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山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与工程应用
1
作者 张卫 王勇坚 +2 位作者 郭静 刘加力 施雅儒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4期134-136,共3页
石漠化加速生态环境恶化,使水土流失,岩石裸露面积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有的甚至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矿区面临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围绕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稳定技术... 石漠化加速生态环境恶化,使水土流失,岩石裸露面积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有的甚至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矿区面临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本文重点围绕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稳定技术,地表径流梯度拦截阻隔与净化技术和矿山石漠化植被生态恢复技术开展研究,并通过工程应用示范,旨在为矿山石漠化生态治理提供技术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石漠化 生态治理 原位稳定 植被生态恢复
下载PDF
基于底泥原位稳定与生物过滤联动的污染河道修复技术
2
作者 邓文澜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2期75-77,80,共4页
水体富营养化和河流底泥污染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投加生物激发剂促进河流底泥的原位稳定和采用生物滤床对河道水体过滤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该技术的应用对黑臭河道水体水质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4个月的修复... 水体富营养化和河流底泥污染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通过投加生物激发剂促进河流底泥的原位稳定和采用生物滤床对河道水体过滤技术对黑臭水体进行生态修复,该技术的应用对黑臭河道水体水质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4个月的修复后,河道水体的COD _(Cr)、NH_(4)^(+)\|N、TN及TP分别由56.08、8.08、17.78及0.92 mg/L降低至14.59、0.34、1.66、0.16 mg/L。采用WPI值对河道水体水质进行了评价分析,水体的WPI值从425降低至86,水体水质得到明显的净化改善,河道水体从黑臭类水体提升至地表V类水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河道 原位稳定 生物过滤
下载PDF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评价--以原位稳定/固化技术和异位填埋技术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青青 罗启仕 +1 位作者 郑伟 李小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4,共7页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上海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运用多标准分析法(MCA),从人体健康、社会、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两种典型的修复技术(原...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上海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运用多标准分析法(MCA),从人体健康、社会、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两种典型的修复技术(原位稳定/固化,异地填埋)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固化技术是一种较为经济且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的修复方法:填埋技术不仅经济成本较高,而且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技术可持续性 原位稳定/固化 异位填埋
下载PDF
以设计精准修复方案为目标的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佳佳 李翔 +5 位作者 罗楠 何跃 刘永兵 卢一富 苗向前 吕利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5,共9页
农田土壤原位钝化/稳定化修复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药剂以降低重金属活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农作物迁移进而降低重金属风险的一种修复技术。针对河南省某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制定精准的原位稳定化修复方案,采集32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 农田土壤原位钝化/稳定化修复是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药剂以降低重金属活性、抑制土壤重金属向农作物迁移进而降低重金属风险的一种修复技术。针对河南省某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为制定精准的原位稳定化修复方案,采集32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其Cd、Pb、As、Cu、Zn、Ni、Cr 7种元素全量,并利用BCR连续提取法测定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4种形态含量。结果表明:土壤Cd、Pb、As、Cu、Zn、Ni和Cr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0、144.91、7.33、32.24、91.40、28.80和19.76 mg·kg-1,Cd和Pb含量分别超过HJ/T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3.17和1.81倍。