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分离和培养及其功能验证
1
作者 蒋海峰 许振 +7 位作者 张磊 檀学文 陈维乐 董婷玉 刘潇一 严尚学 常艳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97-901,共5页
目的 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研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无菌分离猕猴冠状动脉,胶原酶短暂消化后采用组织黏附法分离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选CD31阳性细... 目的 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为研究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无菌分离猕猴冠状动脉,胶原酶短暂消化后采用组织黏附法分离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选CD31阳性细胞,确定内皮细胞纯度;经前列腺素E_(2)(PGE_(2))刺激后,以CCK-8法和高内涵细胞成像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活力和增殖能力、以Transwell法和Matrigel胶法分别检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体外成管功能。结果 猕猴冠状动脉原代细胞在10~14 d细胞覆盖培养瓶面积的80%左右,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和铺路石状。流式检测其纯度为31.7%左右,分选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再次检测内皮细胞纯度,达95%以上;PGE_(2)能显著上调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结论 该研究成功建立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通过功能研究表明猕猴冠状动脉原代内皮细胞可以作为模拟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冠状动脉 原代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细胞模型
下载PDF
醉茄素A通过抑制VEGF-VEGFR2轴的激活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
作者 施伟 穆先敏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12,28,共5页
目的探讨醉茄素A(Withaferin A,WFA)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pHUVECs)的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法检测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的... 目的探讨醉茄素A(Withaferin A,WFA)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Primary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pHUVECs)的增殖抑制作用;Transwell法检测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管腔形成实验检测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作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WFA对VEGF诱导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磷酸化VEGFR2表达的影响;QPCR法检测WFA作用于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后VEGF、bFGF、Ang-1、VEGFR2的mRNA表达。结果 WFA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24h、48h、72h的IC50分别为1.12±0.09μmol/L、0.83±0.05μmol/L和0.71±0.04μmol/L,对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WFA抑制VEGF诱导的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WFA能够下调VEGF诱导的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磷酸化VEGFR2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WFA抑制原代内皮细胞中的VEGF、bFGF、Ang-1、VEGFR2 mRNA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WFA可抑制VEGF-VEGFR2通路的激活,抑制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这可能是WFA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茄素A 血管生成 原代内皮细胞 VEGF-VEGFR2
下载PDF
大鼠股动脉血管原代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倩 韩陈陈 +4 位作者 罗婷婷 张雨 李浩 马旸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570,共5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股动脉血管原代内皮细胞,为相对较小血管来源的原代内皮细胞功能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无菌取大鼠股动脉血管,胶原酶消化大鼠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分离,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纯度;流式分选出CD31阳性...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股动脉血管原代内皮细胞,为相对较小血管来源的原代内皮细胞功能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无菌取大鼠股动脉血管,胶原酶消化大鼠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分离,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纯度;流式分选出CD31阳性细胞,并用激光共聚焦鉴定内皮细胞;以CCK-8法、高内涵细胞成像法检测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以Transwell法、Matrigel胶法检测其迁移和成管功能。结果胶原酶消化分离所得股动脉血管原代内皮细胞在14~16 d细胞覆盖培养瓶面积的2/3以上,细胞呈现典型铺路石状。流式检测其纯度为38.34%,分选后利用CD31进行荧光染色鉴定,细胞均为CD31阳性;PGE2可显著上调CD31阳性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成管功能。结论该研究采用简便的方法成功分离得到股动脉血管原代内皮细胞,为研究相对较小血管来源的原代内皮细胞功能提供体外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股动脉 原代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鉴定
下载PDF
评估趋化因子在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和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世昕 韩泉 卞修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691-693,共3页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趋化因子 原代培养内皮细胞 Matrigel检测 角膜微袋实验 鸡胚尿囊绒膜实验
下载PDF
