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情以见义--叶梦得的《春秋》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颖 张立恩 《哲学评论》 2021年第1期19-39,共21页
宋代《春秋》学名家叶梦得,基于对“原情”的重视和理解,系统反思三传经说,建立其《春秋》诠释系统:其一方面对杜预“经承旧史、史承赴告”说有所继承,主张“《春秋》据其实而书之”,但同时又认为《春秋》非史,亦非止“天子之事”,而是... 宋代《春秋》学名家叶梦得,基于对“原情”的重视和理解,系统反思三传经说,建立其《春秋》诠释系统:其一方面对杜预“经承旧史、史承赴告”说有所继承,主张“《春秋》据其实而书之”,但同时又认为《春秋》非史,亦非止“天子之事”,而是“天事”,蕴含着孔子的“一王之法”,并由此建立起独特的凡例与褒贬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叶梦得
下载PDF
中唐新春秋学“原情”思想探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广欣 《孔子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69-79,共11页
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淳等研讨《春秋》,著书纳徒,成一派之学。啖助一派解读阐发《春秋》的具体逻辑与思维方式,"原情"乃其中核心要义。所谓原情,一曰以合于忠道之情而断褒贬,二曰比类孔子之意而释经文,三曰推重人之常情... 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淳等研讨《春秋》,著书纳徒,成一派之学。啖助一派解读阐发《春秋》的具体逻辑与思维方式,"原情"乃其中核心要义。所谓原情,一曰以合于忠道之情而断褒贬,二曰比类孔子之意而释经文,三曰推重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基于原情思想,啖助等倡导从宜权变,从而形成独特的春秋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学 啖助 赵匡 陆淳
原文传递
《春秋集传微旨》“原情”与“明微”的解经意趣
3
作者 许雪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14,共8页
《春秋集传微旨》是中唐春秋学主要著作之一,陆淳在自序中称此书是对《春秋》中"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迹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的精微内容的揭示。通过考察,陆氏在解经中通过"原情"和"明... 《春秋集传微旨》是中唐春秋学主要著作之一,陆淳在自序中称此书是对《春秋》中"事或反经而志协乎道,迹虽近义而意实蕴奸,或本正而末邪,或始非而终是"的精微内容的揭示。通过考察,陆氏在解经中通过"原情"和"明微"展现了这些内容。原情之"原"是动词,有察、探之意,"情"则指向人的内在心理动机,与原情相关的话题有"权"与"变之正",三者相通,而情可以贯通后二者。"明微"的方法则是根据《春秋》的书写,结合三传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揭示经文背后之曲折,把人们难以想到的面向凸显出来。由此,陆淳等人视野中的《春秋》微意得以彰显。另外,《微旨》超脱三传,由己意取舍,缘经求义的解经方法,打开了经学由汉学到宋学的转变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集传微旨》 明微
下载PDF
中唐新春秋学“通学”特质探源
4
作者 李广欣 《文学与文化》 2022年第2期25-34,共10页
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以会通三传、摭采各家的治学方法,突破“各守一传”的汉儒传统,“变专门为通学”,乃春秋学发展的重大变革。这种“通学”特质,实为杜预左传学元素与啖助等人的宗圣原情思想相融会的产物,亦是... 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以会通三传、摭采各家的治学方法,突破“各守一传”的汉儒传统,“变专门为通学”,乃春秋学发展的重大变革。这种“通学”特质,实为杜预左传学元素与啖助等人的宗圣原情思想相融会的产物,亦是试图建构一种“理想”学术体系的结果。追溯新春秋学会通式治学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其与杜预之学乃至认同杜氏之学的唐代官方经学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春秋学 通学 啖助 杜预
下载PDF
司法原情:传统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国龙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5,共9页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基础,而形式法治主义理念往往强调"法律效果至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果。作为传统中国重要司法裁判方法的"司法原情",其对依法裁判当中"情理"因素和法律因素的综合考...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是司法公信力的建构基础,而形式法治主义理念往往强调"法律效果至上"而忽视了其社会效果。作为传统中国重要司法裁判方法的"司法原情",其对依法裁判当中"情理"因素和法律因素的综合考量,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司法实践价值,以积极回应社会对实质法治主义的相关诉求,建构司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依法裁判 司法公信力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定罪原则的法文化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柳正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2,共6页
