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3篇文章
< 1 2 1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 被引量:179
1
作者 赵世瑜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5-188,共14页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 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 ,而后现代史学的挑战却对此进行了质疑 ,因为他们试图解构历史撰写的客观性。事实上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 ,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 ,将两者对接起来 ,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从乾嘉时期的历史考据 ,到现代实证史学 ,再到后现代史学 ,人们始终关注史料 ,因为史料是史家了解过去的惟一桥梁 ,只不过他们在如何了解真实的过去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并不仅仅表明学术史的断裂 ,同时也显示了一条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思想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新史学 后现代史学 传说 历史 历史记忆 历史研究 科学实证
原文传递
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 被引量:102
2
作者 高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12-120,共9页
社会记忆理论是社会科学整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该理论给予了很多的探索与关注。本文分析与回顾了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方面的两个领军人物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与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 社会记忆理论是社会科学整体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该理论给予了很多的探索与关注。本文分析与回顾了社会记忆理论研究方面的两个领军人物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与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围绕其所进行的探讨与应用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该理论为我们思考社会科学中的一些理论和问题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 集体框架 身体实践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记忆的转向” 被引量:73
3
作者 彭刚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共12页
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 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义阶段。史学理论家已经在盘点后现代主义的后果:哪些方面仅是昙花一现,哪些方面具有永久的价值。"历史记忆"(也许还有"历史叙事")就是此类具有持久意义的论题。它既是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追求多元性的必然结果,也因其排斥语言的经验在场性而可望成为后-后现代主义阶段进一步探讨的话题。彭刚教授在综合批判各种相关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口述史实践和古今中外的大量例证,对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与真理和正义之间的复杂纠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作者看来,受当下关切、文化传统、社会体制、政治权力和语言驯化等因素的制约,记忆不免具有重构和诠释的特性,但也不应因此而全然否认其通向真实过往的可能性。此外,在利用记忆伸张正义和实现政治目标之间也需作谨慎的处理和把握。我们期待更多学者参与有关历史记忆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史学理论 历史书写 日常生活 历史 特定群体 学术性 蕴含
原文传递
论民族作为历史性的表述单位 被引量:55
4
作者 彭兆荣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 民族学、人类学经常将民族作为表述单位来使用。然而 ,人们在使用的时候却发现它充满矛盾和悖论。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民族拥有多种语义和多条表述单位的边界。其边界主要有三 :民族—国家“想象共同体”的政治性表述 ;地缘性文化发生形貌和地方人群的历史性表述 ;某一个具体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策略性表述。三者的边界相互交错但不重叠 ,有时甚至发生冲突。在三者的互动过程中 ,“主控叙事”的权力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 ,致使民族的历史性表述产生明显的“制造”性质。历史叙事与历史本身存在巨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表述单位 民族 想象共同体 族群认同 历史记忆 国家政治 地方性人群共同体
原文传递
象征的再生产: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文化路径 被引量:61
5
作者 赵超 青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03-109,共7页
塑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消解竞争性狭隘民族主义和化解国家认同危机的关键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受到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而且受到族际认知、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制约。象征是催生中华民族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 塑造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精神层面消解竞争性狭隘民族主义和化解国家认同危机的关键途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受到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而且受到族际认知、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制约。象征是催生中华民族相同的情感体验和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系统直观地感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具象化和人格化。因此,通过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纪念碑、雕塑等物质形态的象征以及纪念日、政治仪式等非物质形态象征的再生产,可展现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身份标识,从而形塑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象征 历史记忆 情感体验
下载PDF
1959-1961年中国的人口死亡及其成因 被引量:44
6