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对人巨细胞病毒的易感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董丽群 周淑 +3 位作者 关林波 王巍 张立 于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42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易感性,探讨胎儿宫内感染HCMV的可能途径。方法无菌条件下取30例健康产妇正常娩出的胎盘端游离脐带,向脐静脉灌注0.1%胶原酶Ⅱ37℃消化15 min,通过对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 目的通过检测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易感性,探讨胎儿宫内感染HCMV的可能途径。方法无菌条件下取30例健康产妇正常娩出的胎盘端游离脐带,向脐静脉灌注0.1%胶原酶Ⅱ37℃消化15 min,通过对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纯度鉴定;用HCMV病毒株体外感染HUVEC,通过对HCMV基因及蛋白检测确定HUVEC对HCMV的易感性。结果 0.1%胶原酶Ⅱ、15 min的消化方法对HUVEC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HUVEC细胞内有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HCMV体外感染HUVEC 72 h后形态学有明显改变,病毒基因及蛋白均有阳性表达。结论原代HUEVC对HCMV易感,通过脐静脉的血液传播可能是胎儿宫内感染HCMV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 HCMV
下载PDF
细胞培养基底刚度对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率及经登革病毒感染后释放 NO、ET-1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余芳芳 崔丽丽 +2 位作者 裴华 马静 左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培养基底刚度在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DENV)感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中的影响。方法利用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制备模拟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底刚度的水凝胶[(0±4)kPa],MTS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 目的:探讨细胞培养基底刚度在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DENV)感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中的影响。方法利用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制备模拟正常人血管内皮细胞基底刚度的水凝胶[(0±4)kPa],MTS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常规方法鉴定增殖登革病毒2型(DENV-2),DENV-2(MOI=10)感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MTS法比较种植在传统塑料基底与水凝胶上的HUVEC被DENV-2感染后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并通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两组细胞释放一氧化氮(NO)的水平以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内皮素-1(ET-1)的表达。结果自重弯曲法测得2%双丙烯酰胺和40%丙烯酰胺配比水凝胶的弹性模量为(3030±0.44) Pa;血管内皮细胞经登革病毒感染后其细胞增殖率与培养基底刚度呈正相关;两组不同刚度基底培养的细胞生长周期和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但可引起NO和ET-1水平的变化。结论实验结果证实基底刚度可影响人原代HUVEC的增殖效率及释放的NO与ET-1浓度的变化,血管内皮受损后,其分泌合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减少,参与了登革热的致病发生。同时水凝胶模型的建立为研究DENV感染的体外模型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刚度 登革病毒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原代肝窦内皮细胞自噬功能影响的研究
7
作者 余静 张琦 +7 位作者 刘静 钱子冰 田利民 曾佩芸 杨瑞霞 杨洁 崔睿 常正平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29-937,共9页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AMPK/mTOR)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原代肝窦内皮细胞(rLSECs)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鉴定、培养rLSECs,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CTRP13)通过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AMPK/mTOR)通路对高糖诱导的大鼠原代肝窦内皮细胞(rLSECs)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鉴定、培养rLSECs,分为正常对照(NC)组、高糖(HG)组、HG+LV-CTRP13组、HG+慢病毒空载体(LV-Con)组(HG+LV-Con),构建CTRP13慢病毒过表达载体(LV-CTRP13)及慢病毒空载体(LV-Con)并转染r LSECs,分别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mTOR抑制剂Torin1、自噬抑制剂3MA干预,分为HG+LV-Con+Compound C组、HG+LV-CTRP13+Compound C组、HG+LV-Con+Torin1组、HG+LV-CTRP13+Torin1组、HG+LV-Con+3MA、HG+LV-CTRP13+3MA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q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TRP13、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人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LC3II)、人质膜膜泡关联蛋白(PLVAP)及p-AMPK、p-mTOR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HG、HG+LV-CTRP13组自噬小体数量降低(P<0.05)。与HG组比较,HG+LV-CTRP13组自噬小体数量升高(P<0.05)。NC、HG+LV-CTRP13组CTRP13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HG、HG+LV-Con组(P<0.05)。HG+LV-CTRP13组Beclin1、LC3II、p-AMPK、AMPK mRNA表达,Beclin1、LC3II/LC3I蛋白表达高于HG、HG+LV-Con组(P<0.05),PLVAP、p-mTOR、mTOR mRNA表达,PLVAP蛋白表达低于HG、HG+LV-Con组(P<0.05)。与HG+LV-CTRP13比较,HG+LV-CTRP13+Compound C组p-mTOR蛋白表达升高(P<0.05),CTRP13、Beclin1、LC3II/LC3I蛋白表达降低(P<0.05),HG+LV-CTRP13+Torin1组p-AMPK、Beclin1、LC3II/LC3I蛋白表达升高(P<0.05),CTRP13、p-mTOR蛋白表达降低(P<0.05),HG+LV-CTRP13+3MA组p-AMPK、p-mTOR、LC3II/LC3I蛋白表达升高(P<0.05),LC3II/LC3I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CTRP13过表达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对rLSECs自噬功能发挥保护作用,延缓肝窦毛细血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原代肝窦内皮细胞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3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 自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