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预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秀玉 刘非 张莹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6年第3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妊娠期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 心理干预 心理活动 原发乳腺癌 特殊类型 严重创伤 心理护理 动态观察 哺乳期
下载PDF
原发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 被引量:3
2
作者 黄晖 顾然 +7 位作者 陈凯 苏逢锡 李顺荣 金亮 吴建南 邓贺然 许焕玲 岑红艺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年第1期10-16,共7页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SLN阳性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资料。获取的SLN均按示踪剂浓度排序并测量浸润灶大小。对各种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因素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P<0.05)的预测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NSLN转移与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有关。全部SLN转移者NSLN转移可能性较非全部SLN转移者大;随SLN阴性个数增加,NSLN转移率下降;染色剂浓度越大SLN转移机会越大,浓度最小SLN转移者较浓度最小SLN无转移者SLN,其NSLN转移几率更高;最大转移灶>2 mm者出现NSLN转移可能性比SLN最大转移灶≤2 mm者大。结论 SLN转移率(P<0.001)、SLN阴性个数(P=0.02)、染色剂浓度最小SLN转移(P=0.02)、SLN最大转移灶大小(P<0.001)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非前哨淋巴结转移 预测因子
下载PDF
乳腺
3
《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 200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蛋白组学与乳腺癌(综述);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缺氧诱导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的下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治:附10例报告;Mage-A1、A2、A3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分析;蛋白组学与乳腺癌(综述);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缺氧诱导乳腺癌雌激素受体α的下调;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的诊治:附10例报告;Mage-A1、A2、A3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的研究;hMAM mRNA和CEA mRNA RT-PCR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化疗对HBsAg阳性乳腺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褥式减张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血清CEA、CA15.3监测乳腺癌患者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 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 RT-PCR检测 MAGE-A1 HBsAg阳性 乳腺癌患者 流行病学特点 雌激素受体α 乳腺癌细胞株 外周血微转移 术后皮瓣坏死 CA15.3 mRNA 原发乳腺癌 表达的研究 乳腺癌组织 血清CEA
下载PDF
乳腺癌脑转移与Slit/Robo信号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峰 王冰冰 +2 位作者 李文良 付丽 马勇杰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9-950,共2页
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几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乳腺癌脑转移的机率可高达30%,从诊断乳腺癌到发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34个月。由于脑转移瘤患者其原发乳腺癌多为晚期,且脑转移瘤大多为实质性,易复发,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其... 乳腺癌患者发生脑转移的几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临床上乳腺癌脑转移的机率可高达30%,从诊断乳腺癌到发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34个月。由于脑转移瘤患者其原发乳腺癌多为晚期,且脑转移瘤大多为实质性,易复发,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其自然病程是进展性神经恶化,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因此乳腺癌脑转移成为促进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患者 脑转移瘤 信号通路 ROBO SLIT 原发乳腺癌 平均生存期 中位时间
原文传递
Ⅰ、Ⅱ期原发乳腺癌肿瘤浸润距离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永强 方庆安 +3 位作者 徐美荣 芮理 臧宏 于秀 《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6-46,48,共2页
对 2 4例 、 期原发乳腺癌进行研究 ,通过自肿瘤缘至乳头中心每隔 0 .5 cm作切片 ,确定肿瘤浸润距离 ,观察到肿瘤大小 ,肿瘤分期与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肿瘤位置与乳头浸润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位置距乳头越近 ,... 对 2 4例 、 期原发乳腺癌进行研究 ,通过自肿瘤缘至乳头中心每隔 0 .5 cm作切片 ,确定肿瘤浸润距离 ,观察到肿瘤大小 ,肿瘤分期与浸润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同时通过肿瘤位置与乳头浸润关系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位置距乳头越近 ,乳头受累机率越大 ( P<0 .0 5 )。 、 期乳腺癌肿瘤浸润距离均局限在 2 .5 cm以内。临床手术中无需过分扩大手术切除范围 ,应根据肿瘤浸润距离及肿瘤与乳头的位置关系采用不同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肿瘤浸润距离 乳头浸润
下载PDF
原发乳腺癌中磷酸化AS160(Thr642)水平与Ki-67等指标的相关性
6
作者 姜小华 王咏梅 +4 位作者 孙建文 任孔华 崔北年 赵金凤 程怡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80-481,共2页
蛋白激酶B(AKT)的底物AS160分子(AKT substrate of 160)参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转运和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1].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乳腺癌中AS160分子在Thr64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2-3].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磷酸化(p-... 蛋白激酶B(AKT)的底物AS160分子(AKT substrate of 160)参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的转运和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1].我们之前的研究显示,乳腺癌中AS160分子在Thr64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2-3].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磷酸化(p-)AS160(Thr642)分子水平与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核分裂象计数间的相关性,探讨检测p-AS160(Thr642)水平以判断乳腺癌增殖状态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磷酸化水平 分子水平 KI-67 相关性 葡萄糖转运体 核分裂象计数 蛋白激酶
