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两套优质烃源岩层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32
1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06-512,共7页
通过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原油的研究 ,发现东营凹陷主要油田的原油来自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 (Es3下)和沙四段上部 (Es4 上)的烃源岩。作者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深入分析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在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对东营凹陷烃源岩及原油的研究 ,发现东营凹陷主要油田的原油来自沙河街组沙三段下部 (Es3下)和沙四段上部 (Es4 上)的烃源岩。作者利用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 ,深入分析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在沉积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其中沙三段下部烃源岩是在咸水—半咸水深湖—半深湖环境下沉积形成的 ,沙四段上部是在盐水—咸水浅湖—半深湖环境下形成的。同时还讨论了这两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特征 ,揭示了两套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高的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 ,其中咸水沉积环境是沙四段上部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烃源岩 地球化学 原油 沙河街组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驱的驱油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89
2
作者 郭东红 李森 袁建国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02年第7期36-41,共6页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作用特征、水驱后残余油的受力情况以及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受力状况影响的分析,对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进行了评述。根据对国内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认为开发研制... 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作用特征、水驱后残余油的受力情况以及表面活性剂对残余油受力状况影响的分析,对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进行了评述。根据对国内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的分析,结合目前开展的研究工作,认为开发研制廉价、高效表面活性剂是开展表面活性剂驱油及其相关驱油技术的关键,并对表面活性剂及其相关驱油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驱渍机理 原油 油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烃源岩与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1
3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7-67,共31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石炭系海陆交互相烃源岩分布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泥岩有机质丰度中等,以Ⅱ型有机质为主,碳质泥岩和煤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差。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轻,是盆地中最主要的烃源岩。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在盆地东部有机质丰度较高、以Ⅱ型有机质为主。侏罗系为煤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但以Ⅱ_2型和Ⅲ型有机质为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重。白垩系和古近系湖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有机质丰度中等,但以Ⅰ、Ⅱ型有机质为主。石炭系烃源岩目前主要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侏罗系烃源岩在大部分地区未成熟—低成熟,只在南部与东部坳陷达到成熟—高成熟,白垩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目前也只在南部坳陷处于低成熟—成熟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目前发现了6大类典型原油,其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第二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轻(δ^(13)C<-29‰)、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第四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含量低且以C_(19)、C_(20)为主,藿烷系列丰富,伽马蜡烷极低,甾烷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十分丰富;第六类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烃源岩 有机质 成熟度 原油 碳同位素组成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被引量:110
4
作者 陈建平 王绪龙 +7 位作者 邓春萍 梁狄刚 张越迁 赵喆 倪云燕 支东明 杨海波 王屿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1-450,共30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原油 天然气 油气源 烃源灶 油气系统
下载PDF
瞬态负压波结构模式识别法原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被引量:73
5
作者 靳世久 王立宁 李健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59-64,共6页