BCR形态分析表明,弱酸提取态Cd含量占全量比例较高,平均值为24.06%;土壤80.35%的Pb以可还原态存在,其余5种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基于不同元素的弱酸提取态含量与全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各元素的弱酸提取态含量随全量呈线性变化且两者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根据Cd、Pb 2种元素全量与弱酸提取态含量的空间分布差异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基于土壤全量Cd和弱酸提取态Cd含量的分区结果有一定差异,而基于弱酸提取态Cd与弱酸提取态Pb含量的分区结果大致相同,能够为设计精准的修复方案提供依据。最后,分别以重金属全量与有效态含量为出发点对研究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与存在风险给予评价,Hakanson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土壤Cd存在极强的潜在生态风险,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结果则显示Cd为中等风险,两者之间的差异提示土壤重金属修复需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这为重金属的修复评价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原位稳定 重金属形态 分区处理 精准修复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原位稳定化法修复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董春枝 彭强辉 +1 位作者 窦亚丽 刘雅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3期175-177,182,共4页
为研究原位稳定化法修复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工程可行性,以某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稳定化法修复土壤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1#固化剂和2#固化剂的修复效果差别不大;固化剂投加量越大,修复效果越好;在一定时间内... 为研究原位稳定化法修复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工程可行性,以某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原位稳定化法修复土壤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1#固化剂和2#固化剂的修复效果差别不大;固化剂投加量越大,修复效果越好;在一定时间内,投加固化剂后,修复时间越长,修复效果越好。总体而言,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的同时,降低了农田中的重金属含量,原位稳定化修复对于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态重金属 原位稳定化法
下载PDF
原位稳定化技术对贵州某钡渣堆场环境土壤污染的治理效果评估
6
作者 孙一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4期0036-0039,共4页
本文以贵州某钡渣堆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原位稳定化技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治理。实验采用不同稳定化剂对钡渣进行原位稳定化处理后,采样分析检测,得出处理效果具有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各稳定化剂在不同程度上显著降低了土... 本文以贵州某钡渣堆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原位稳定化技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了治理。实验采用不同稳定化剂对钡渣进行原位稳定化处理后,采样分析检测,得出处理效果具有显著效果。结果表明,各稳定化剂在不同程度上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其中以水泥和硅酮为稳定化剂的效果最为显著。不仅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降低了其对环境的风险,还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有一定作用。针对实际情况,本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方钡渣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稳定化技术 钡渣堆场 重金属污染 污染治理 土壤修复
下载PDF
湖南永兴某渣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工程实例 被引量:3
7
作者 肖潇 纪智慧 刘向荣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第6期232-234,共3页
湖南永兴某渣场内的土壤受铜、铅、镉和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对当地居民安全及下游水体造成了威胁。本工程对场地内4628m^(3)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2340m^(3)污染土壤进行原位稳定化修复,治理污染池塘水5500m3,污染底泥2200m^... 湖南永兴某渣场内的土壤受铜、铅、镉和砷等重金属污染严重,对当地居民安全及下游水体造成了威胁。本工程对场地内4628m^(3)污染土壤进行异位固化/稳定化修复,2340m^(3)污染土壤进行原位稳定化修复,治理污染池塘水5500m3,污染底泥2200m^(3),废渣治理20m^(3),并建设3206m^(3)回填区对治理后的土壤、底泥、废渣进行阻隔。本工程的有效实施,解决了渣场历史遗留污染问题,为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场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固化/稳定 原位稳定 阻隔回填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稳定化药剂投加方式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苟东晓 谷广锋 +4 位作者 苏宪章 曹兴涛 王新新 谢江浩 杨庭 《中国环保产业》 2019年第4期59-62,共4页