原文传递
5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术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7
作者 张良峰 《医学信息》 2011年第21期426-427,共2页
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对当前乳腺癌术后放疗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原发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一2009年5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乳腺癌病... 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对当前乳腺癌术后放疗有指导性意义,本文总结分析我院原发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阳性情况,旨在探讨其应用价值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一2009年5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乳腺癌病人53例(其中1例为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原发乳腺癌 后腋窝 新辅助化疗 移情 淋巴结阳性率 腋窝淋巴结 2009年
下载PDF
EGFR、C-erbB_2和PCNA在多原发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治君 周鑫 +2 位作者 姚榛祥 管小琴 李圆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6-158,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和PCNA变化规律 ,探讨EGFR ,C -erbB2 和PCNA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EGFR、C -erbB2 ,PCNA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结果 ...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和PCNA变化规律 ,探讨EGFR ,C -erbB2 和PCNA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的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EGFR、C -erbB2 ,PCNA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结果 :多原发乳腺癌和无复发乳腺癌组织EGFR ,C -erbB2 ,PCNA阳性表达率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高 ,多原发乳腺癌EGFR ,C -erbB2 阳性表达程度高于无复发乳腺癌。结论 :EGFR ,C -erbB2 ,PCNA可反映癌组织细胞增殖活跃 ,EGFR ,C -erbB2 过表达在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癌基因表达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肖宇 雷玉涛 +2 位作者 赵红梅 王墨培 梅放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4年第12期2859-2863,共5页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1例BPBC与409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结果:BPBC组中第二侧原发乳腺癌中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原发乳腺癌(17.1%∶2.4%,P=0.005)。BPBC组中一级或二级亲属患乳腺癌的比例显著高于UBC组(24.4%∶6.3%,P=0.001)。与UBC相比,BPBC组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无显著差异。8例同时性BPBC中,4例患者对侧乳腺触诊阴性,通过乳腺钼靶成像发现微小钙化进而诊断为BPBC。结论:乳腺癌家族史是BPBC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乳腺钼靶检查有助于对侧触诊阴性的同时性BPB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危险因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P-gp和nm23、P53在多原发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治君 周鑫 +2 位作者 姚榛祥 管小琴 李圆圆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19-321,共3页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P - gp和nm2 3、P5 3变化规律 ,探讨P - gp和nm2 3、P5 3与多原发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P - gp、nm2 3、P5 3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 结果 :多原发... 目的 :研究多原发乳腺癌组织P - gp和nm2 3、P5 3变化规律 ,探讨P - gp和nm2 3、P5 3与多原发癌发生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检测 34例良恶性乳腺组织中P - gp、nm2 3、P5 3的表达 ,并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和程度的差异。 结果 :多原发乳腺癌和无复发乳腺癌组织P5 3阳性表达率均较乳腺纤维腺瘤组织高 ,多原发乳腺癌P5 3阳性表达程度高于无复发乳腺癌。结论 :P5 3可反映癌组织细胞增殖活性 ,P5 3过表达预测第二原发癌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P糖蛋白 癌转移抑制基因 癌基因表达
下载PDF
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PICC置管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袁海娟 王炜 张媛媛 《护理学报》 2012年第24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将31例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其中一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45例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健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PICC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将31例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其中一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45例单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在健侧上肢进行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上肢血栓形成、患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两组均无导管相关感染、堵管、血栓形成、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出现,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水肿发生率、患肢功能恢复情况、PICC留置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行PICC置管具有可行性,它为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提供了长期、可靠的静脉输液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同时性原发乳腺癌 化疗 PICC置管