中国古代法律上的定罪原则是原情定罪,同时,在定罪过程中又表现出鲜明的主、客观归罪。古代定罪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线索,勾勒出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文化的意义上,原情定罪对现代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仍有较大... 中国古代法律上的定罪原则是原情定罪,同时,在定罪过程中又表现出鲜明的主、客观归罪。古代定罪原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其发展线索,勾勒出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文化的意义上,原情定罪对现代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仍有较大的选择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罪 定罪 主客观归罪 文化分析
下载PDF
司法判决中的实践理由与规范适用——儒家“原情定罪”整体论法律推理模型的重构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凌皞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92,共15页
司法推理中的核心问题是法律规范适用。传统法条主义将法规范适用看作从整体到个别的"涵摄"过程,也就是将一般的法律规范适用到特殊的个案中。从实践推理的角度来看,法条主义涵摄模型预设了"理由原子论"的看法。这... 司法推理中的核心问题是法律规范适用。传统法条主义将法规范适用看作从整体到个别的"涵摄"过程,也就是将一般的法律规范适用到特殊的个案中。从实践推理的角度来看,法条主义涵摄模型预设了"理由原子论"的看法。这种原子论模型认为普遍的法律理由具有超越具体个案和语境的不变功能。与此不同的是,以孟子和董仲舒为代表的古典儒家思想家提出"经权"与"原情定罪"式的实践推理模型。该实践推理模型着眼于个案情境本身的性质,以此决定规范适用的具体方式和最终适用结果。"嫂溺援手"和"误伤己父"这两个儒家的典型案例表明,原情定罪一种"理由整体论"的实践推理方案。理由整体论否认规范背后的理由具有超越个案与语境的不变功能。在司法判决中,理由整体论主张个案的具体属性才起着决定性作用,最终的案件判决取决于可适用于个案的不同考量因素(情节)及其复杂功能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罪 实践理由 理由整体论 法条主义 隐秘的但书
原文传递
“原心定罪”与“原情定罪”之异同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柳正权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54-157,160,共4页
"原心定罪"是春秋决狱的原则,而"原情定罪"是定罪原则,二者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东汉以后,因"心"、"情"的内涵及外延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同义,故"原心定罪"与"原... "原心定罪"是春秋决狱的原则,而"原情定罪"是定罪原则,二者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东汉以后,因"心"、"情"的内涵及外延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同义,故"原心定罪"与"原情定罪"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另外,二者的混用与汉以后援引班固《汉书》的史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定罪 定罪 佛教 异同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法治文明连续性的时序展现
9
作者 董长春 Zhao Hongfang 《China Legal Science》 2024年第1期93-115,共23页
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法治道路。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发展分为四个连续的历史时段,夏商周时期“民本”观念的产生、规范重要性的初步认识和“慎罚”观念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奠... 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须走自己的法治道路。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发展分为四个连续的历史时段,夏商周时期“民本”观念的产生、规范重要性的初步认识和“慎罚”观念的形成,为中国古代法治文明奠定了基石;春秋至秦,治理思想的理论化、成文法的公布及系统化构筑了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基础;两汉至隋唐,治理思想的选择与成熟、成文法的法典化及精密化、“原情定罪”及“慎刑”理念的塑造完成了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全面构造;两宋至明清以汉唐为宗,在治理思想的转型、律典的精密化、司法理念的深化等方面完成了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续造。正是民本等理念的坚持、法典精密化的努力和司法公道理念的贯彻,使中国古代法治文明的发展具有了“突出的连续性”,也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要的历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明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法治道路 定罪 成文法 法典化 司法理念 精密化
原文传递