本文研究了管道泄漏引发的瞬态负压波在管道中的传播过程,设计了一种能够有效地提取泄漏压力波形特征信息的分段积分非法,提出了基于此算法的瞬态负压波结构模式识别判定管道状态的方法。
关键词 原油 管道 泄漏检测 瞬态负压波 结构模式识别
下载PDF
原油中氯化物的来源和分布及控制措施 被引量:92
6
作者 张晓静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6,共3页
从国内一些原油的分析数据可看出,原油中的氯化物有无机和有机氯化物两种。原油经电脱盐后无机氯脱除率可达88%-99%,但有机氯含量几乎不减少。分析了某原油及其各窄馏分的氯含量,结果表明,350℃以下各窄馏分中的氯主要是有机氯,无机... 从国内一些原油的分析数据可看出,原油中的氯化物有无机和有机氯化物两种。原油经电脱盐后无机氯脱除率可达88%-99%,但有机氯含量几乎不减少。分析了某原油及其各窄馏分的氯含量,结果表明,350℃以下各窄馏分中的氯主要是有机氯,无机氯很少;350℃以上馏分的总氯含量最高,且有机氯和无机氯含量均较高;150℃以下各窄馏分总氯含量较高,200~350℃各窄馏分的总氯含量较低,150-200℃各窄馏分的总氯含量最低。原油中的有机氯主要来源于采油过程中加入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原油经电脱盐后,加人的水基类油田化学助剂可除去,但油基和乳化液类化学助剂不能除去,因此应停止使用油溶类的含氯油田化学助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物 原油 脱除率 炼油行业 电脱盐技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6
7
作者 段毅 吴保祥 +2 位作者 张辉 郑朝阳 王传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原油 生物标志化合物 组成和分布特征 碳同位素 成因
下载PDF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78
8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3 位作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塔里木发现和证实两种裂解气 被引量:80
9
作者 赵孟军 曾凡刚 +1 位作者 秦胜飞 卢双舫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东部的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为实例 ,讨论了两种来源成因的天然气———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虽然塔北隆起东部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都是寒武系烃源岩的产物 ,... 以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东部的桑塔木断垒带的天然气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为实例 ,讨论了两种来源成因的天然气———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的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虽然塔北隆起东部与和田河气田的天然气都是寒武系烃源岩的产物 ,但由于二者的生成过程不同 ,即塔北隆起东部天然气主要为干酪根裂解气 ,和田河气田天然气主要为原油二次裂解气。因此二者在天然气组分及其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虽然二者成熟度一致 ,但和田河气田较之于塔北隆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天然气成因 天然气组分 碳同位素 干酪根 原油 裂解
下载PDF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79
10
作者 王铁冠 何发岐 +2 位作者 李美俊 侯勇 郭树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6-182,共7页
基于分子结构的热稳定性以及氢键形成机理,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参数4-/1-MDBT, 2,4-/1,4- DMDBT和4,6-/1,4-DMDBT, 兼具备表征有机质成熟度以及油气运移的属性, 可以作为示踪油藏充注方向与途径的有效分子参数. 这些参数在珠江口盆地新近... 基于分子结构的热稳定性以及氢键形成机理,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参数4-/1-MDBT, 2,4-/1,4- DMDBT和4,6-/1,4-DMDBT, 兼具备表征有机质成熟度以及油气运移的属性, 可以作为示踪油藏充注方向与途径的有效分子参数. 这些参数在珠江口盆地新近系砂岩孔隙型油藏与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网络型油藏两种例证中首次试用, 均取得良好效果. 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示踪参数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畴, 可应用于不同成熟度的原油, 特别是较为缺乏有效分子参数的高成熟~过成熟原油, 也可应用于遭受过强烈生物降解作用的原油, 甚至于同源石油两期充注的混合油, 但对于混源油油藏则要慎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二苯并噻吩 原油 混源油 塔河油田 有机质成熟度 奥陶系 示踪 新近系 珠江口盆地
原文传递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的组合特征 被引量:71
11
作者 朱光有 金强 +3 位作者 张水昌 戴金星 张林晔 李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6-427,共12页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成藏组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系统采集该组 6 0 0余块烃源岩样品和 30个油田 186个原油样品 ,分别进行了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其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将沙河街组烃源岩划分为咸水湖相 ...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成藏组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系统采集该组 6 0 0余块烃源岩样品和 30个油田 186个原油样品 ,分别进行了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其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将沙河街组烃源岩划分为咸水湖相 (沙四段上部 )、半咸水深湖相 (沙三段下部 )和淡水湖相 -三角洲 (沙三段中部 )三种成因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 ,代表了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三种最基本的成因模式 ;并发现沙河街组烃源岩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 ,尤其在平衡充填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非均质性与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 ,据此提出了波动湖相沉积。通过深入的油 -源对比工作 ,确立了咸水湖相和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为东营凹陷的主力源岩。还探讨了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和油气运移方式 ,指出咸水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成藏组合 原油 地球化学 湖相沉积