下载PDF
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成峰 邵永孚 刘宁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通过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的探讨 ,找到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 195 9~ 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双原发乳腺癌 97例 ,从发病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肿瘤分期和病理、诊断和... 目的 通过对双原发乳腺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和病理特点的探讨 ,找到早期诊断 ,合理治疗和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 统计我院 195 9~ 1997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双原发乳腺癌 97例 ,从发病率、发病年龄、间隔时间、肿瘤分期和病理、诊断和治疗、复发和转移以及生存率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双原发乳腺癌占同期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的 2 .5 % ,高发年龄≤ 45岁 ,间隔时间为 5年 5个月。第一、二原发癌均以浸润性非特异型癌为主 ,分别为71.1%和 73.2 %。以 a 期为主 ,均为 34 .0 %。术后辅助治疗分别为 73.2 %和 88.7%。术后复发转移分别为 17.5 %和 6 7.0 %。 5、10、2 0年生存率分别为 86 .6 %、5 7.7%和 2 5 .8%。结论 双原发乳腺癌是多原发恶性肿瘤中的常见病 ,严密随诊可尽早检出第二原发癌 ,合理和积极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流行病学 病理学 治疗
下载PDF
双侧原发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 被引量:4
13
作者 魏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1期58-60,共3页
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7例,按照1:2的比例选取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94例,明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双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主要为Ⅱ... 探讨双侧原发乳腺癌妇女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状况。选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47例,按照1:2的比例选取同期单侧乳腺癌患者94例,明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况。双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主要为Ⅱ~Ⅲ期,导管癌比例显著低于单侧乳腺癌患者,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明显高于单侧乳腺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7.23%,无病生存率为63.83%;单侧乳腺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8.30%,无病生存率为79.79%。双侧乳腺癌47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7例,骨转移3例,脑转移1例,肝转移2例,复发7例,总发生率为42.55%;单侧乳腺癌94例,术后发生淋巴结转移15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0例,肝转移1例,复发7例,总发生率为28.7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TNM分期较晚,乳腺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比例较高,较单侧乳腺癌患者更易复发转移,远期生存状况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点 生存状况 复发
下载PDF
双原发乳腺癌3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秋良 廖志东 匡亚玲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39-1540,共2页
目的总结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双原发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97%。②发病因素与个体、理化因素及医源性有关。③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④5... 目的总结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病理类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双原发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双原发乳腺癌的发病率为0.97%。②发病因素与个体、理化因素及医源性有关。③病理类型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④50岁以下双原发乳腺癌患者占总双原发乳腺癌的64.52%,是大于50岁的2倍。结论目前乳腺癌发病率上升,对于40岁以上妇女应定期检查,乳腺癌患者应注重检查对侧正常乳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临床病理学 X线检查 手术治疗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6例报告
15
作者 范云 孙琳 《浙江肿瘤》 1995年第1期42-43,共2页
我院自1982年~1988年共收治16例经病理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2.5%,其中同时性4例,异时性12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25%、67%。本文结合文献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发病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讨论。作者认为对单... 我院自1982年~1988年共收治16例经病理证实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2.5%,其中同时性4例,异时性12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25%、67%。本文结合文献对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发病的高危因素等问题进行讨论。作者认为对单侧乳癌治疗后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对高危患者在对侧乳腺出现可疑病灶时应及时行活检。双原发乳癌经正确治疗仍有较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同时性 异时性 乳腺癌
原文传递