作者 曹树基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8,共15页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 文章采用人口学和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政区为基础,以虚拟的'府'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人口数.计算结果表明,1959~1961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3 250万.将1959~1961年的分府死亡人口与1851~1875年的分府死亡人口进行对比,可知两个时代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呈强负相关.文章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民间关于饥荒的'历史记忆',而与各个区域人均拥有的资源及粮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区域 资源 用人 非正常死亡人口 县级 人口死亡 人口学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从乡豪历史到士人记忆——由黄佐《自叙先世行状》看明代地方势力的转变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志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9-69,共21页
元末到明初的地方社会,是一个乡豪权力支配的社会。明朝把地方势力纳入帝国的权力体系,培养起新兴的士大夫势力,在乡村中推行教化,逐渐形成士大夫文化主导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士人对于先世历史的叙述,无论是实录还是虚构,... 元末到明初的地方社会,是一个乡豪权力支配的社会。明朝把地方势力纳入帝国的权力体系,培养起新兴的士大夫势力,在乡村中推行教化,逐渐形成士大夫文化主导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士人对于先世历史的叙述,无论是实录还是虚构,都反映出地方历史演变之真实趋势,成为明代以后士大夫对地方历史的一种集体记忆。明代著名学者黄佐所撰《自叙先世行状》就是其中代表性的著作。从这类模式化的历史记忆中揭示其文化意义,有助于了解明代中期以后社会转型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地方权力 历史记忆 广东 黄佐
原文传递
全球史:民族历史记忆中的全球史 被引量:42
8
作者 于沛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30,共13页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 全球化呼唤着全球史。但是,就如同不存在“文化全球化”一样,也不存在“全球化”的全球史。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全球史的多样性,即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心灵中的全球史。历史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基本功能是保存和传承自己的历史记忆。全球化和“全球史”并没有中断每一个民族自己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任何一个独立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既包括对本民族历史,也包括对其他民族及整个世界历史———全球史的认知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全球史 民族文化 历史记忆
原文传递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历史记忆问题 被引量:45
9
作者 吴玉军 顾豪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76,2,共8页
历史记忆对于引导国民形成对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建构全体成员共属一体的牢固想象,激发民众为国家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作用。认同离不开记忆,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国家,其国民难以对其形成合理而稳固的认同。现代国家必须... 历史记忆对于引导国民形成对国家同一性和连贯性的认知,建构全体成员共属一体的牢固想象,激发民众为国家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作用。认同离不开记忆,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国家,其国民难以对其形成合理而稳固的认同。现代国家必须通过诸如优秀历史文学影视作品创作、历史教科书的科学编纂、叙事方式的恰当运用等历史记忆手段,不断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国家认同 历史记忆 历史叙事 历史素材
下载PDF
灾难的仪式意义与历史记忆 被引量:44
10
作者 范可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28-39,共12页
灾难的仪式化建构是权力和其他政治势力为其合法性立言和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手段。所以,灾难发生的地点以及灾难发生之前与之后的时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场域,它不仅为各种政治与非政治势力与组织提供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的话语空间,而且还可... 灾难的仪式化建构是权力和其他政治势力为其合法性立言和进行社会动员的有效手段。所以,灾难发生的地点以及灾难发生之前与之后的时间可以被视为一个场域,它不仅为各种政治与非政治势力与组织提供特定的社会与政治的话语空间,而且还可以成为政治资源为不同势力所利用。在这个空间里,权力与传媒之间的共谋将直接对日后有关灾难的记忆产生影响。呈现在这种共谋语境中的历史记忆,难以全面、如实地反映客观真实的历史瞬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 权力 仪式 宗教 群集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历史认同与民族认同 被引量:34
11
作者 王仲孚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10-16,3,共8页
关键词 历史认同 公民教育 历史记忆 历史教学 民族精神教育 少数民族 中国历史 中国民族 台湾 梁启超
原文传递
历史记忆、历史叙述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被引量:39
12
作者 左玉河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21,共13页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受访者、整理者等,本文统称“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史事。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主要工作,故历史记... 口述历史旨在以访谈方式发掘、采集、整理与保存口述者(当事人、亲历者、见证者、受访者、整理者等,本文统称“口述者”)的历史记忆,呈现口述者亲历的史事。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基础,发掘历史记忆是口述历史的主要工作,故历史记忆成为口述历史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历史记忆 历史叙述 访谈方式 当事人 受访者 发掘 整理
原文传递
虚构与真实——民间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史“知识考古” 被引量:28
13
作者 户华为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2-166,共5页
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但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它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恰恰是包含着丰富社会舆论与情境的一个历史真实。在社会史研究的新范式下,传统所谓正史、野史、文献与口头传说等概念具有某种同等的... 民间传说表面看来充满时间、空间错置与幻想的迷雾,但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它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恰恰是包含着丰富社会舆论与情境的一个历史真实。在社会史研究的新范式下,传统所谓正史、野史、文献与口头传说等概念具有某种同等的含义。民间传说是历史记忆的另一种呈现和表达方式,透过史料考古的分光镜,可以从这些承载民众历史记忆的文本和符号中获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真实 民间传说 历史记忆 社会史 史料考证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29