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因具有成本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稳定剂的投加方式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介绍了直接喷洒、空心叉喷射、螺旋钻进注射及高压旋喷等4种稳定剂投加方式的基本原理,... 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因具有成本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热点。稳定剂的投加方式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文章介绍了直接喷洒、空心叉喷射、螺旋钻进注射及高压旋喷等4种稳定剂投加方式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了其适用性及优缺点,并展望了稳定剂投加方式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修复 原位稳定 药剂投加
下载PDF
以土壤沟槽渗滤系统为主体的组合工艺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一丹 袁海平 +2 位作者 郑寨生 王方园 杨春山 《净水技术》 CAS 2014年第5期88-91,共4页
生物过滤和土壤沟槽渗滤系统组合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结合底泥原位稳定化技术处理河道底泥,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内陆河流、城市河段、湖泊、生活污水等范围的水体修复。经在宁波市邹家河河道进行污染水体去污试验,结... 生物过滤和土壤沟槽渗滤系统组合工艺处理污染河水结合底泥原位稳定化技术处理河道底泥,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可应用于内陆河流、城市河段、湖泊、生活污水等范围的水体修复。经在宁波市邹家河河道进行污染水体去污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水质指标较处理前均有了较大的改善,对COD、BOD5的去除率为80%以上,对氨氮的去除率一般为65%以上,对总磷的去除率为75%以上。该组合工艺的河道修复处理成本为0.018元/t水,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河道 生态修复 生物过滤-土壤沟槽渗滤 原位稳定 组合工艺
下载PDF
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10
作者 胡小元 刘伟 吴俊瑶 《港工技术与管理》 2020年第2期30-34,共5页
本文以湖南省株洲市某工业场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为例,探讨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为国内其他需要进行治理修复的重金属污染场地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施工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土壤治理 原位稳定
下载PDF
2种典型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评价
11
作者 李青青 罗启仕 +1 位作者 李小平 郑伟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85-191,共7页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基于欧盟组织CLARINET和英国开发的污染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分系统,制定了评价原则;运用多标准分析... 土壤修复技术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土壤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性和选择土壤修复技术的重要依据。以上海市某重大工程的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为例,基于欧盟组织CLARINET和英国开发的污染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分系统,制定了评价原则;运用多标准分析法(MCA),从人体健康、社会、能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对2种典型的修复技术(原位稳定/固化,异地填埋)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稳定/固化技术是1种较为经济且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的修复方法;填埋技术不仅经济成本较高,而且温室气体排放种类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修复 技术可持续性 原位稳定/固化 异位填埋 评价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场地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夏威夷 杜延军 +5 位作者 冯亚松 李发生 李春萍 阎秀兰 任伟伟 张黎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839-2849,共11页
以甘肃省某铅锌冶炼厂高浓度铅(Pb)、锌(Zn)和镉(Cd)复合污染场地为对象,开展新型固化剂SPC原位固化稳定化(S/S)技术修复现场试验研究。进行含水率、p H值、浸出毒性和重金属形态分布和动力锥贯入试验,以考察修复前后污染土理化、浸出... 以甘肃省某铅锌冶炼厂高浓度铅(Pb)、锌(Zn)和镉(Cd)复合污染场地为对象,开展新型固化剂SPC原位固化稳定化(S/S)技术修复现场试验研究。进行含水率、p H值、浸出毒性和重金属形态分布和动力锥贯入试验,以考察修复前后污染土理化、浸出及强度特性变化,评价SPC原位S/S技术的修复效果,并初步探讨相关机制。试验结果表明SPC原位S/S技术能显著降低污染土含水率,提高其p H值;修复后Pb,Zn和Cd浸出浓度值显著降低,且均能满足相应限值要求;SPC修复能够有效降低土中重金属弱酸提取态含量,并将其转化为残渣态,同时显著提高土层贯入阻力值。提高SPC掺量可进一步增强其对污染土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原位固化稳定 重金属污染土 浸出毒性 贯入阻力
原文传递
冈底斯成矿带西段鲁尔玛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刘洪 李光明 +6 位作者 黄瀚霄 张林奎 吕梦鸿 兰双双 付建刚 周维德 解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1-643,共13页
