种类型, P1类型孔隙则可进一步划分出P1-1, P1-2和P1-3三种亚类型孔隙;致密砂岩岩心中P1和P2类孔隙中模拟油均有不同程度的动用, P1类孔隙作为致密岩心中主要孔隙,尤其是P1类孔隙中P1-2和P1-3类孔隙的数量决定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P1-1, P1-2和P1-3类孔隙结构差异性对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起决定性作用,较小尺寸孔径孔隙较大的孔隙结构差异性不仅提升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而且提升了自发渗吸驱油速率;流体可动性指数较高的P1-2和P1-3类孔隙的致密砂岩岩心表现出较高的模拟油动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自发渗吸
孔隙划分
原油
动用
程度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被引量:
25
1
作者
贾瑞轩
孙灵辉
苏致新
丛苏男
李杰瑞
周义博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
出处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4-508,共5页
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技术”(2016ZX05010-004)。
文摘
针对CO2吞吐致密油藏可动用性,文中通过CO2吞吐实验、CO2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吞吐轮次对原油动用程度影响较大,焖井时间为非敏感影响因素;CO2对微米级孔喉中原油的相对动用程度为76.30%~99.54%,亚微米级孔喉为25.29%~58.72%,纳米级孔喉为6.91%~33.52%;对于注CO2开发致密砂岩油藏,微米级孔喉和亚微米级孔喉是可动原油的主要贡献者,且储层越致密,亚微米级孔喉贡献可动原油比例越高。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2吞吐
原油
动用
程度
核磁共振
Keywords
tight reservoir
CO2 huff and puff
degree of utilizat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分类号
TE34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润湿性及其对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
7
2
作者
肖文联
杨玉斌
黄矗
谢启超
陈小东
曹润荣
郑玲丽
任吉田
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实验室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出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121,共10页
基金
西南石油大学人才项目“非常规油气渗流物理”(2018CXTD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黏度可控的原位增黏体系构建及高效驱油机理研究”(U19B2010)。
文摘
为了识别和评价页岩油储层岩石润湿性,深化其对储层原油动用程度的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西233地区页岩油储层岩样为研究对象,开展完全饱和水及束缚水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测试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建立基于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评价润湿性的基本方法,进而选择平行岩样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水驱油实验,分析评价润湿性对水驱油过程中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驱水后(即束缚水状态),水相与孔喉壁面的作用力明显减小,其在孔喉空间中表现出自由流体状态下的体弛豫特征,因此岩样的润湿性表现为油湿,这与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自吸法润湿性实验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可见,通过对比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能够评价岩样的润湿性;岩样在水驱油过程中主要动用的是中-大孔喉中的原油,小孔喉中原油的动用效果较差。当增加注入水毛细管数的同时减弱储层岩石的油湿特性,小孔喉的动用效果可明显提升。因此注水开发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注入水毛细管数和储层岩石的润湿性,进而提高页岩储层的水驱油效率。
关键词
页岩油
润湿性
自吸法
核磁共振T_(1)-T_(2)二维图谱
原油
动用
程度
Keywords
shale oil
wettabilit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ethod
two-dimensional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_(1)-T_(2) map
oil producing ratio
分类号
TE31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核磁共振孔隙划分的致密油藏自发渗吸原油可动性研究
被引量:
1
3
作者
李腾
高辉
王美强
冯永兵
王琛
程志林
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西安石油大学西部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与治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西安市致密油(页岩油)开发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玉门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评价项目部
出处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3-655,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74030,52204044)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GY-137)
+1 种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21JP095)
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非常规油气储层微观物理与流体渗流表征)资助项目。
文摘
自发渗吸驱油是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的孔隙划分方法会导致原油可动性精细定量表征存在差异性.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四种典型致密岩心的自发渗吸驱油实验,利用基于核磁共振分形理论的流体分布孔隙精细划分方法,区分了致密砂岩岩心孔隙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岩心孔隙结构对原油可动性和自发渗吸驱油速率的控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介于22.07%~33.26%,核磁共振T_(2)谱双峰型岩心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高于单峰型岩心;不同类型致密砂岩岩心中流体分布孔隙可初步划分出P1和P2两种类型, P1类型孔隙则可进一步划分出P1-1, P1-2和P1-3三种亚类型孔隙;致密砂岩岩心中P1和P2类孔隙中模拟油均有不同程度的动用, P1类孔隙作为致密岩心中主要孔隙,尤其是P1类孔隙中P1-2和P1-3类孔隙的数量决定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P1-1, P1-2和P1-3类孔隙结构差异性对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起决定性作用,较小尺寸孔径孔隙较大的孔隙结构差异性不仅提升了自发渗吸模拟油动用程度,而且提升了自发渗吸驱油速率;流体可动性指数较高的P1-2和P1-3类孔隙的致密砂岩岩心表现出较高的模拟油动用程度.
关键词
致密油藏
自发渗吸
孔隙划分
原油
动用
程度
核磁共振
Keywords
tight reservoirs
spontaneous imbibition
pore classification
oil mov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分类号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二氧化碳吞吐致密油藏的可动用性
贾瑞轩
孙灵辉
苏致新
丛苏男
李杰瑞
周义博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页岩油润湿性及其对原油动用特征的影响
肖文联
杨玉斌
黄矗
谢启超
陈小东
曹润荣
郑玲丽
任吉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核磁共振孔隙划分的致密油藏自发渗吸原油可动性研究
李腾
高辉
王美强
冯永兵
王琛
程志林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