下载PDF
几种原油降凝降粘剂作用机理的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 被引量:56
12
作者 张付生 王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7-352,共6页
详细研究了从大庆、江汉、冀东原油分离出的石蜡、胶质、沥青质用降凝降粘剂(EVA、MVA、EM、EMS)处理后红外特征吸收峰和X射线衍射峰的变化。由红外数据证实,降凝剂分子与石蜡分子发生共晶是原油降凝作用的主要机理。由... 详细研究了从大庆、江汉、冀东原油分离出的石蜡、胶质、沥青质用降凝降粘剂(EVA、MVA、EM、EMS)处理后红外特征吸收峰和X射线衍射峰的变化。由红外数据证实,降凝剂分子与石蜡分子发生共晶是原油降凝作用的主要机理。由红外和X射线衍射数据得出结论:降粘剂破坏胶质、沥青质分子平面重叠的聚集体,使聚集结构变疏松,聚集有序性降低,是原油降粘作用机理。提出了降粘作用分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降凝 降粘剂 降粘 粘度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CRUDE OIL PRICE FORECASTING WITH TEI@I METHODOLOGY 被引量:73
13
作者 WANGShouyang YULean K.K.LAI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 Complexity》 SCIE EI CSCD 2005年第2期145-166,共22页
The difficulty in crude oil price forecasting, due to inherent complexit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business practitioners.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orec... The difficulty in crude oil price forecasting, due to inherent complexit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business practitioners. Various methods have been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orecasting crude oil prices. However, all of the existing models of prediction can not meet practical needs. Very recently, Wang and Yu proposed a new methodology for handling complex systems-TEI@I methodology by means of a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ext mining, econ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techniques.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EI@I methodology, econometrical models are used to model the linear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price time series (i.e., main trends) while nonlinear components of crude oil price time series (i.e., error terms) are modelled by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models.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irregular and infrequent future events on crude oil price is explored using web-based text mining (WTM) and rule-based expert systems (RES) techniques. Thus, a fully novel nonlinear integrated forecasting approach with error correction and judgmental adjustment is formulated to improv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EI@I methodology.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and the novel forecasting approach are illustrated via an ex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I@I methodology oil price forecasting text mining ECONOMETRICS INTELLIGENCE INTEGRATION
原文传递
普适性结蜡模型研究 被引量:72
14
作者 黄启玉 李瑜仙 张劲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9-462,共4页
根据原油在管道内流动特性及析蜡规律,提出了有效析蜡量的计算方法。利用F检验法筛选了原油结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油黏度、管壁处剪切应力、温度梯度及管壁处蜡晶溶解度系数。利用9种原油室内环道结蜡实验数据,按照逐步线性回归的方... 根据原油在管道内流动特性及析蜡规律,提出了有效析蜡量的计算方法。利用F检验法筛选了原油结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油黏度、管壁处剪切应力、温度梯度及管壁处蜡晶溶解度系数。利用9种原油室内环道结蜡实验数据,按照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到了含蜡原油的普适性结蜡模型。该模型不需进行结蜡模拟实验,只需根据原油的黏度、析蜡特性及密度等物性参数就可预测原油的结蜡规律。在未进行室内结蜡模拟实验的情况下,利用普适性结蜡模型预测了中宁—银川输油管道不同工况下沿线结蜡分布,并和现场运行参数进行了对比,平均误差为6.32%,最大误差为20%,预测结果为现场清管作业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蜡沉积 输油管道 析蜡规律 结蜡模型 结蜡分布预测
