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经·序卦》探微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继民 《原道》 2020年第2期3-13,共11页
《易经·序卦》虽非孔子所作,但大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证据既可从孔子对《易经》的态度获悉,又可从《系辞》中的相关论述中知晓。《易经·序卦》虽只短短三四百字,却意蕴丰厚,言小旨远,颇值得研究。它不仅通过确定卦之排列顺... 《易经·序卦》虽非孔子所作,但大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证据既可从孔子对《易经》的态度获悉,又可从《系辞》中的相关论述中知晓。《易经·序卦》虽只短短三四百字,却意蕴丰厚,言小旨远,颇值得研究。它不仅通过确定卦之排列顺序定下"儒家易"的调子并置于一尊,而且通过体用、象数等解易方法,将六十四卦诠释为一个有机整体。客观地讲,后人对卦序的解释近乎完备,然而,卦之排序逻辑依据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今人对卦序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究,有学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言之,有学者从哲学(义理)的维度切入,有学者从象数的立场涉及,亦有学者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索。总体观之,诸种探索皆不能单独地说明六十四卦排列之奥秘。研究《易经·序卦》,应将象数、义理及"历史的辩证之方法"(哲学)结合起来考量,方不至于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经 序卦 孔子 儒家易 历史辩证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统一性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53,共8页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而对于这两重含义之关系,则多含糊其辞,不予深究。但要从根本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这一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不能予以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论对象的社会存在,并不是直观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只有在这一理论方法的视野中才呈现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建构起了其对象,而这也就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解释原则 历史辩证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何以超越理性主义?——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
3
作者 黄学胜 林臻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其历史总体的辩证法超越理性主义的现实道路。这一道路以实践活动的存在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切入,通过辩证法对形式体系的超越来实现马...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其历史总体的辩证法超越理性主义的现实道路。这一道路以实践活动的存在论为基础,从资本主义时代的商品拜物教切入,通过辩证法对形式体系的超越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理性主义的超越。具体而言,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以历史生成的、活生生的辩证法超越了计算理性推演而来的、僵死的形式体系,以现实的个人超越了孤立的理性或非理性的个人,并强调自我超越以防止自身形式体系化。只有沿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所开辟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才能意识到自身创造和改变历史的任务,有组织地采取革命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历史辩证 形式体系 现实个人 历史生成
原文传递
历史的人及其关系——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宇兰 《兰州学刊》 2007年第1期44-46,共3页
对实践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战场。在当今哲学界,人们或把实践看成是主观客观化的活动,或具体化为生产活动,或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力图从葛兰西的文本出发,解读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包含三个维度:... 对实践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战场。在当今哲学界,人们或把实践看成是主观客观化的活动,或具体化为生产活动,或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力图从葛兰西的文本出发,解读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包含三个维度:历史、人和关系。实践哲学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的绝对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历史主观性 历史辩证 历史绝对人道主义
下载PDF
为马克思理论本性“正名”——再论“历史的辩证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袁世海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1-84,共4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学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髓,就在于他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但由于出发点以及运用方法等的差...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学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精髓,就在于他创立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但由于出发点以及运用方法等的差异,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仍然千差万别。因此,应当从历史辩证法的视域中去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辩证 马克思理论 正名
下载PDF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三重超越 被引量:1
6
作者 付泽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7-42,共6页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批判,并由此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三重超越表现在: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理论问题的改造,转换了理论批判的对象...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既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也是对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批判,并由此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三重超越表现在: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理论问题的改造,转换了理论批判的对象;以历史性和社会性维度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革新,深入既存事实的内在本质中;实现了理论术语的革命,发现了剩余价值概念。基于上述三点,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对社会历史进程一般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问题 方法论 术语革命 历史辩证运动规律
下载PDF
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表现及其唯物史观批判
7
作者 郝继松 《观察与思考》 2020年第11期13-19,共7页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柔性策略及隐性特点使其日益具有迷惑性。价值中立、历史碎片化、纯粹偶然性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迷惑性伪装的方法论支撑。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日常生活非批判的思维惯性往往会遮蔽对其基本前提的... 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柔性策略及隐性特点使其日益具有迷惑性。价值中立、历史碎片化、纯粹偶然性原则是历史虚无主义迷惑性伪装的方法论支撑。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而日常生活非批判的思维惯性往往会遮蔽对其基本前提的追问。历史虚无主义方法论原则的附会式运用隐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对人类历史总体性、规律性和未来命运的“解构”。立足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剖析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识别和抵御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谬误的题中之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辩证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台湾与非洲的关系”的思考
8
作者 龙向阳 《非洲研究》 2014年第1期179-187,15-16,共10页
'中国台湾与非洲的关系'这个命题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台湾历史的定位问题,特别是关于台湾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关系问题;二是'台湾与非洲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 '中国台湾与非洲的关系'这个命题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台湾历史的定位问题,特别是关于台湾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关系问题;二是'台湾与非洲关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两者的缘起问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大视野中,台湾历史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台湾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也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国历史是两者的共同历史依据,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的关系缘起于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共对外关系之历史,台湾与非洲的关系则与中华民国时期的国民外交有着天然的历史连接。由此,台湾与非洲的关系便带着中华民国外交历史的先天缺陷,即依附性和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历史定位 台湾与非洲关系 中华民族历史辩证
原文传递
对异化范畴哲学内涵的几点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曹亚芳 《学术论坛》 2003年第6期10-12,共3页
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从应然的层面描写了商品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以人的问题为中心,反映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哲学的反思性和前瞻性特点为起点,展现了哲学的批判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异化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它从应然的层面描写了商品社会产生以来人类社会普遍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它以人的问题为中心,反映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以哲学的反思性和前瞻性特点为起点,展现了哲学的批判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人道主义 批判思维 社会历史发展辩证
下载PDF
旧事重提论白话——评周汝昌先生对胡适和白话文的责言
10
作者 经传芳 《黄山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7-11,共5页
胡适等当年提倡的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即已替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思想交流工具。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革命为契机,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充分世界化”,也就是现代化。而白话文运动实际... 胡适等当年提倡的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即已替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思想交流工具。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革命为契机,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充分世界化”,也就是现代化。而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栽体——汉语的现代化。它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旧事重提仍对白话文进行非议,是对汉语发展的历史无知,也无视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良刍议 首举义旗 文学革命运动 文化大断层 文化大飞跃 历史与现实辩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