清代轻法与重法冲突时的法律适用——以清律中的“有所规避”律为中心
10
作者 雷明波 《人民检察》 2024年第12期60-64,共5页
“有所规避”律以“规避”为基础,将清律中的律条区分为本律与规避律,这属于轻法与重法的区别,是清律众多轻法与重法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所规避”律规范的是本律与规避律这一对轻法与重法之间的适用关系。当犯罪行为的发生缘... “有所规避”律以“规避”为基础,将清律中的律条区分为本律与规避律,这属于轻法与重法的区别,是清律众多轻法与重法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有所规避”律规范的是本律与规避律这一对轻法与重法之间的适用关系。当犯罪行为的发生缘于“有所规避”时,本律与规避律会产生冲突。对此,“有所规避”律提供了一个轻法与重法冲突时的法律适用方法,即在本律与规避律之间从一重处。立足于清代传统法语境,“有所规避”律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的法理基础是立法者在本律规定的所犯之“事”和“有所规避”之“情”两者之间进行权衡,达到情罪相符的目的,其背后的法理精神是原情定罪。这与现代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所规避”律 轻法 重法 从重处 定罪
原文传递
李贽与姚安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丽云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于万历五年 ( 15 77)至万历八年 ( 15 80 )在云南任姚安知府三年 ,以“原情论势”的思想为指导 ,为姚安地区和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政绩显著。姚安地区留下有关他事迹的一些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 ,表达了人...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于万历五年 ( 15 77)至万历八年 ( 15 80 )在云南任姚安知府三年 ,以“原情论势”的思想为指导 ,为姚安地区和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 ,政绩显著。姚安地区留下有关他事迹的一些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 ,表达了人民对他深切的怀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云南 李贽 姚安地区 "论势"思想 政绩 施政思想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观的批判总结——王船山政治观研究
12
作者 陈远宁 《船山学刊》 CSSCI 1991年第1期20-41,共22页
中国封建社会绵延达二千余年之久,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封建社会延续如此长久,根本上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
关键词 中国古代政治 重民思想 王船山 养民 天下之法 社会经济制度 儒家政治 定罪 治统 传统儒家
下载PDF
近代以来中国刑法“原情酌减”条款源流考——于欢案与施剑翘案的对观与重思 被引量:2
13
作者 饶传平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54,共20页
传统“情理法”司法中,“情”乃“人情”,系指普通人心中皆有的常理、常情;“理”乃“天理”,系指天下人所公认的至公至正之理。“情理法”司法的理想形态是法官的判决既顺应天理、人情,又不悖于国法。晚清民国刑法的“情状可悯恕者”条... 传统“情理法”司法中,“情”乃“人情”,系指普通人心中皆有的常理、常情;“理”乃“天理”,系指天下人所公认的至公至正之理。“情理法”司法的理想形态是法官的判决既顺应天理、人情,又不悖于国法。晚清民国刑法的“情状可悯恕者”条款,以现代刑法的规范形式承继了传统“情理法”司法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法律创造性转化的典范,这使得中国古典法律文化和司法理念在现代法治体系下得以延伸,让法官在不违背罪刑法定、不造成司法擅断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回应中国人的“天理”与“人情”观念。于欢案二审防卫过当的论证逻辑,掩盖了刺痛公众神经的辱母情节所蕴含的伦理意义,这根源于我国现行刑法中“情节”概念下的“情理”退隐。晚清民国刑法的“情状可悯恕者”条款及其司法实践,可为“情理”在当代中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回归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酌减 罪刑法定
原文传递
“徐元庆复仇”案所蕴含的法理争议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德嘉 《法律适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4-99,共6页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儒家所认可的伦理观念,因此,古往今来的国人均对复仇者持同情的态度。在古代大一统的王朝中,复仇意味着儒家之礼教与国家律法之间的冲突。在礼与法的冲突中,古代司法实践逐渐发展出由皇帝亲自裁决复仇...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是儒家所认可的伦理观念,因此,古往今来的国人均对复仇者持同情的态度。在古代大一统的王朝中,复仇意味着儒家之礼教与国家律法之间的冲突。在礼与法的冲突中,古代司法实践逐渐发展出由皇帝亲自裁决复仇并对复仇者实施宽宥的做法。传统司法对复仇的裁决既保持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又反映了王权对孝道的尊重和保护,其中体现的"司法原情"主张对当下的司法实践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礼法之争 司法