西藏措勤县鲁尔玛铜(金)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位于中拉萨微陆块的西部,矿体主要呈脉状和不规则状产于含矿斑岩顶部和接触带,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213Ma)。文章通过研究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 西藏措勤县鲁尔玛铜(金)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位于中拉萨微陆块的西部,矿体主要呈脉状和不规则状产于含矿斑岩顶部和接触带,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213Ma)。文章通过研究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晚三叠世含矿斑岩体Pb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发现共生硫化物δ^34SV-CDT值变化范围较窄(δ^34SV-CDT=-2.38‰~1.75‰,极差为4.13‰,均值为-0.64‰),具有深源硫(地幔或下地壳)的特征;共生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等)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450~18.903、15.602~15.669、38.637~39.424)和晚三叠世含矿斑岩的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845~19.560、15.634~15.689、39.273~40.211)具有一致的线性演化曲线,显示出壳幔混合的特征,暗示鲁尔玛铜(金)矿的铅来自于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研究认为,鲁尔玛铜(金)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的环境,成矿物质应源于新生地壳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原位微区稳定同位素 鲁尔玛 斑岩型矿床 冈底斯
下载PDF
水泥固化/稳定化场地污染土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菲 沈征涛 王海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0-545,共6页
针对目前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的长效性以及不同污染场地对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影响的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水泥-粉煤灰固化剂处理的污染土在不同固化剂配比下的强度、pH和重金属的浸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对比了其在英国两个实际场地修... 针对目前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的长效性以及不同污染场地对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影响的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水泥-粉煤灰固化剂处理的污染土在不同固化剂配比下的强度、pH和重金属的浸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对比了其在英国两个实际场地修复项目之间的处理效果。涉及的两个污染场地分别位于英国的密德萨斯地区和Castleford,Yorkshire地区,均不同程度地被重金属(Cu、Ni等)和有机物所污染。通过实测现场固化污染土不同时间点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两种标准(TCLP和BSEN 12457)下的浸出液污染物浓度,给出了两个项目中水泥-粉煤灰固化污染土的强度和pH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得出了不同时间点Cu和Ni的固定效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重金属在所有水泥-粉煤灰固化污染土0.08~17 a间的时间点上的固定效率均超过99.4%;最后,通过比较两个项目中在不同时间点所测得的强度、浸出等数据,验证了水泥固化污染土在工程实例中长达17 a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工业污染场地 水泥-粉煤灰 原位固化/稳定 无侧限抗压强度 污染物浸出 长期性能
下载PDF
污泥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中试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会文 朱伟 +2 位作者 包建平 魏代伟 舒实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04,共4页
为了探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环境安全问题,对污泥堆置场进行了原位固化处理试验。经过试验和监测分析表明:使用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后经过一个星期污泥强度达到100 kPa以上,含水率小于50%... 为了探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后续环境安全问题,对污泥堆置场进行了原位固化处理试验。经过试验和监测分析表明:使用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进行原位处理,处理后经过一个星期污泥强度达到100 kPa以上,含水率小于50%,重金属的浸出量达到GB 8978—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如将原位处理后的场地作为一个污泥单独填埋场封场或污染场地修复的角度进行评估,原位固化-稳定化处理能够满足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原位固化-稳定 重金属 工程应用
原文传递
填埋场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蕾 彭垚 +4 位作者 谭涵月 杨屏锦 茹凌宇 王小铭 彭绪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25-2736,共12页
综述了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的原理、系统构成、关键单元的设计和优化及终点评价,结合我国填埋场及垃圾特点,展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均匀布气及配水是原位好氧稳定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难点.做好渗滤液导排保证堆体最优含... 综述了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的原理、系统构成、关键单元的设计和优化及终点评价,结合我国填埋场及垃圾特点,展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均匀布气及配水是原位好氧稳定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难点.做好渗滤液导排保证堆体最优含水率、优化曝气及提气管道布局、分层整治并辅以高压局部曝气有望提高氧气利用率;采用分层回灌或者压力回灌以及控制回灌速率可分别改善液体回灌过程中的屏障效应和大孔隙出流效应,保障堆体布水均匀.好氧稳定化处理后垃圾腐殖土及场底土壤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最终出路尚未明确,后期加强相关基础研究以指导工程应用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修复 原位好氧稳定 曝气终点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原位还原稳定化—高压旋喷注射技术修复铬污染场地中试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邵乐 刘晓月 +2 位作者 史学峰 刘卫国 李顺峰 《环境科学导刊》 2018年第4期54-57,共4页