下载PDF
原油二次裂解气——天然气重要的生成途径 被引量:70
15
作者 赵孟军 卢双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45-650,共6页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地区包括有机质成油、有机质成气及原油二次裂解成气在内的生烃剖面,说明原油二次裂解成气的门限深于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气门限。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地区包括有机质成油、有机质成气及原油二次裂解成气在内的生烃剖面,说明原油二次裂解成气的门限深于干酪根初次裂解成气门限。原油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与干酪根初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在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以原油二次裂解气为主要气源所形成气藏的实例,表明原油二次裂解气可以作为特殊的重要的天然气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裂解 模拟实验 天然气源 原油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原油破乳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56
16
作者 王彪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6-272,共7页
本文综述了原油破乳剂的发展简史和对原油破乳剂性能的要求,介绍了几类新型破乳剂(各种聚合物型破乳剂、两性破乳剂等)的化学结构和破乳性能,讨论了破乳剂现场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复配使用,油溶性和水溶性破乳剂的选择,稠油的破乳)。
关键词 原油 破乳剂
下载PDF
运移分馏作用:凝析油和蜡质油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被引量:67
17
作者 张水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67-670,共4页
地下深部的烃类物质在由断裂诱导的压力释放和过量干气注入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油、气两相流体的产生.由于不同原油组分在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低碳数的烃类更易溶解在气相中,形成凝析油;而高碳数的烃类则残留在油相中,形成蜡... 地下深部的烃类物质在由断裂诱导的压力释放和过量干气注入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油、气两相流体的产生.由于不同原油组分在气液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低碳数的烃类更易溶解在气相中,形成凝析油;而高碳数的烃类则残留在油相中,形成蜡质含量较高的油藏.这种分馏过程同时导致通常与源岩有机质或热成熟度有关的原油组分参数(如饱和烃/芳烃值)和甾萜烷分子参数的广泛变化,原油δ^(13)C值也因此变重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移分馏作用 凝析油 蜡质油 形成 原油
原文传递
油气管道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47
18
作者 王功礼 王莉 《石油规划设计》 2004年第4期1-7,共7页
近几十年来,中国长输管道技术不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高凝含腊原油的加热输送、原油热处理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方面... 近几十年来,中国长输管道技术不断发展,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高凝含腊原油的加热输送、原油热处理及加剂综合处理工艺、天然气管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在原油、成品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方面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管道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趋势,提出了我国油气管道行业应加强对油气输送工艺、油气储存技术、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及配套技术、油气管道运行管理、管道信息管理系统、管道施工技术6个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原油 天然气输送管道 油气输送 加热输送 长输管道 完整性评价 中国 油气储存 国内外
下载PDF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63
19
作者 李素梅 王铁冠 +2 位作者 张爱云 郭绍辉 张水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2-317,共6页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咯类化合物 沉积环境 原油 地球化学 油矿床
下载PDF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确定原油的含蜡量 被引量:55
20
作者 李鸿英 黄启玉 +1 位作者 张帆 张劲军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0-62,66,共4页
应用DSC热分析技术得到了原油析蜡过程的热谱图 ,测定出了原油的析蜡点、析蜡高峰点、析蜡热焓等特性参数。给出了根据DSC实验结果计算原油含蜡量和一定温度区间内原油析蜡量的方法。分别对大庆、中原、胜利油田的原油进行了DSC热分析实... 应用DSC热分析技术得到了原油析蜡过程的热谱图 ,测定出了原油的析蜡点、析蜡高峰点、析蜡热焓等特性参数。给出了根据DSC实验结果计算原油含蜡量和一定温度区间内原油析蜡量的方法。分别对大庆、中原、胜利油田的原油进行了DSC热分析实验 ,根据其DSC热谱图计算了 3种原油的含蜡量以及不同温度区间内的原油析蜡量。其计算结果与采用RIPP 90方法 (氧化铝吸附法 )的测量结果对比表明 ,二者吻合较好 ,从而验证了DSC方法的可靠性。计算原油含蜡量方法的关键是选取DSC热谱图基线及确定蜡的平均结晶热。蜡的平均结晶热与原油中蜡的分子结构、碳数值等因素有关。胜利原油蜡的平均结晶热取 2 15J/g ;对未知分子结构的原油 ,建议蜡的平均结晶热取为 2 10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含蜡量 热分析法 差示扫描量热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