14
作者 高源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11,共4页
本文借鉴安东尼.史密斯的族群—象征主义理论,分别从神话、仪式两方面论述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以及族群认同的变动,认为族群认同既是情感—象征的,也是工具—政治—经济的,我们应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利益、竞争的分配和规则。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神话 仪式
下载PDF
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29
15
作者 赵世瑜 杜正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19,共10页
太阳生日及其信仰习俗一直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 ,研究者或对此不明所以 ,或以其为天地会所创 ,实不知其隐含着当地明遗民对灭亡的明王朝的怀念 ,通过民俗的形式寄托着他们对鼎革的历史记忆。对这个文化隐喻 ,从“地方性话语”和“历史记... 太阳生日及其信仰习俗一直流传于东南沿海一带 ,研究者或对此不明所以 ,或以其为天地会所创 ,实不知其隐含着当地明遗民对灭亡的明王朝的怀念 ,通过民俗的形式寄托着他们对鼎革的历史记忆。对这个文化隐喻 ,从“地方性话语”和“历史记忆”的理路出发 ,进行破解 ,或可得其深意 ,同时也可反映出从社会史的视角重新观察重大政治事件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生日 地方性话语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社会重构——以清末民初“绅权”变异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0
16
作者 王先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3,共20页
清末民初的乡村社会—权力处于频繁变动与重构之中。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变动固然蕴含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主体重构的复杂因由,但对于传统绅士的"历史记忆"本身,却也在社会结构或权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产生着潜在的却是不容... 清末民初的乡村社会—权力处于频繁变动与重构之中。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变动固然蕴含着社会结构变动、利益主体重构的复杂因由,但对于传统绅士的"历史记忆"本身,却也在社会结构或权力结构的重建过程中,产生着潜在的却是不容低估的影响。关于绅士阶层不同的"集体记忆",不仅呈现出不同利益主体的"选择性记忆"或"失忆",而且这种"历史记忆"也成为重构的社会权力和利益关系的"社会认同"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绅 权绅 历史记忆 社会重构
原文传递
大明衣冠今何在 被引量:26
17
作者 葛兆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1-48,共8页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 在17世纪中叶以后出使北京的朝鲜使者的旅行记录中,对“薙发易服”后满清王朝的服装有大量尖刻和严厉的批评,通过这种批评可以看到,明清易代以后,朝鲜人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巨大变化。朝鲜人对满清服装的鄙夷,其实来自一种文化立场,他们固执地认定汉族才是中华帝国的正统,大明衣冠才是中华文化的正宗,而满清却是蛮夷,穿满清服装则是文化沦落的象征。同时,他们想像在戏台演出、使团朝觐以及妇女衣着等方面保存的旧时衣冠,能够再度唤起汉族的历史记忆,这表现了当时朝鲜人坚定的“中华”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后面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对汉族服装的斥责,并没有充分理解一般民众“遵时”和“从俗”的习惯,因此在这种关于中国的批评中,既有正当的朝鲜民族主义感情,也有维护正统的偏见和过于严厉的高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薤发易服 朝鲜 《燕行录》 历史记忆 民族主义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伟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46,共7页
当今中国的人类学者更多的是应用历史记忆于研究对象中,但是,对于历史记忆究竟在人类学的哪些方面产生可值得探讨的影响则缺乏更多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历史记忆有利于人类学理解历史的真实,有利于加深对人类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认识。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历史真实 历史人类学
下载PDF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对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思考 被引量:28
19
作者 马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7,共5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文化遗产保护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主参与。民众的自觉意识,是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而学者的参与则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文化遗产保护除了要制定相关的法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民众的自主参与。民众的自觉意识,是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的基本前提,而学者的参与则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有鉴于此,韩国文化遗产的一些保护方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历史记忆 保护 传承 韩国
下载PDF
选择与建构:历史记忆固基政治认同的逻辑共生 被引量:28
20
作者 詹小美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6年第12期20-26,共7页
记忆与认同、选择与建构是共同体生活的重要命题。从识记、保持、再识和再现的本真性出发,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旨归契合,不仅指向社会传承的实践,而且指向群体认同的基质。历史记忆的幕像-语意体系,由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的... 记忆与认同、选择与建构是共同体生活的重要命题。从识记、保持、再识和再现的本真性出发,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旨归契合,不仅指向社会传承的实践,而且指向群体认同的基质。历史记忆的幕像-语意体系,由符号记忆、情节记忆和价值记忆的关系构成;政治认同的认知-评价-建构体系,由自然认同、强化认同和理解认同的关系链接。历史记忆固基政治认同的关系共演,不仅指向记忆与认同互构的关系域,而且指向社会规范和符码体系运行的实践场。符号唤醒的情感、情节定位的利益和价值内化的自觉,构成了历史记忆选择与建构的向度;情感认同的根基、利益认同的工具和价值认同的理性,构成了政治认同承认与归属的演进。历史记忆固基政治认同的向度一致,不仅指向了历史记忆"唤醒-定位-内化"的梯级,而且指向了政治认同"激发-规范-外化"的节点,指向了二者逻辑共生的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政治认同 逻辑共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