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波 钱军 喻大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MBPBC患者及154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第一癌诊断年龄、第一癌术前月经状态,是否伴有高血压,第一癌最大径、区域淋巴结状...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发生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MBPBC患者及154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比较第一癌诊断年龄、第一癌术前月经状态,是否伴有高血压,第一癌最大径、区域淋巴结状态、微血管受累、分子分型,乳腺癌家族史、良性乳腺肿瘤病史的差异。结果 MBPBC组第一癌被诊断年龄小于UBC组(t=3.5784,P<0.05);MBPBC组第一癌被诊断时未绝经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3333,P<0.05);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情况无明显差异(χ~2=0.1628,P>0.05);MBPBC组第一癌癌肿平均最大径大于UBC组(t=3.9769,P<0.05);MBPBC组第一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UBC组(χ~2=4.4128,P<0.05);MBPBC组第一癌微血管受累与UBC组无明显差异(χ~2=0.3172,P>0.05);MBPBC组第一癌三阴型多见(58.33%),UBC组Luminal B多见(32.46%),两组分子分型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1.9124,P<0.05);MBPBC组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2727,P<0.05);MBPBC组有乳腺良性肿瘤史例者明显多于UBC组(χ~2=4.4020,P<0.05)。结论年轻乳腺癌患者、肿瘤最大径大、区域淋巴结转移、三阴型基因表型、乳腺癌家族史、乳腺良性肿瘤病史是乳腺癌术后发生MBPBC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时性 双侧原发乳腺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乳腺同侧双原发癌28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晓营 张丽娜 顾林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 :探讨乳腺同侧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28例乳腺同侧双原发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MRI对乳腺同侧双发肿瘤的检出率最高(90%)。双肿瘤的病理类型一致率为64%。其中... 目的 :探讨乳腺同侧双原发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月经病理确诊的28例乳腺同侧双原发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 :MRI对乳腺同侧双发肿瘤的检出率最高(90%)。双肿瘤的病理类型一致率为64%。其中,10例患者的2个肿瘤均接受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状态均相同,但Ki-67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存在差异,病理分子分型一致率为70%。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P=0.004)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P=0.000)与总生存时间相关;肿瘤分期(P=0.003)、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P=0.032)和雌激素受体表达状态(P=0.022)与无病生存时间相关。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是乳腺同侧双原发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乳腺同侧双原发癌病理类型的一致率较高,肿瘤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同侧双原发乳腺癌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乳腺磁共振在隐蔽性原发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李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12-12,14,共2页
分析在隐蔽性原发乳腺癌病情诊断中实施乳腺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方法:以11例自2017年1月~2020年3月进行诊断及治疗的隐蔽性原发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磁共振成像仪为所有患者实施乳腺磁共振检查。结果:所纳入11例患者中异常强化区域... 分析在隐蔽性原发乳腺癌病情诊断中实施乳腺磁共振检查的价值。方法:以11例自2017年1月~2020年3月进行诊断及治疗的隐蔽性原发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磁共振成像仪为所有患者实施乳腺磁共振检查。结果:所纳入11例患者中异常强化区域患者占90.91%,其中,区域性异常强化患者1例、团块样强化患者1例、孤立局灶性团块样强化患者8例。未检出确切异常强化患者1例,占9.09%。异常强化均可于早期对比增强MR图像上检出,减影图像上未见对比增强MR图像上未检出的其他病灶。结论:乳腺磁共振检查在隐蔽性原发乳腺癌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提高疾病检出率并可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有助于使不必要的预防性乳腺切除得到有效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磁共振 隐蔽性原发乳腺癌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李金锋 欧阳涛 +1 位作者 王天峰 林本耀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93-495,共3页
目的 探讨以 5 氟脲嘧啶 (5 Fu)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111例患者的 114个原发性乳腺癌 ,于手术前应用 5 Fu和蒽环类药物 (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 )为主的联合化疗 2~ 6个周期 ,观察... 目的 探讨以 5 氟脲嘧啶 (5 Fu)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对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111例患者的 114个原发性乳腺癌 ,于手术前应用 5 Fu和蒽环类药物 (吡柔比星或表柔比星 )为主的联合化疗 2~ 6个周期 ,观察其疗效和毒副反应 ,并分析疗效与肿瘤特征的关系。结果 全组总有效率为 87.7% ,其中临床完全缓解率为 39.5 % ,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 2 3.7% ,疾病进展率为 0 .9%。吡柔比星方案较表柔比星方案疗效更佳 ,两方案病理学完全缓解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吡柔比星方案的脱发反应轻微 ,但骨髓抑制较表柔比星方案严重。肿瘤激素受体表达与疗效有关 ,激素受体表达阴性者病理学完全缓解率为 33.3% ,而激素受体表达阳性者仅为 7.5 %(P <0 .0 0 5 )。肿瘤大小和HER 2表达与疗效无关。结论  5 Fu和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方案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近期疗效满意 ,且副反应较轻。吡柔比星方案的疗效优于表柔比星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癌 辅助化疔 5-FU 5-氟脲嘧啶 蒽环类
原文传递
201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原发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随访指南》解读 被引量:22
20
作者 郑新宇 王秋丽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63-770,共8页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增长迅速。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以及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辅助综合治疗。临床指南是基于科学证据,同时对特定临床状况下的病人提出最佳治疗建议欧洲肿... 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增长迅速。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以及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辅助综合治疗。临床指南是基于科学证据,同时对特定临床状况下的病人提出最佳治疗建议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原发性乳腺癌诊断、治疗及随访指南》是惟一针对原发乳腺癌的临床指南。原发乳腺癌的分子检测与分子靶向治疗是该指南2015年更新的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南 原发乳腺癌 手术 化疗 内分泌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