根据场地土壤条件(如pH、渗透性、地下水位等)、污染程度和前期小试效果,选用高压旋喷注射技术,将硫化物和矿物质组成的还原型药剂注入污染土壤中,还原Cr^(6+)为Cr^(3+),从而降低土壤中Cr^(6+)含量和毒性。中试结果表明,在注射压力为10 ... 根据场地土壤条件(如pH、渗透性、地下水位等)、污染程度和前期小试效果,选用高压旋喷注射技术,将硫化物和矿物质组成的还原型药剂注入污染土壤中,还原Cr^(6+)为Cr^(3+),从而降低土壤中Cr^(6+)含量和毒性。中试结果表明,在注射压力为10 MPa,影响半径为0.5 m,提升速率为10 cm/min,药剂投加比为3%时,修复后的土壤Cr^(6+)含量<0.5 mg/kg,低于修复目标值0.75 mg/kg,达标率为100%。另外,六价铬和总铬的浸出毒性均低于《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达到了预期的修复目标值,且药剂的加入不会对土壤pH造成较大影响。原位还原稳定化—高压旋喷注射修复技术成功应用于某铬盐厂中试,修复效果明显,适应于类似污染场地的浅层土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还原稳定 高压旋喷注射 铬污染 土壤修复 中试
下载PDF
重庆某六价铬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案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益风 李洁 +4 位作者 申源源 张建 邓磊 曹俊 龙宇 《广州化工》 CAS 2019年第12期111-114,共4页
选取重庆某六价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修复方案设计、项目工程实施以及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本项目采用原位化学还原及稳定化作为治理修复技术,利用直接加压注入井工艺与高压旋喷工艺相结合进... 选取重庆某六价铬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修复方案设计、项目工程实施以及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本项目采用原位化学还原及稳定化作为治理修复技术,利用直接加压注入井工艺与高压旋喷工艺相结合进行药剂灌注,影响半径分别为2.5m和1m,累计布设注射井795口,灌注还原剂297.414吨、稳定剂297.302吨,成功修复污染土壤面积约12246.9m^2,修复方量约16150.5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污染 原位固化稳定 场地修复 工程案例
下载PDF
钡渣堆场原位固化稳定化施工对渣场渗滤液的影响分析
19
作者 刘雷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12期108-111,共4页
以贵州一钡渣堆场为对象,研究了钡渣堆场原位固化稳定化施工对渣场渗滤液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的产生量与当地降水量呈正相关,原位固化稳定化施工显著提高了渗滤液产生量,日均产生量为573 m^(3),峰值为1 160 m^(3)... 以贵州一钡渣堆场为对象,研究了钡渣堆场原位固化稳定化施工对渣场渗滤液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的产生量与当地降水量呈正相关,原位固化稳定化施工显著提高了渗滤液产生量,日均产生量为573 m^(3),峰值为1 160 m^(3),渗滤液中S^(2-)质量浓度、COD_(Cr)(重铬酸盐指数)、NH_(3)-N质量浓度及p 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施工过程中NH_(3)-N质量浓度与S^(2-)质量浓度的比值较施工前提高了1倍,重铬酸盐质量浓度与S^(2-)质量浓度的比值维持在2左右,渗滤液中的重铬酸盐几乎全部由S^(2-)组成。研究结果可为国内钡渣堆场渗滤液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钡渣堆场 原位固化稳定 渣场渗滤液 影响分析
下载PDF
填埋场原位注气好氧稳定化工程中的全域优先流效应
20
作者 王湘徽 黄俊龙 +1 位作者 陈俊杰 郑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57-1866,共10页
填埋场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是加速填埋场稳定化的重要技术。现有评估方法集中于对稳定化进程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注气流量空间分布的估算与评价。通过分析浙江省温州市某简易填埋场好氧注气稳定化工程运行期间堆体内氧气、甲烷、二氧化碳... 填埋场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是加速填埋场稳定化的重要技术。现有评估方法集中于对稳定化进程进行评估,而缺少对注气流量空间分布的估算与评价。通过分析浙江省温州市某简易填埋场好氧注气稳定化工程运行期间堆体内氧气、甲烷、二氧化碳原位监测数据,揭示了工程运行期间填埋气浓度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提出利用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数据估算注气流量分布的方法,发现好氧稳定化的全域优先流效应。结果表明:1)堆体内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氧气浓度与甲烷、二氧化碳浓度呈显著负相关。2)该填埋场注气稳定化过程中,流量最小的23%面积区域仅通过总流量的1.3%,90%的区域通过流量为总流量的47%,余下10%面积通过总流量的53%,不均匀性的基尼系数达0.594,存在严重的全域优先流效应。堆体渗流性质差异是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注气不均可能导致注气效率下降、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能耗增加。提出在稳定化工程开展前、进行中、监测保障阶段的措施建议,可根据气体渗透系数开展分区分时注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原位好氧稳定 注气 优先流 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