原文传递
古代中国的法外施仁及其法文化解读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铁初 《法律史评论》 2019年第1期55-78,共24页
法外施仁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法外施仁的主观要件是司法者的宽仁之念,而宽仁之念则源于司法者对诉讼参加人的怜悯、赞赏及对案件处理的利益权衡。客观要件有法条严厉、司法者拥有相应权力及相关人员受领。从法文化视角看,仁... 法外施仁是中国古代司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法外施仁的主观要件是司法者的宽仁之念,而宽仁之念则源于司法者对诉讼参加人的怜悯、赞赏及对案件处理的利益权衡。客观要件有法条严厉、司法者拥有相应权力及相关人员受领。从法文化视角看,仁爱思想、法律工具观、原情司法理念、人治观念是法外施仁赖以存在的观念基础。由于法外施仁会破坏法制秩序与公平,统治者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法外施仁不足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外施仁 立法峻严 仁爱思想 司法 人治观念
下载PDF
“原情定罪”考辨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长春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5期140-153,共14页
由于在中国古代多种语境下的复杂运用,“原情定罪”的含义处于不确定状态。综合考察中国古代“原情定罪”的运用情形,“原情定罪”中“原”字的基本含义是考察、推究、研究;“情”字的基本含义是犯罪事实,具体含义则比较丰富,包括犯罪... 由于在中国古代多种语境下的复杂运用,“原情定罪”的含义处于不确定状态。综合考察中国古代“原情定罪”的运用情形,“原情定罪”中“原”字的基本含义是考察、推究、研究;“情”字的基本含义是犯罪事实,具体含义则比较丰富,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的主观状态、犯罪人的言辞和情态以及其他具体的事实、情节等内容,犯罪动机和人伦亲情也是其中重要的两项;“罪”字的含义包括罪之有无、罪过大小、罪行(罪愆)轻重和具体刑罚等几个方面。因此,“原情定罪”的基本含义是在考察、推究具体案情的基础上,确定行为人是否有罪、罪过的大小和具体的刑罚。当然,在涉及家族人伦关系的犯罪中,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与家族人伦关系的关联是定罪量刑必须考量的情节,但不是唯一情节,更不是“原情定罪”的基本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罪 心定罪 犯罪事实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与儒家伦理精神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扬元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关键词 引礼入法 心论罪 执法 无讼
下载PDF
万斯大的春秋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庆彰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4-99,共6页
关键词 孔子作《春秋》 万斯大 经学研究 《左传》 《春秋》学 黄宗羲 定罪 随笔 赵盾 《四库全书总目》
原文传递
析《大学衍义补》中的法律思想
19
作者 袁兆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2-17,共6页
《大学衍义补》对中国的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带有启蒙主义因素的法律主张,论述了法律的起源发展过程、惩戒目的及教育目的与预防作用,主张崇礼重法,明刑弼教,提出了“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主张慎刑恤狱、原情定... 《大学衍义补》对中国的正统法律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带有启蒙主义因素的法律主张,论述了法律的起源发展过程、惩戒目的及教育目的与预防作用,主张崇礼重法,明刑弼教,提出了“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主张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辟以止辟 礼乐刑政 随时制宜 听民之便 慎刑恤狱 定罪 复仇
下载PDF
丘■《大学衍义补》对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0
作者 张秀军 袁兆春 《临沂师专学报》 1998年第5期85-88,共4页
丘(1420-1495)系明代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明代中叶,明初的盛景已过,正逐步走向衰败。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导致了朝廷的腐朽以及外戚、宦官专权倾轧。政治上的黑暗又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农... 丘(1420-1495)系明代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明代中叶,明初的盛景已过,正逐步走向衰败。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导致了朝廷的腐朽以及外戚、宦官专权倾轧。政治上的黑暗又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起义、游民暴动接连发生;外来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大学衍义补》 定罪 立法 犯罪根源 “德主刑辅” 定罪量刑 儒家经典 礼乐刑政 慎刑恤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